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槓青年【實踐版】:成為內控者,建立幸福人生的正向迴圈

中文書
商業理財
9折$ 288
4 /5
6位讀者評分
5
66%
4
17%
3
0%
2
0%
1
17%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6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4.0
|
2023/06/14
🤔【推薦你讀這本書,如果你總覺得...】
1️⃣我滿意現在的人生嗎?現在這份工作我要做一輩子嗎?
2️⃣邁向成功的道路好艱辛…忍一忍吧,成功後再來好好享樂。
3️⃣我該專精所學,還是廣泛接觸?

🤓【我學到的3件事】
1️⃣先找到快樂,再追求成功?
想追求成功的人,意味著認為自己還「不夠成功」,先學會如何接納和愛一個此時不完美的自己,才能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失敗(因為失敗是很正常的),在平凡的生活中能夠自得其樂的人,更容易邁向成功之路,如同本書的副標題:「成為內控者,建立幸福人生的正向迴圈」。

本書提到關於「幸福」的研究,從生理上的化學物質變化到心態上的建立,其中我最有感的2點如下:

#1 痛苦管理
幸福其實並非來自於「特別去做」一件讓你感到開心的事情,而是增進在日常生活中「痛苦管理」的能力。當我們在做一件事時,如果有「抗拒」的心態,便會產生內在衝突、引起痛苦,這個過程是非常內耗的(指人的自我控制需要消耗心理資源),長期的內耗會讓人感到疲憊,卻完成不了任何有意義的事。

因此,相信自己有「選擇權」,你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為了達成某個目標,當你接受自己是「自願」去做生活中的每件事,便擁有人生「主控權」,幸福感也會隨之而來。

#2 自信、安全感
「自信」是幸福的核心,人類擁有愛比較的天性,記得,發展個人天賦、和自己比就好。培養3種思維,能讓你成為擁有安全感的人:

(1) 主動型思維
這種思維和前面說的「痛苦管理」息息相關,主動型思維的人屬於「內控者」,認為命運是可以被選擇、控制的,例如:相信工作成果與本身的努力有關,也因此對工作抱持較大的熱誠。
【練習】列出你不想做但卻覺得「不得不」做的事,用「我選擇(不得不做的事),是因為…」造一個句子,提醒自己做這件事的目的為何。如此一來:
I. 如果有其他方式可以達成相同目的,你可以不用繼續做這件事。
II. 如果這個目的不值得你花費這些心力,你可以不用繼續做這件事。
III. 如果你決定要繼續用這個方法達成這個目的,心甘情願地堅持下去。

(2) 成長型思維
此類人格相信人可以透過「練習」而提高才能,只要努力就能做得更好,還沒成功是因為努力還不夠、或學習方法錯了,而不會把原因歸因於不夠幸運、大環境不好等。他們因此不怕失敗,反而會把失敗視為學習機會,就像發明家愛迪生說的:「我沒有失敗,只是找到一萬種行不通的方法。」
【練習】建立自己的「錯誤檔案」,列出自己嘗試過但失敗的經驗,認真檢討改進,避免重蹈覆轍,讓自己越來越好。

(3) 自我慈悲
哲學家尼采曾說過:尊敬一事無成的自己。尊敬自己,不自暴自棄,才能擁有改變的力量,這點其實和前面提到的成長型思維相互扣合,尊敬現在不夠完美的自己,並相信自己有變好的能力。

2️⃣成功有公式嗎?
本書作者在第3章中有寫到「自我實現系統」的概念,提出影響自我實現的因素包含心態、情緒、如何行動等,和許多關於成功的文章或書籍不謀而合,我綜整成下面3個重點步驟:

#1 目標思維
以「目標導向」去解決目前碰到的問題,設定「好的目標」可以說是成功了一半,目標應有具體可量化(才能追蹤進度及成效)、心理距離短(不要太長遠之後的)及可掌握(把握好自己能控制的部分即可)3個原則。

#2 最重要的1件事
人的注意力及精力是有限的,不貪心,一次做好1件事。

#3 忘掉目標、專注系統
《原子習慣》書中有提到:「決定你成功或是失敗的,不是你的目標,而是你的系統」。訂好目標後,接下來就是開始專心在你設計的「系統」中執行,執行過程是一連串的試錯和反覆運算修正,失敗是很正常的,最重要的是如何從中學習並越來越進步。

3️⃣意志力是成功的關鍵?
坊間不難看到關於「成功的要訣是意志力」、「提升意志力的XX個方法」等文章,意志力和成功似乎已緊緊地被綁在一起。本書作者卻提出了不同的想法,因為在行動初期,一定多少會遇到無法照計畫行動的狀況(例如想減肥,卻因為偷懶而少運動一天),此時如果強調意志力,會產生內疚和自責的感覺,造成心理壓力的累積。

如果你發現自己總是在拖延、無法按照計畫行動,很多時候並不是因為懶散或意志力薄弱,而是因為心理壓力太大,此時的你需要的不是「自我控制」,而是「自我調節」。先將情緒調節到平穩狀態,才會有精力思考和行動。實踐自我調節的關鍵在於「改變認知」和「轉移注意力」,學會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把批判自己的把精力轉移到如何解決問題上。

我個人同意「自我調節」比起「意志力」是成功需具備更核心的能力,但兩者仍需兼具,畢竟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不可能總是順利,還是會有需要靠意志力行動的時候,只是使用意志力會比自我調節耗費心力,因此需做好精力分配管理。

🤗【關於本書我還想告訴你】
1️⃣讀起來很流暢,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一些引用科學實證的部份,讀起來更有可信度(因為此類書籍常給人感覺像是作者個人觀感、經驗談)。
2️⃣引用不少其他成功人士的金句,讀一本書就吸收到很多精華的感覺:D 但我認為本書最適合剛開始接觸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相關書籍的「初學者」,因為內容淺顯易懂,我讀到中間是一度覺得有點雞湯感。

臉書:公務員女子的閱讀筆記
Instagram:ps.bookreview
展開
user-img
4.5
|
2022/04/15
1.本書寫得太好了,感謝推薦。
2.作者想的問題,我也曾想過。譬如:人生的意義?我為何來到這個世界?…等等,而作者的見解,確實提供了很好的答案。
3.書中100頁提供攀岩的故事及103頁提供狗的實驗,都充份說明相信「有選擇」的重要性,將影響對人生的信念:我對我的人生有主導權,我可以改變及創造自己的人生。這樣的故事值得一再轉述,傳遞更多正面思考的能量,這樣可以造就成為積極的「內控者」。
4.有關「建立自我成長系統」的做法,原來這麼簡單,利用遠、中、短期目標做指引,建立年、月、日工作計畫來執行,再利用撰寫工作日誌來檢討改善,建立與未來的鏈結,藉此完成自我實現系統,可說是完美。
5.最後有關「建立精力管理策略」中,有關日常生活的整理、整頓習慣的肯定,以及規律作息的推崇,都與我的生活態度不謀而合,也算是對我的認同。
總之,這是一本自我成長的好書,成為書中的內控者,更能建立幸福生活的正向迴圈。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8/04
《斜槓青年實踐版》讀書心得
一、
最近看了前兩年很紅的《斜槓青年》的另一個版本:《斜槓青年實踐版》。
發現這本書還真是頗有深度,不同於普通的勵志書或是心理書。作者Susan Kuang在書中提到了許多心理學的觀念,以及大腦與常人習慣的運作機制。
而且在這本書中不只是分析觀念,作者還把這些現象串連在一起後,提出具體可以改變和實踐的方法。
二、
例如「心理學中的「自我決定理論」,這部份提到人有三種先天的心理需要。
一、自主:可以根據自己的個人興趣和價值觀去選擇,做一件事是因為自己想做,而不是因為不得不做。
二、能力:可以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過程中,不斷發展和提昇自己的技能。
三、關係:可以和他人產生連結,獲得歸屬感和被接納的感覺。」(第7頁)
以及「內控者」的概念,「源於美國社會學習理論家朱利安.羅特提書的「制握信念」(Locus of Control),這代表這一類人:他們相信命運掌控在自己手中,自己的人生只能自己負責,所以會表現得十分積極和主動,對困難和問題時,不會那麼容易放棄,而是努力尋求解決辦法,也會以富有成效的方式去塑造自己的人生」(10頁)
三、
在討論幸福是什麼時,他提到大腦與快樂相關的四種化學物質。
一、「血清素」:自尊、自信、安全感。
二、「腦內啡」:愉悅、享受、放鬆、被治癒。
三、「催產素」:親密感、信任感、歸屬感。
四、「多巴胺」:動力和希望、成就感。
而這些大腦中的化學物質,與心理上的幸福感,顯然有所關聯。
所以,所謂「幸福」關乎的不僅是生活滿意度,也包含五個關鍵元素:「積極情緒、投入、意義感、成就,以及人際關係」。
四、
除了分析這些元素外,作者還很實際的提出一個人不管在什麼樣的階級,或擁有多少財富。「每個人的這一生,都是一個不斷做選擇、不斷解決問題、不斷應對挑戰的過程。」(20頁)
而且「幸福的本質,其實是痛苦管理,因為我們真正面對的選擇,並不是「我想要得到怎樣的快樂」,而是「我願意承受怎樣的痛苦」這才是幸福和成功背後的決定性因素。而且既然痛苦不可避免,不如主動選擇」(23頁)
五、
這本書中同時也提到我之前在其他書中看到的諸多積極觀念,包含:
「自我慈悲」無條件的愛自己,放棄自我評判的習慣,不自我攻擊或否定自己的價值。
以及「成長型思維」和「主動式思維」。
也有消極觀念,例如:
「習得性無助」:作任何事都無法改變現實,從而對自己的命運與生活感到無助,最終放棄嘗試主動改變,消極接受外在環境的變化,與他人的安排。
「固定型思維」:傾向認為能力是天生且固定的,所以把許多失敗或錯誤的原因歸咎於自己天賦不足。(而作者也提出許多人會產生固定型思維,通常是歸因(原因歸咎)方式的問題。)
六、
在分析心理因素,解釋大腦與各種習慣的運作機制,並舉了各種人們無法建立自己良好生活的例子後,作者也提出了生活整理、生活設計、深度工作的具體方式。
例如:25分鐘蕃茄鐘的工作法,生活空間的斷捨離,設計早晚生活流程,固定良好的習慣等等。
七、
最後,我覺得特別有意思的是關於「意義感」的討論。
作者舉了FB執行長祖克柏,在2017年哈佛畢業典禮關於「意義感」的演說,提到「這個新時代所面臨的挑戰,不只是創造新的工作,還有如何為世界創造新的意義感。」
而作者本人認為當代意義感普遍缺乏的原因,是由於傳統價觀強調「集體、奉獻和自我克制,但現代社會強調個人、消費和欲望」。(293頁)(這也是許多關注現代性問題的哲學家都有提出的觀點。)
但「人對意義感似乎有一種本能的需求,我們必須知道自己是為什麼而活,必須位自己的人生找到一個明確的方向。缺乏了方向感,我們就會經常感到迷失,所體會到的幸福感也是不完整的。」
而「意義」這一個詞其實反映了一種假設,亦即事件或目標之間基於一個「最終目標」而互有關聯,它們有一種現成的秩序和聯繫。所以,當我們想要知道某件事情的意義時,我們真正想要知道的是,這件事情和「最終目標」有什麼樣的聯繫。(294-295頁)
也就是說「人生意義,本質上就是要解決人生頂層目標的問題,也就是要為生活中每天所做的事情找到統一的方向,或者說一個終極目標,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覺得迷茫和空虛。
所以,人生意義的核心作用在於,他可以為我們的精神世界提供一種秩序,基於這種秩序,我們能實現內心的和諧,無須再把精神能量浪費在猶豫、懷疑、後悔、擔憂及恐懼之上,而是可以把精力聚焦和投入在有益的方面。」(296頁)
作者更進一步解釋,終極目標是可以調整和改變的,重要的是經由目標,建立起內在秩序,並找到投入的充實感和樂趣。
並且,這個目標不能是「以自我為中心」,否則就會容易落入落入跟他人比較,擔心他人看法,以及評判自己的狀況。
反而重要的是設立一個「比自我更大的目標」,這時候,我們的關注點就是在目標上。這可能是慈善事業,可能是社會企業,可能是拓展社會的知識領域,可能是團體的體育榮耀等等。
而本書最後,回到作者的所要闡述的核心觀念之一,就是由於每個人這一生的時間和精力都有限度。
所以到底要在哪個領域投入心力,或以什麼樣的形式、與哪些人建構積極連結,還是要每個人自己花時間「獨立思考、探索和選擇」。
八、
看完本書,我覺得所謂「斜槓」,不同於坊間片面所談,在職涯上有眾多技能就是一個斜槓工作者。
作者更是希望人們能反問自己內心,主動積極的把握自己的天賦、熱情與能力,並且在個人所能探索到的各種領域,都盡量拓展思維、能力與事業的深度與廣度。
如此,或許可以讓人們所企盼的幸福與完整的人生,可以在某個年齡階段得以實現。
(當然,由於本書偏向個人生活與職涯的發展,所以並沒有談到人生中的感情、伴侶或家庭的問題。所以,對於幸福或完整人生的想像,算是缺漏了一部分。而這些部份,也自然要再找相關領域的書籍來參閱了。)
展開
劇透警告
所謂「關鍵問題」,就是要時常問自己「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很少人會主動問自己這個問題,除非遇到人生某個特殊事件,遇到意外、遭受重大挫折,導致原有價值體系發生崩塌,也就是「關鍵時刻」。

例如自己拼命努力工作了2、30年,想帶給家庭優渥的生活,但卻極少陪伴或關心家人。
直到兒女與自己疏遠,父母身體得了癌症,才發現對自己最重要的是與家人相處的時光,小孩的成長只有一次,父母逐漸衰老。

如果你知道「什麼才是最重要的」,那就能邁向下一步。

所有機會都是自帶成本的,因為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把時間花在一件事上就代表失去做其他事情的機會,而那些事情說不定能帶來更大的收益。

想當一個斜槓青年,下班時間和假日是很重要的,但如果你把時間大都花在與朋友聚餐喝酒、玩手遊或追劇,肯定對自己來說沒有進步的空間。
不管面對什麼樣的邀請或機會,都把頭腦中的默認回覆設定為「不」,如果可以找到足夠的理由來說服自己把「不」變成「好」,那才能接受。

對於我來說,同事在上班休息時間會去抽一根菸,我會說「不」,因為我注重健康,也寧願將時間花在閱讀好書身上。
或是同事在假日時約吃高級餐廳或喝酒唱歌,如果不是公司所辦聚餐或同事離職歡送會,我也會很少去參加,而是選擇在家撰寫文章。

陳果導演曾說:
人的成熟和強大,恰恰在培養起了這樣一種能力,那就是學會承受失去的能力,然後承受這種失去,再帶著這種失去繼續生活,繼續去創造美好。

人這一輩子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只有懂得捨棄,才會懂得專注,部會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糾結上。
展開
user-img
4.5
|
2020/12/13
觀念簡單易懂,裡面講的很像我唸完研究所的體會,作者將其整理成冊,文章前後呼應,讀完會有很大的收貨,每個人都該擁有一本的好書
展開
user-img
1.0
|
2020/12/08
讀起來坦白說有點累,很多理論的東西,像是在看論文,不是很好吞,也許是本人層次太低,我看到的東西無法吸收。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