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無處安放

中文書
文學小說
79折$ 260
4.5 /5
7位讀者評分
5
57%
4
43%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7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4.5
|
2020/07/13
《班,無處安放》的情節發展,直接來到了主角-班‧洛瓦18歲,已經在社會打滾許久,見識過人情冷暖,依然找不到一處可以長久安身之處……。班知道不要犯錯惹事,無奈麻煩事不斷找上自己;他也想低調行事,但魁武怪異的外表,總避免不了他人異樣的眼光;有些行為舉止像長不大的孩子,沒有生活歷練及技能,班不知該何去何從。
《班,無處安放》以班的視野來看待他的遭遇,班有了情緒和為自己發聲的機會,只是那滿滿的負面情緒,壓得讀者難以呼吸。班知道在社會生存他得極度壓抑、忍受挫折和飢餓,他感到不安、孤單、寂寞、無助,沒人理解,沒人可傾訴。他找到了工作,果然又被騙上當,他失去勇氣也失去信心,人生這條路真不知該如何走下去。
班只盼望一個友善、溫暖、仁慈的家,竟是如此困難;慈愛的母親與恨之入骨的哥哥,讓他有一坎坷的童年,班逃家輟學、偷竊,成了世俗人眼中那不成材的壞分子,但大家看不到他的努力,他自己也想成為一個「正常人」。面對像班這樣行為脫序、沒人理解的孩子,改變態度,改變看待的眼光是第一步。不能以第一印象來判斷一個人,更多時候我們無法接受他的說法或辯解,而誤會了他,殊不知這也許攸關他一生的命運。
《班,無處安放》不只關注了類似班這樣特殊孩童的安置教養問題,還點出了人類社會共同的問題,貧窮、歧視、悲慘的底層,及人性層面,人人都是獨特的,不論族群、外表、貧富、性向……,都該得到尊重。
多麗絲.萊辛(Doris Lessing)以平鋪直敘的描寫筆法,娓娓道出班悲慘短暫的一生,同時亦勾勒出人類社會該有的價值:尊重。希望那些與我們不一樣的人,都能得到公平的對待,放下成見學習與他們和平共處,得到支持、活出自我,勇敢走下去。推薦《班,無處安放》。
展開
user-img
4.0
|
2020/07/01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多麗絲‧萊辛筆下的班,恍若進化未完全的人類,或返祖現象的產物,野性難馴,好不容易學會餐桌禮儀,可以與人對話,相較於常人還是少了點東西,閱讀《第五個孩子》時,我粗淺的以為他仍然少了教化和關愛,將班扔進人潮,似烈火烹油落入水面的衝擊。看續作《班,無處安放》才發現,班哪裡只是少了教化及社會化,成年的班,依然自外於世界法則,一路行去,所遇非人者眾,偶有善意,多的是惡意,到頭來,班這樣的「人類半成品」即使野蠻粗暴,又哪裡及得上「完全進化人類」的殘酷狠厲。《班,無處安放》以班這樣半人的邊緣人遭遇,赤裸裸呈現人性在文明薄脆外皮下的卑劣,原來,教化程度無所謂,曉識人心險惡才是生存關鍵。


似人還似非人,也無人惜從教墜。讀《班,無處安放》時難免心疼,多所省思,可怕的是,那微薄的省思和良知恐怕經不起考驗。想像自己置身班的周遭,我們當有自信不會是欺凌異己、利用、剝削、罔顧人權的傢伙吧,即使不作惡,我們能像書中慈悲關懷照料班的老婦人嗎?我們當中的多數人,會不會寧可明哲保身,選擇無視?若有個班作為手足親人,我們會有什麼不一樣的積極作為及付出?呵~
展開
user-img
4.0
|
2020/06/30
劇透警告
本書為《第五個孩子》的續集,但沒先看過前作也不要緊。



班出生後,讓家人感到十分苦惱,他的不同讓他跟家人處得並不是太好。這個故事著重在班離開家後的遭遇,故事與前作一樣不複雜,但看完心情都不是太好。不難明白班為何離開家,大概是想找尋跟自己一樣的人,或是願意對自己釋出善意的人。他離開家後,有時打打零工圖個溫飽,但並不是每次都能遇到善心人士,有些人想盡辦法佔班便宜,班可能工作比別人更勞累,但賺得卻不一定比別人多。


社會上還是有善心人士願意對班好一些,但這樣的好心人最後也總因為各種理由不得不離開。接近班的人,多得是想利用他進行不法勾當,或是對班的奇特外表感到好奇想研究班的人,這些人通常對班的處境毫不關心,當然也不會在意班其實心底有多害怕。後來班離家鄉越來越遠,來到了人生地不熟甚至語言也不通的法國,在故事後半更是來到了遙遠的里約。從故事一開始便能感受到班對社會的焦慮不安,到了後半更是能感受到他對於同伴的渴望,只可惜曾經的期望在最後都變成了失望。



最後的結局令人不勝唏噓,班終究沒能回到英國,我始終抱著一點期望,希望他能夠回到英國。但後來想想,他有沒有回到英國根本不重要,在英國也只是語言相通而已,但多數人因為班的外表特別,根本不願好好對待班,所謂的家鄉也只是他出生的地方,也許根本稱不上是家鄉。班不喜歡在白天出門,我原以為可能是班的眼睛有什麼問題,無法適應白天太刺眼的陽光。後來想想,也可能是白日裡那些質疑的眼光太過赤裸無法隱藏,比陽光更刺眼的,是那些人不善的打量。儘管他的外表跟一般人不太一樣,但還是能感受到周遭人們的善與惡,結局令人感慨,但也許對於班來說,這是最好的結局。
展開
user-img
4.0
|
2020/06/30
作者筆下的班,心智年齡遠不及身體成長的速度,有著看似成熟的身體,可內心卻依然像個孩子般的單純,因為害怕一再流離失所,恐懼到頭來又是自己孤單一人,遇事總習慣性選擇隱忍或逃離,不願橫生枝節,於是被貼上懦弱可欺的標籤,被欺壓、佔便宜是家常便飯,說好的工錢或報酬被削減、拿走甚至侵吞,更是常有的事,這樣一個與世無爭的人,究竟是為了什麼不見容於社會?

雖然班也曾遇過能夠包容他,也願意幫助他、照顧他、收留他的人,但到頭來那些人不是與世長辭,就是各有各的人生規劃,可在他們的計畫中,並沒有班的一席之地,或有居心不良、利慾薰心的不肖之徒,滿腦子想的是如何利用班來滿足個人私慾,如何從班身上獲取利益,而後再一腳將他踢開,世界之大,何處是班的安身立命之所?這不單單是讀者想知道的,更是班始終想找到答案的。

全書的情節,固然是以與眾不同的班為主軸開展,不過作者對人性的刻劃,卻是透過班接觸到的人來突顯,相對於班處處受挫、時時壓抑、隱忍,大多數人毫不掩飾的輕蔑,不肖之徒無所遁形的自私,讓人感受到冷峻,但某些人的不捨、憐惜,即便只是掙扎、矛盾,也使人內心溫暖,倘若我們能透過班的際遇來反思一些事,或許在對於人生有另外一番體悟的同時,也能更加知足。

閱讀這本書,總讓自己忍不住去思索,如果班是自己的孩子,自己會怎麼做,老實說心裡很難有個答案,就連碰上班這樣的孩子,自己可能會怎麼做,也不見得能說出個想法,然而可以確定的是,野蠻不該是班的代名詞,至少他為融入對他不友善的家庭和社會,盡了最大的努力,真正野蠻的是假借各種名義,整日勾心鬥角,以戕害他人、圖利自身為目標的,外表看起來正常的世俗之人。

作者以樸實的筆觸、旁觀者的視角,緩緩道出班的故事,健碩的身體裡,承載的是脆弱的心靈,在這本書中,有班的無助無奈,更有著他再平凡不過的心願,既讓人對貪婪冷酷又自私的人性唏噓不已,也使人為全心全意、不求回報的溫情感動不停,世界上或許沒有班這號人物,但肯定有需要被施以援手的人,打開我們的心扉、伸出我們的雙手,一起來營造美好的世界。
展開
user-img
5.0
|
2020/06/29
劇透警告
在《第五個孩子》裡的班已經長大成人,對於身邊的人事物有著更多的好奇和想像,從小到大班內心最渴望的就是與其他人有更多的情感連結,但因著自己異於常人的長相和古怪的脾氣,在人際交往上不斷碰壁,就連跟自己的家人也無法維持良好的關係。

其實,我對於班的遭遇感到很心酸,家人是我們人生中第一個也是最容易有情感連結的對象,因為家人間的愛是沒有任何保留的,無形中就有強烈的牽絆,因為班在家人之間無法得到想要的溫暖和愛,也無法從中學習到人際互動的技巧,讓班往後在與他人的互動交往上產生很大的困難。

家庭教育很重要,學校教育也同樣重要,學校是我們學習社會化的地方,開始就學後,待在學校的時間很長,除了家人,老師和同學也是能豐富我們的人際交往,偏偏班在學校與老師、同學的互動狀況也很差,被嘲笑、欺負已是家常便飯,甚少遇到可以包容班、和班妥善相處的人,雖然班知道接近自己的人都是別有所圖,但為了彌補自己缺少的人際關係,班也只能忍耐,假裝跟這些人都是朋友,唯有如此,才能假裝自己跟一般人沒有兩樣。

這本續集的高潮應該就是中後段班尋找生命起源的部分,為了找到夢寐以求的「家人」,班踏上遙遠的國家,儘管內心有一部分覺得一定又被騙了,但班還是無怨無悔,只要有機會就會去嘗試,心心念念的就只是找到跟自己一樣的人,但對班來說怎麼會這麼困難呢?

最終,作者讓在社會上一直找不到歸屬感的班有了去處,旁人看來或許會難過、會心疼,但對班來說,也未嘗不是一個好結局,至少他相信自己終於找到家人了。
展開
user-img
5.0
|
2020/06/29
劇透警告
在《第五個孩子》中的班,是個讓家人不知所措的古怪嬰兒,
而在續作《班,無處安放》中,他已經邁入了十八歲 ──
雖然,大多數人會覺得他看起來更像是三十八歲,甚至更多。

在成年之前,班就已經離開父母跟兄姐,獨自在外流浪。
身強體壯,卻又古怪得無法理解、也無法融入社會的班,
當然,並沒有少受欺凌、歧視以及利用。

在這個故事之中,我看見了人性的醜惡跟自私。

也許是出於無知、也許是出於自大、也或許是出於內心深處的恐懼,
對於某些人來說,像班這樣「非我族類」的傢伙,是活該被欺凌的。
欺騙他沒有關係、毆打他沒有關係,搶奪偷竊他的東西也都沒有關係,
因為班是異類,所以不需要平等,不需要人權,連基本的尊重都可以不用 ──

讀到這裡,我忍不住覺得既憤怒又悲哀,
憤怒的是,他們怎麼可以這麼冷血、這麼無恥,
悲哀的是,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事情也依然層出不窮。

所幸這個世界上也有一些人,
是真心疼惜班,真心想幫他,真心替班覺得氣憤,
雖然有時候,他們也享受著班所帶來的「好處」,
雖然他們內心深處也知道,班,即使稱之為「怪物」也不為過。

這些溫暖的善意短暫安慰了班,
也讓我對於人性的良善還是有一點點期待,
只可惜那些同情與幫助畢竟都是短暫的,
沒有人可以永遠陪在班的身邊照顧他,
而班,也始終沒有辦法找到自己的容身之處。

光只是班在流離失所時遇到的各種難題就已經夠令人同情,
在這個故事的後半段,接踵而來的是更深的悲哀。

雖然作者並未以班的第一人稱自述心情,
但從簡要流暢的行文間,就可以看出班的茫然失措,
以及他被愛、被肯定、被接納的強烈渴望。

班也曾經對自己、對世界懷抱著希望,
但卻一次又一次地破滅、受傷,
而且受到的對待,一次比一次更殘忍無情。

讀到結局後,我有些悵然。

一方面覺得,只能這樣嗎?沒有別的辦法嗎?
但內心深處卻也不得不承認,也許,這才是最好的結局......
展開
user-img
5.0
|
2020/06/18
艱難的一生於班而言,是種逃脫不出的宿命,他沒有做錯事,卻總是有人看他不慣進而霸凌;其實這世上好心人有很多,但偏偏班就是遇不到。想如尋常人幫自己爭取權益,班也沒有這樣的溝通天分,有口難言的窘境一再發生,閱讀過程中好幾次忍不住想問「為什麼?」------為什麼作者多麗絲.萊辛安排了拿到一手壞牌又無回天之力命運的、不該可憐卻又可憐的班。

班從來都不是先挑起犯錯的那個人,卻自出生開始錯誤至成年,從中造成的無數怨恨累積在班心裡,卻又因為老婦人的諄諄教誨,班一再忍耐和克制自己的激動情緒,試著在這對他無情的世界裡找出一絲絲真心。但造化總是弄人,整本《班,無處安放》的故事裡,讀者只讀到班的純真和其他登場者的惡。

惡人總是惡人嗎?我們卻又從多麗絲.萊辛的《班,無處安放》中讀到,惡人不總是惡,他們也有善良對待之人,只可惜一遇上班,這些人就忍不住想做惡。逃不出宿命,《班,無處安放》中的班,令人垂淚。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