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師的年代:跟著維根斯坦、海德格、班雅明與卡西勒,巡禮百花齊放的哲學黃金十年

中文書
人文社科
9折$ 522
5 /5
1位讀者評分
5
100%
4
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1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2/02/13
難得哲學相關書籍可以寫得這麼有趣。彷彿是哲學家的除魅側寫,作者寫出哲學家的人性面,並不忘調侃幾句。

作者能抓住這四位同時代哲學家的交集、互補(或互斥)、他們所使用的類似隱喻(例如窗子)、所面對的類似問題(例如婚姻與外遇),此外還有共同關注的哲學主題,例如:語言能掌握哲學嗎?這類討論有時看來前後不一,或雞同鴨講、或思想跳躍(缺乏論證),反映出這個問題的本質,是一種企圖跨越現成語言的嘗試。

若以現成語言為界,彷彿有界線外與界線內的區隔,什麼時候我們應該安於界線內?什麼時候我們應該探索界線外?

我自己的心得是,耕耘於界線內的人,努力與報酬是正比的。語言哲學可以算在界線內的問題,但不應從自然語言入手,而應從程式語言,因為程式語言的本質是邏輯,但自然語言不是。圖靈曾是維根斯坦的學生(參見《天才的責任》),若把圖靈算作程式語言的起頭,現在程式語言的發展已超越當時的複雜度好幾倍,甚至獨立當成語言學、符號學來研究都不為過。

而界線外,是一種呼召,或者有不同的名字,例如深淵、不安、憂懼,彷彿是沒有明確意義的訊息。如果一輩子需要練習聆聽,那麼也就不急著在短時間內聽得懂。至於那些想轉譯訊息的人、哲學家,他們自創的語彙反而讓人更困惑,所以看不懂的哲學書,可以暫先放下。

那道現成語言、符號的界線,不管在什麼領域都觀察得到。耕耘於界線內,使我們老練,但最多只是熟習他者的語言、符號。當我們探索界線外,或許可能迷惘,也可能找到自己的語言、符號。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