競爭之死:高度壟斷的資本主義,是延誤創新、壓低工資、拉大貧富差距的元凶

中文書
商業理財
9折$ 432
3.5 /5
2位讀者評分
5
50%
4
0%
3
0%
2
50%
1
0%

全部書評 | 共2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0/12/28
劇透警告
這本被兩位重量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推薦的書,我認為自有其可靠之處,不宜輕易低估;作者的立場鮮明、鞭辟入裡,而與我們切身相關的包含工資停滯、壓榨勞工、市場進入障礙、默契式聯合壟斷等書中提到的問題,在台灣只怕還有官商勾結的狀況,而不僅止於市場的寡占傾向。不過,只要有更多人認知到,這很可能是作者一再強調的,資本主義的自由市場失靈導致的狀況,就有一絲改變的可能。

書末另提出幾個針對法規、著作專利權、股東、個人等對現況可做出的變革,值得推薦予更多人一起參與討論。
展開
user-img
1.5
|
2020/03/03
絕大多數已開發國家通常有許多經濟上的共通問題,如經濟成長緩慢、工資成長停滯、高度貧富不均等等,這些問題也讓許多美國的經濟學家與政治人物苦惱,而對於這些問題的根源,本書提出一個相當大膽的答案,便是「競爭已死」,作者指出,現今美國的產業不是獨佔,就是寡占企業組成的「卡特爾」狀態。標準經濟理論告訴我們,獨佔企業對於社會有很大害處,因為他們將收取過高的價格並限制產量,從消費者身上剝一層皮來賺得飽飽。作者提出大量的論述和研究來佐證他的看法,然而卻過度誇示了現今產業的壟斷情形。真正的獨佔企業很少,大多數產業是處於寡占或獨占性競爭,當寡占企業聯合起來串通一起哄抬物價,形成所謂的卡特爾時,才會產生如獨占一般的壞處。所以作者要宣稱「競爭已死」,必須證明這些寡占企業串通情事相當普遍。作者舉出數個卡特爾的案例,但這些遠遠不能代表整個經濟體的情形。作者也預言所有產業都將往獨占的方向走去,並舉出美國企業數逐年下降的事實,然而細看那張圖表,企業數已經趨於穩定多年,完全無法證明美國經濟正在變成獨占企業的天下。本書引用了非常多的研究,但這些研究多屬於邊緣證據,沒有一個能真正證實「競爭已死」,頂多說明某些產業的競爭趨勢確實下滑。作者將各種經濟問題完全歸咎到壟斷這個單一原因上,比如說實質工資停滯,是因為寡占企業聯手串通壓低勞工價格,但作者自己也承認這種買方壟斷找不到堅實的證據。要宣稱美國絕大多數產業都處於高度壟斷,把所有消費者都趴了好幾層皮,那就必須指出實證說明美國消費者在各方面的開銷都付出過高的價格,的確有些地方是 (如醫療開銷),但很顯然還不到被全面剝削的程度。

作者確實指出產業集中化的趨勢,而這些趨勢也有不利影響,例如酒業合併後平均漲價 6%之類的例子。作者試圖將各大產業的各種病灶也歸咎到壟斷上面,則是過度歸因了。本書呈現了很多張「相關性」圖表,說明了產業集中度與各經濟指標之間的關係 (如生產力增幅下降、創新減少等等),然而,這些研究大多沒有直接指明因果關係,但作者逕自解讀這些研究,也就是說,作者很可能犯了「虛假關係」的謬誤,亦即有其他因素導致了產業集中度與各種指標之間的關係。比如美國醫療體系的弊病,眾所皆知美國看病貴到咋舌,然而這是產業集中造成的嗎?制度本身的各種弊端才是正解,如政府採購沒有議價權、濫用專利法、行政體系無效率等等,這些有可能隨著壟斷一起出現,但壟斷卻非必要條件。又如,指控大企業併購小公司常常失敗收場、扼殺創新,這也是因為新創企業本來就有很高機率失敗,併購行為並非直接的主因。總之,本書引用的許多研究都難以直接支持作者那套大膽的論述。要聲稱所有問題都是壟斷造成的還言之過早。

作者對於企業擴大市場力量極度厭惡,尤其是 Google、臉書這些更是批到狗血淋頭,指責他們根本是中世紀的「強盜貴族」,好像這些科技巨頭只會剝民眾的皮,不提供任何服務似的。作者也常常依賴譬喻法來加強說服力,如直接把物理定律套到經濟學上,或形容管制如同化療專殺小企業。作者的觀點甚至非常偏激,認為那些提出整併優點的經濟學家,稱他們是妓女還是污辱妓女呢。人身攻擊至此,你就知道應該對作者持相當保留的態度。作者攻擊皮凱提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來搏版面,但卻曲解皮凱提的論點,皮凱提從沒說過財富不均是因為經濟成長過低,而是資本報酬長期超過經濟成長率才會產生不均,而高度經濟成長可以暫時彌平這個效果。皮凱提也沒說過要課80%的超激進稅率來改善貧富差距,而是說要課年度資本稅,雖然也不太可能發生就是。作者一直提皮凱提的書賣了破百萬,讓我懷疑是不是忌妒心態作祟。相當可惜,其實作者確實點出了產業過度集中的弊病,本書引用了許多學術研究,但卻被作者用來支持一個過渡激進的論點,讓整本書有很大的誤導性。美國的反托拉斯執行不力,是因為聚焦於「消費者福祉」的論述,如果併購卻給消費者好處,那又何嘗不可?作者指出,其他重要價值也應該予以重視,如對新進企業敞開大門、分散經濟與政治權力、避免勾結與串謀、保護小型企業免於掠奪性定價,這是非常值得討論的一點,可惜作者花太多時間指控,而不去談論真正藏在細節裡的魔鬼。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