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人讀書筆記

中文書
人文社科
79折$ 276
5 /5
4位讀者評分
5
75%
4
25%
3
0%
2
0%
1
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4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3/09/04
- 這本書是朱敬一先生的讀書筆記,也就是他在讀書過程中產生的心得與思考。他羅列的清單,高達八成都是我沒讀過的書,難以在心得上產生共鳴。但我在文字中學到了許多,算是學識資訊的提升,就拿「總統都可以普選了,大學校長為什麼不能普選」來說,從朱先生提供的資訊,我了解大學校長職務的特性,以及國外對於大學校長這個職務的運作模式。若非閱讀此書,我想也不太有機會接觸到這些。
- 閱讀這本書對我來說頗有挑戰性,而挑戰來自我所知太少,而新知與所知間又有一段距離。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收穫是,儘管我在已知領域有手到擒來之感,但自己未知的領域仍十分廣大。學海無涯,還得多加油才行。
展開
user-img
4.0
|
2023/02/16
什麼是讀通一本書呢?我認為,就是能夠用一句話總結一本書的論點,或是用一個例子反駁別人的論點,那就已經達到金玉良言、融會貫通之大師境地。

好比作者對「加入國際貿易組織」講了幾點,無懈可擊:
1.當官員說簽某個協定「利大於弊」,那就是背後就是有人受損有人獲利。若對受損失的某甲說「某乙的獲利大於你的損失」,無異於火上澆油。
2.自由競爭的市場雖然能提升效率,但國際貿易市場從來不是自由競爭市場。就像老美擅長在談判中逼迫對手開放美牛美豬。

在《超級資本主義》,作者發現美國工會人數從1945的30%降到2006的8%...為什麼與全球化有關呢?《世界是平的》所陳述,全球化各種勞務外包、廠址原物料,公司可以跨國移動。當國際化選擇變多後,資方可以跟勞方說:「我要遷廠到越南了,那邊勞工較便宜。」勞工團體還有搞頭嗎?


本書展現作者朱院士博覽群書,批判思考的能力。
展開
user-img
5.0
|
2023/01/24
不知不覺也寫了超過70篇閱讀筆記,一開始紀錄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想要救救金魚腦,解決讀完了以後又全部忘光光,彷彿船過水無痕般,作白工的辛酸。

偶爾也抬起頭來看看其他人是怎麼做的,較常見的做法是,將書中精華的部分摘要,整理成文章。不過最近我發現,除了上述書摘式的閱讀筆記,其實還有別的做法。

《牧羊人讀書筆記》就是一本示範,不太談這本書說了什麼,而是直接切入評論。如果說書本身是一堂課,而常見的書摘式閱讀筆記是共筆,能幫助沒有上到課的同學迅速完整吸收到課程內容,那麼朱敬一博士的書評則更像是補充教材、延伸閱讀,幫助學生以不同角度切入該本書的主題,拓展知識邊界。

而這樣等級的書評,不只要博學多聞,同時還必須具有批判性思考、邏輯清晰且化繁為簡的寫作能力才能辦到。

完整閱讀筆記請見:中途筆記
展開
user-img
5.0
|
2020/05/23
跟作者一樣,我過去三年也讀了差不多300本書吧,沒有騙人,因為閱讀的軌跡都留在博客來了,以前銘記在心的一個”教訓”果然應驗,別空口說白話,就像職場KPI,凡事都要留下紀錄或證明,不然根本不會有人相信。我到大學畢業也都無法相信別人說一年認真地讀上百本書(非漫畫或輕小說),覺得根本唬爛,現在自己也做到了,知道這是可能的,不過~~這沒啥了不起,因為我把打電動、看電影、看影集…其他娛樂活動的時間”全部”(真的是全部!)都投注在閱讀上,而且是死命地讀,就像很多人把Netflix上面所有的美/日/韓劇全部看完一樣,投入的時間夠長當然OK,剛好又遇到當替代役、找工作…等等的空窗期,所以有機會一試。

最初開始閱讀的初衷很簡單,試著釐清人生的意義,各種媒介我都已經嘗試過(電動、電影…),只剩還沒認真閱讀,定下心一路讀下來差不多已經讀到一個臨界點,覺得好像夠了。閱讀會帶給每個人不一樣的感想,心靈的成長,智識的蛻變…都是必然的,但不全然是正面的。這種感覺沒有自己體驗過就很難理解,我試著分享一下個人的心得,這種講法一定會被高級知識分子唾棄,可能我就是一介凡夫俗子,一個閱讀粗漢。

首先,閱讀會讓你與眾人脫節。文本裡很愛一個詞叫”時代精神”(Zeitgeist),透過各種辨證、反思、哲學、演繹、歸納…嘗試去捕捉一個時代底下,主流的集體文化/記憶/情緒。例如,中國文人永遠都會拿當下的時代與五四運動相對比,探討集體的失憶,不再追求自由民主,只專注在眼前的小確幸,消費主義的奢靡…等等,哀嘆美好的昨日世界(呼喚褚威格~)已一去不復返。讀久了這種論述,心中會有一把小小的怒火,嘗試透過自己做出某些改變,把社會導向”正途”。現在大家很愛譏諷投身公民參與的年輕人叫覺青,就像文青一樣,本來是一個中性偏正面的詞句,在口水戰後就變質了。你看世界的角度會與多數人不同,這種境界的確是天下唯我獨醒,對於不公不義變的義憤填膺,久而久之,個性就會變得比較嚴肅,對很多事情都抱持懷疑的態度,與一般人產生距離感。

以台灣當例子好了,如果你去閱讀民國40~60年代出生的台灣作家的作品,一定會感受到一股失落情緒瀰漫在書頁中,多數作家都是社會的觀察者和參與者,或多或少經歷過戒嚴到解嚴後,迸發的社會活力。關於政治的改造,就我閱讀感受到的氣氛,幾乎都是從狂喜到幻滅,認為當年的政治理念早已不復天真,成為赤裸裸的利益政治。感到無奈失落卻無處宣洩,只能付出文本口誅筆伐,因此我這個90後的讀者,接收到的資訊就像高潮後的昏昏欲睡,加上新時代的骨感困境(如薪資),心裡就更鬱悶了。當然當然,有很多正面積極的力量,整體環境也是越來越好,所以很敬佩那些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理念家,少了這些人,社會就不會進步了。

我只是想說,閱讀這種作品,自己的思考模式會改變,客觀上來說這是思想的成熟,一個懂得思辨的人。(強調~~我的)主觀上來說,這會讓自己與主流脫鉤,心裡會有點寂寞,因為以我一個普通的上班族來說,當大家都在看Youtuber耍白癡,笑得樂呵呵,我卻在看德國之聲的紀錄片,科技引起的失業、貧窮與不平等…這些議題講實在,沒有辦法跟別人交流,別人會覺得你很難聊,吃飯氣氛那麼好,你幹嘛講這些掃興的話?? 怕乾掉,我還是聽你們說就好,就會變得越來越安靜,偏偏安靜是當下時代最鄙視的性格,活潑外向大辣辣,大家才愛你。我常看著鏡子,疑惑幹嘛讓自己變成這個樣子。

下面是真實的案例…
上個月走去全聯巧遇失聯十年的朋友,突然對街有人叫我的名字。
他第一句話:[你也變太多了吧?! 怎麼變得那麼斯文?]
我:[有嗎?]
他:[我記得你國中的時候很活潑外向,超級好聊的呀!]
我:[我還是一樣啊,乾!(笑)] 男生開場白就是要講幹話#$%&^*。
他:[不知道耶,就覺得看起來有點冷冷的,不知道要先說什麼。]
後來還是聊開了,我還得自嘲~你看我還是很好聊吧XDD,這個時代斯文是一種錯誤,我終於懂為何很多知識分子都一副悶悶不樂了。

講完閱讀的缺點,該來說優點了。

最大的優點應該是找到一種安慰感,我的閱讀出發點是尋找人生意義,經過那麼大量的閱讀,我覺得終於找到了。四年前,我逐漸意識到未來即將鋪天蓋地的壓過來,電玩裡,電影裡,永遠都有失意的中年大叔當NPC或配角,在酒館或深夜食堂抽著菸哀嘆青春已逝。現在社會複雜,青春期的定義延長到25歲,在那23歲載浮載沉的延畢一年,我突然感到未來的不可知,升學的軌道已近終點,過往只知掉書袋追求學業表現的自己,終於茫茫然不知今夕是何年。

身旁的人似乎踏上康莊大道的起點,明亮的職場成就在不遠方招手,或是去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讀會計碩士。會計系畢業了,該去四大事務所囉,審計的挑燈夜戰,熬個五年當上經理,就能往業界跳槽,CFO是掌管一間公司財務命脈的舵手,上市櫃公司的CFO年薪都好幾百萬,你看~蔡崇信當上阿里巴巴CFO,獲得多大的成就;就算待在事務所,十年就有機會當合夥人喔,年薪都五百萬起跳。

在校招和104遊走,突然很絕望,可能聽到心底的呼喚,高點志聖的工讀生經常在課後不請自來的站上講台開始佈道:[來考公職吧!朝九晚五,鐵飯碗,記得順便報名會計師考試喔! 對了,如果你想考美國CPA也能向我們諮詢喔,美國CPA能抵台灣的四科。] 我心裡呢喃,所以飛去關島考個CPA,我是要在關島執業嗎? 關島會計師考試還可以出團呢(請上PTT查詢)! 住宿飲食妥善打理,學員專心考試即可。

好吧,看來人生就是如此這般過下去罷了…天生就有叛逆的基因,既然這就是未來,我偏偏要考個不一樣的,國際認可的會計師證照除了AICPA,就剩CPA Australia,或英國的ACCA了。ACCA官網上搜尋不到台灣的會員,卻在對岸風生水起,那就來考吧! 抱持著衝勁上淘寶買了考試書籍,翻開的當下窘了,為何我的人生只有不斷的考試呢? 而且就算考到了台灣會計師,每年差不多有500個人考上喔! 事務所只會每月加薪2000元,或給一次性2萬元的獎勵,KPMG比較慷慨給10萬~That’s it! 我準備未來幾個月沒日沒夜繼續平衡借貸方,但在第二天發現靜不下心,從來不曾如此抗拒考試,永遠都在考考考,銬銬銬,靠靠靠,從國小開始清醒的時光都在應付考試,這次該踩個煞車了。

我想到鄭丁旺教授那一代人,制定了整個新世代的遊戲規矩,也太羨慕,聽說經濟起飛的那幾年,在事務所有人六七年就升合夥人了呢! 最慢10年一定OK。我想著自己坐在國貿大樓 or 101六十幾樓 or 忠孝南京(現在搬到南山廣場了~)的辦公室忙季看日出的場景,一坐就是30年,而且要現在最快也要15~20年才有升合夥人的機會(個案除外)。我上Quora搜尋美國四大的條列,What is it like to work for the Big 4? 看到一個驚人的數字,某一間美國合夥人平均壽命55歲!(後來讀了一本叫<<追逐日光>>的書,KPMG美國CEO對於死亡的感悟,得年53歲…詭異的巧合?)

我曾經幻想未來能像那些影響20世紀的名記者一樣,第一手的參與在時代的脈動中。海明威瘋瘋癲癲,世界各地風流倜儻,打獵釣魚寫快電,如今全世界的孩童都要讀他的老人與海,旅行社專門設計follow the tracks of Hemingway的套裝行程,連高雅時尚的巴黎都需引用那句流動的饗宴,這才叫活的痛快的人生啊! 其他記者就不細數了…Bruce Chatwin(巴塔哥尼亞高原上、澳洲的歌之版圖);Jan Morris (隨希拉蕊爵士登上聖母峰、變性、環遊世界);Tyler Brule創立了Wallpaper和Monocle…世界是充滿驚喜的遊樂園,恣意徜徉。

白日夢冒險王難怪會收穫商業上的成功。既然無法圓夢,我決定把計算機丟到一旁,開始漫無目的的閱讀。喬治馬丁有一句話很讚:[I have lived a thousand lives and I’ve loved a thousand loves. I’ve walked on distant world and seen the end of time. Because I read.] 照這種說法,目前為止,我也活了幾百種人生,最大的感觸就是人生的侷限和有限。曾經幻想自己的無限潛能,貪心的什麼都想體驗。看了那麼多書才懂得放下和認命,我的認命是不管在多麼偉大的人,能夠完成的事物終究只是滄海一粟,一個科學家終極一生只能鑽研一項課題;一位文豪只能專精用一種語言寫作;一個人的一生只能專注的愛一個人(對吧!Sandy!)。我已經很幸運了,是時候該放下童年幻想,專心在手頭上的工作了。

以上跟朱敬一博士的書有什麼關係呢? 關係薄弱,但是相關。

有人可能不信,但是去讀一些作家的書評吧,經常會發現作者都在說自己的故事或經驗,反而幾乎沒著墨書的內容。一般下意識的直覺會認為書評就是摘要,應該要把書的內容提綱挈領,簡潔扼要地列出來,讓讀者快速的飽讀詩書,看完書評就好像讀完這本書。我最初也是這種想法,後來才發現作家們經常在書評裡融入個人的看法和故事,書的主旨也會稍微介紹,但主旨反而不是主角。什麼意思呢? 朱敬一博士在開篇評論<<余英時回憶錄>>,他分享的是與余院士的第一手互動,兩人在中研院裡交往的幾次回憶,提供認識余先生的另一種視角。最簡單的書評就是重點摘要了,把余院士的生平用條列的方式寫下來,然後引用一些書中的段落描述余院士,最後說這是一本精彩的回憶錄。中規中矩很好,不過這種摘要式的寫法就像在讀作者簡介或封底,少了一點讀者內心的啟發。我常常在Goodreads上讀網友的書評,我覺得最喜歡的是那種融合自己體驗的分享,呈現閱讀後內化的感動。最初我記錄自己的閱讀過程,只是不想要忘記內容,漸漸地覺得應該把自己當下的心境記下來才對,本來就是寫給自己開心的,若能與有興趣的人分享更好,當然也會有人持相反的看法,不管怎樣,總是一種捕捉自己智識成長的經歷,幾十年後有材料回頭緬懷蒙昧無知的年少時光。

我在三民書局購入朱院士的這本書評集,沒想到現在還有作者簽名的首刷版~
這是一本非常優秀的評論集,作者博學強記,廣泛涉獵之程度令人佩服,特別具備了經濟學家的分析功力,除了提煉每本書的概要,更能進一步論述,提出耳目一新的另一種觀察。作者閱讀的幾本書我也有讀過,例如<<貧窮經濟學>>,透過朱先生的辯證,我才了解原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研究,原來隱含了倫理的爭議。唯一想提醒的點為此書比較嚴肅,屬於廣義的政經評論。如果你喜歡用深入淺出又優美的文字了解當下台灣的國際地位,本書不會讓你失望。

書的封面也挺漂亮的,遊藝的黑白方格,像悠揚的鋼琴音。那一小塊金色的格子,暗示書中自有黃金屋吧?真心認同呀~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