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何以成為帝國:一部關於權力、差異、與互動的全球政治史(插圖新版,大學通識課程必讀)

中文書
人文社科
9折$ 720
5 /5
1位讀者評分
5
100%
4
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1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1/06/21
劇透警告
我們距離「帝國」有多遠?這個世界還有國家元首叫皇帝的嗎?帝國一定是君主國家嗎?
.
Jane Burbank跟Frederick Cooper兩位學者寫這本書,其實就是想告訴他們的學生跟讀者:儘管目前只有日本這個前帝國的元首叫皇帝,但其實這剛好反映出,我們距離帝國的年代並沒有很遠,許多帝國甚至還不是君主國。更甚者,Burbank跟Cooper還要提醒我們:帝國其實仍持續存在,不論是現在的帝國,或者前帝國的遺緒,都仍將繼續影響我們的生活;而我們現在所知的世界樣貌,跟我們從小認知到的歷史,乃至未來世界的發展,「帝國」概念仍將持續參一腳。
.
吾人知道中國、羅馬,也不會忘記帝國主義的國家,如西班牙、大不列顛、法國——幾乎都是民族國家,但我們可曾記得、或者知道:帝國其實跟民族國家之間有很大的落差?15世紀崛起的哈布斯堡王朝,從德意志、北義大利、低地國地區(荷比盧),再到西班牙,乃至廣大美洲殖民地,都是其帝國範圍,不僅傳播語言、文化,也間接形塑我們現今所知的世界地圖形狀。
.
此外,荷蘭曾是哈布斯堡帝國的一部分,自己後來也成了帝國,並一度在與前宗主國的東亞海上貿易競爭中,佔了上風,將西班牙趕出臺灣。大不列顛在脫離了「安茹帝國」的年代4-500年後,也開始發展其海外帝國,並成為哈布斯堡後第二個「日不落帝國」,是塑造今日世界地圖模樣的另一個重要帝國力量,也是讓無數各地學子(不只是臺灣人而已)紛紛與英語文掙扎的「罪魁禍首」。
.
仍有一個帝國,我們沒有注意到,作者提醒我們,這個帝國當初以建立「自由帝國」為理想,擺脫殖民母國的統治,卻不願意平等對待其原始13州及其後西向擴張土地上,所有的女性、黑人、原住民;美利堅合眾國的民主,是帝國型態的民主,這個帝國內,非西歐白人男性後裔者,均不配成為公民,必須受到前者的宰制。另外一個在20世紀中開始,一直與美利堅相抗的共產國家——蘇聯,雖然無帝國之名,但仍統治並控制廣闊的領土、多元的民族(與語言)。
.
Burbank和Cooper不斷在書中告訴讀者,不論是歐洲、美國,甚至已經消亡的羅馬、亞歷山大、蒙古、奧斯曼、阿拉伯(伊斯蘭),這些帝國國祚或長或短,轄下和平或動盪,都跟這些帝國統治者使用「差異化」手段、尋找並鞏固中間人、容忍或統整各種宗教等方面的能力有關。這些統治並無絕對公式可循,更無法一成不變;統治者必須善加利用,靈活變通,才能確保他和其後代/繼任者統治者的穩固。
.
所以由此延伸出兩種值得思考,並可以擺在所有帝國案例的「理想型」(ideal type):階級制度體系,與家產官僚體系。
.
前者中,帝國統治乃層層建構的貴族/特權分子,優點在統治者可方便動員帝國內的資源;缺點則是,水平的階級,有可能有志一同,進而阻礙統治者動員的傳遞,進而違抗帝國穩定。周朝給中古歐洲的封建體系,或可屬之。
.
在家產官僚體系中,統治者透過家族成員掌控帝國資源,避免前者的缺點,讓所有的連結都平行,可是也都直接導向統治者;但缺點就是:這些由統治者所導出的臣屬,有可能倒向別的老闆,進而一次帶走一大串的資源。奧斯曼帝國可為例。
.
不論歷史如何發展,帝國一直是個重要、但卻缺乏討論的體系與重要概念,且經過作者距離與提醒後,我們才知道,帝國在人類歷史發展上,扮演了如此重要的角色,且影響直至現今都未曾衰退。
.
作者舉例:一戰後威爾遜的民族自決原則,其實根本不適用殖民地,只適用歐洲新獨立的民族國家;結果,這些新興民族國家的國界劃分,反而讓一些民族在離開前帝國統治後,卻成為新的帝國治下的少數。君不見,蓋達組織難道不先是美利堅帝國的代理人,對抗蘇聯入侵?西亞阿拉伯世界的動盪、猶太跟阿拉伯的衝突,難道不是帝國勢力撤離後,未負責任地處理而留下來的爛尾?思來,中共對少數民族的同化政策,甚至臺灣對原住民文化長期的打壓,豈不都有帝國統治的型態與影子?臺灣目前的社會、政治問題,很大程度也與帝國有關吧!
.
帝國未曾遠去,只是改換型態跟名稱,但繼續影響歷史進程。
.
本書義者非常專業的翻譯,對詞句字斟句酌,讓整本書雖然處理非常廣泛的題目,卻讀起來卻非常順暢。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