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相伴不相絆:國民媽媽郭葉珍無為而治的後青春教養

中文書
親子教養
79折$ 276
5 /5
4位讀者評分
5
75%
4
25%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4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2/04/22
我們相伴不相絆

A+

這本書名取得真是好,這本書主要敘述作者與孩子之間的相處。

生活是什麼?生活是一場體,而非一場真實的戰役,好好的享受,不要過於的強求。這是作者對於生活所下的定義,也呼應了書名想要傳達出我們身為父母的,可以做的就是陪伴。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果能夠獨立而不依賴,陪伴而不共生,分離就不會讓人太失落,而是得到一個更豐富的經驗。作者書中的這段話,深深的打動著我。這也是最近跟孩子分享的一個概念。

最近的我想找回那個曾經的自己,在婚姻前、在生孩子前的自己。隨著小孩的成長,時間似乎自主掌控度可以慢慢的增加,我貪心的想學這想學那,孩子總是好奇的問:媽媽,為何你總是想體驗那麼多?

你們終究會展翅高飛,媽媽會有一天體會到空巢期的失落,媽媽希望那天來臨時,是準備好的,媽媽會希望你們飛得又高又遠,好好的去體驗看看這個世界的樣貌,在你展翅的同時,媽媽也有能力奮力的往自己的想望飛去。

我多麼期待的一個畫面,我們在空中一起飛翔看著彼此,雖然飛往不同方向,但是,我們知道彼此一直都在。

空巢沒有孤單與落寞,而是美好回憶的點滴,讓彼此有更強而有力的力量拍打雙翅。

這本書相對適合在青春教養路上碰到種種考驗的你們,作者的正念修鍊功力,可以幫助家長們開啟不同面向的思維。

家長要像是坐在高高的椅子上觀看的救生員,看著青春期少年,看著但是不干預!要相信孩子有智慧可以去面對社會的多元。

確實,我們常有的觀念,常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是這個多元共生的社會,我們何不讓孩子理解其他頻率的生態,不接觸不代表不存在,這背後更重要的是孩子是否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書中最後的一個章節,孩子長大之後,媽媽如何回歸自我更珍惜自己?

這個章節,其中的一個段落,我畫了滿滿的紅線,自從當媽之後,心中常會有很多的想像,擔心這個擔心那個,哭點也變得更低,這其實總歸來說就是『恐懼無常』!

勇敢的跟全宇宙存在說:請幫助我!幫助我超越對於無常的恐懼!相信自己比自己想像的厲害得多,相信宇宙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一體的。

相信一切,發出願望!像孩子對慈愛的父母發出願望那樣,很自然的父母就會為你去張羅。

Action:
1.請幫助我!幫助我超越對於無常的恐懼!
2.列出愛情的要素

#推薦書單
#閱讀
#閱讀心得
#好書
#讀書
#書評
#閱讀筆記
#教養推薦書
#正念
#郭葉珍
#我們相伴不相絆
#三采文化集團
#missdragon
#dragonmiss
展開
user-img
5.0
|
2020/11/16
以一個母親的觀點,這本書真是一種救贖!
在這個功利主義的社會,父母除了追求自身的卓越成功,還要在意自己的孩子未來是否能夠出類拔萃,在社會菁英中佔有一席之地,真是苦又累!
郭葉老師對孩子的要求是~能夠養活自己就好。不管國中是否畢業,反正你就養活自己就好。看似低標準的要求,卻是一種對自己負責任的訓練。
反觀現代父母教養,一味追求成績,追求表現,孩子排滿補習才藝的行程,也許真能將他們推上菁英之門,但,進了菁英之門之後呢?繼續追求當個菁英中的菁英?還是,就開始由你玩四年?
如果不幸成了社會觀 點中的「魯蛇」呢? 對體制適應不良、興趣與才能不被社會視為「優秀」的話,就開始自我懷疑的旅程。
有誰去想過,自己的人生應該怎麼過?每個人的一生,難道就是不斷的複製著所謂的「人生勝利組」?最終,他們真的勝利了嗎?
自己定義自己的勝利,自己定義自己的幸福,是看完這本書之後,我最想送給我兩個孩子的禮物。
展開
user-img
4.0
|
2020/07/30
在臉書追踪郭葉珍已有一段時間,非常喜歡她的貼文。⁣⁣⁣
⁣⁣⁣
看似一氣呵成的文章,簡單明了,我讀完後總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貼文的內容圍繞在親子教養、溝通模式、職涯分享等。她沒有一幅儼然專家說教的完美姿態,而是善於從生活裡的小事切入課題,再搭配輕鬆有趣的敘述手法,讓讀者如我一邊微笑地讀帖,卻也不忘留下省思的空間。⁣⁣⁣
⁣⁣⁣
郭葉珍目前是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副教授。她的成長背景還挺有意思:國中叛逆混幫派不愛唸書,後來找到天命上大學唸社工系;後期身為單親媽媽還獨自帶著兩位年幼的孩子赴加拿大攻讀碩、博士。隨後孩子成長至青春期,教養上開始出現種種考驗:兒子慣性逃學,後來決定休學投入音樂界;女兒是學霸卻受憂鬱所困,大學畢業後選擇去當房務員。⁣⁣⁣
⁣⁣⁣
《我們,相伴不相絆》裡,正是郭葉珍分享她如何以老子「無為而治」的哲學來教養孩子。面對種種教養問題,她不打罵、不情緒勒索,釐清責任歸屬、課題分離,卻也在孩子為自己負責任時陪伴和支持對方。這過程談何容易?面對孩子的表現不如自己預期,或孩子的選擇和自己的價值觀有衝突,有多少家長能管住自己焦躁的心,去「擁抱生命寬廣且無限的可能性」?⁣

另外書裡還有一個值得一提的亮點,那是:當孩子都能夠在職業生涯獨立自主後,一定得離家獨立生活。這不只是讓孩子能夠離開媽媽的保護,也能讓媽媽本身脫下母親外衣,回歸一個獨立個體。⁣⁣⁣
⁣⁣⁣
我喜歡書裡的一句話:「放手,孩子才會長出力量」。我總覺得,唯一真正擁有孩子,是在妊娠期間。一旦孩子出娘胎,其實與母親的分離之路,在形式上就已啟程。嬰幼兒的教養過程,就是母親練習如何放手的起點,隨著時間加深功力,最終在孩子成年的那刻,早已做好心理準備全然放手,任由孩子自行創造自己的人生。⁣⁣⁣
⁣⁣
最後特別一提,我非常喜歡書名:相伴不相絆。短短五個字,我倒覺得已經把「課題分離」的精髓給表達出來呢。



@imbookqi
展開
user-img
5.0
|
2020/07/18
|
電子書
我們,相伴不相絆,郭老師一直用她熱誠的心,認真的面對每一個有緣與她相遇的人,有幸與她本人通過訊息,非常感恩她的真心相對,這本書我也真誠的推薦給您,看完您會更懂的如何做人。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