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站:失去過往與未來,拋棄時間與空間的無家者

中文書
文學小說
66折$ 257
4.5 /5
11位讀者評分
5
46%
4
36%
3
18%
2
0%
1
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11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3.0
|
2020/11/11
他們是你曾經給予善意的存在;他們是你曾經瞥開視線的路人。他們沒有所謂的名字,對於社會而言不過是可有可無的過客。也許他們的故事經歷愛恨情仇、悲歡離合,但無論歷經了什麼樣的挫折,都來到這處不屬於卻願意接納他們的去處。

從頭到尾只有『我』在敘述,讀者不知道他怎麼落的在街頭流浪的下場,原本應該剖析他為何淪落到這是多數故事的走向,然而這本書卻反其道而行,他的名字不重要、他的故事不重要,他的全部都不重要,在這紛紛擾擾、人來人往的車站裡不會有人在乎一個人的身分和歷史,無論身分是不是街友、旅客還是路人都不重要。

絕望在書中處處瀰漫,及使希望一再的出現並試著驅趕依舊無用武之地,什麼才是擁有,什麼才是歸屬,詢問這些問題的人們,在茫然中嘗試找到得以接受的答案,但往往認同時的當下有覺得差強人意,所以捨棄、拋下。

我們總在逃離某些情況,卻始終無法輕易的邁開步伐、踏上旅程,因為有太多太多掛念的事物,所以一再的打轉以及停留,面對那些居無定所的人們,看似沒有任何牽掛的他們卻依舊停留在原地棲身,無處可逃?身無分文?明明只要踏上某輛車廂就能遠走高飛的他們卻一再留在這中央站,抗拒希望、抗拒可能。

故事沒有什麼劇烈的起伏,但卻有某種深沉的絕望,明明有機會擺脫這個泥濘,卻又不停陷入,也許這就是人生吧。作者藉由社會的底層的角色反諷社會的制式化,關於階級、關於情感,在書中那些街友身上表露無遺,或許最真實的人性也莫過於此。
展開
user-img
4.5
|
2020/10/18
作者以平實的筆調,勾勒出無家者的心靈旅程。對於露宿街頭的細節刻劃,氣味、聲音……乃至於心靈轉折,有樸素而踏實的呈現。
  劇情以主角「我」與「女人」的關係演變開始推動,在閱讀過程,從最初的境遇推測,到慢慢滋生愛的思索。《中央站》除了讓人思考露宿街頭者背後的故事,也召喚讀者組織出對愛如何生成的理解。
  文中對於青春,或者說年紀的觀點,也頗為迷人;無家者在彼此身上所看到的「你還這麼年輕……」或者皺紋與老,放在人生偶發的相遇,比對恆久幸福感的不確定,也使人不禁要思考現代人所把握的當下究竟為何?而無家者能夠把握的當下又是什麼?
  《中央站》給人一個思考生活的機會:如果在不斷的失去中,人類所還能握有的會是什麼?
展開
user-img
4.5
|
2020/10/18
【試讀心得】

這本小說,賜予了我一段「絕望、安靜、卻宜人」的時光,
也讓人難以不從街友的世界中,靜觀自己。

街友所擁有最異於常人的東西,是時間感,而那樣的時間感貫串全書。
為了讓令人窒息而緩慢的時間快速通過,他們需要酒精。
在那些日復一日中,隱含著「就算今天我消失了也無人聞問」的自我預言,
並且無可選擇地帶著這樣的預言活下去。

建議在早晨或夜裡讀這部小說。
建議在一個人的空間裡讀這部小說。
因為正午時分太氣躁,
而身旁多出一個人會讓你難以真切感受裡頭的「絕望,卻宜人」。

街友的移動,是為了找尋被人們丟棄的物件;
街友的樂趣,是豢養和他共享同空間的鼠輩;
街友的淡漠,是為了對自己的存在都能保有一些疏離;
街友的憤怒,則是一種為了壓抑與人建立連結的渴望的變形。

而我們,是否也曾有一瞬間是如此?

閱讀時,我的腦海中出現了這樣的空間:
一個人安安靜靜地站在天橋下,耳邊傳來一些既瑟縮又狂放的聲音,鼻腔中是一陣陣腐朽的氣味,陰影外的陽光異常刺眼,那樣安靜而絕望的時間裡,我的眼中只有一顆顆揚起的、無根飄著的渺小塵埃……
展開
user-img
4.5
|
2020/10/18
台灣的讀者對金惠珍(김혜진)並不陌生,先前閱讀《關於女兒》,便對於這位作者能夠以文學小說的題材,細緻而溫柔地處理韓國性別/家族/年齡/階級議題,而感到吃驚...,或許更準確的說,要能夠將這些問題看得深入,也要能夠理解到長期以來社會、經濟、人際等各式各樣鑲嵌與層層包裹糾纏的難題....

《中央站》亦然如此,要說是關於都是遊民的議題也好、持續碰觸到階級與性別的思考也好,更多時候,我覺得我還欠缺整個韓國現代都市化、都市更新、社會助人工作者如何找到施力點切入...等面向。但,這卻並不妨礙我閱讀這部作品,透過許多比喻跟象徵、擴延到具體而實際的城市底層遊民黑暗的互動-這裡面包含的佔據地盤、宣告自我意識....還有身而為「人」的一絲一毫尊嚴的剝落與重建...,在跟隨著作者金惠珍如實生動刻畫的粗聲粗氣「對白」當中,卻又藉著小說家溫柔的筆法,來一同看待這個世界,很不容易,彷彿我們也必須拾起這些人性的碎片,繼續拚湊著整體社會混雜而變動的樣貌...
展開
user-img
4.0
|
2020/10/17
每個人的誕生,都是一個故事,無論是誰,都不例外。

每當在路上看見街友,總是不禁想著他們的人生有著怎樣的故事,為何會淪落為街友一族?是的,我用淪落而不是墮落,墮落會造成淪落,可淪落未必是墮落使然,然而,淪落太久是否會變得墮落得要看個人選擇了。

《中央站》一開頭便很輕易地挑起讀者對主角的興趣,很難不去想:「他還這麼年輕怎麼會走上街友這條路?」、「是什麼事件導致他如此?」、「難道他的心受傷了?所以才選擇自我放逐?」一連串的疑問像一顆顆玉米,啵啵啵地在我腦海裡爆出一朵朵的爆米花,讓人很想趕緊讀到完整故事,好梳理拼湊出主角的人生過往。

作者無比細膩寫實的敘述,呈現出街友的生活面貌,引發讀者想要重視及重新站在較為客觀的立場來思索街友這塊存在已久卻很難妥善顧及的社會議題。
展開
user-img
3.0
|
2020/10/16
劇透警告
曾經,我在捷運站看到一個倒臥在樓梯間的人,我不知道該去關心他,或是他只是在休息。即使經過了,心裡仍在掙扎到底該不該向前問候幾句,「我的關心對她來說會是一種打擾嗎?」最終,我選擇告訴站務人員才離開。

如同<中央車站>裡的「我」,對援助中心人員的問候,如此排斥一樣。

「就不想工作才去當街友」這是我近期看到的,對街友的一種猜測,但我們真的不知道,他們是因為何事,才選擇以天地為家。

作者用「我」的角度出發,比起旁觀,用第一現場描述了所有心境、經歷甚至場景,讓人更能身處其中,做到「設身處地」這件事。

作者的筆觸看似平凡,卻用這種「我」的所見,冷酷地向大家展現一個我們平時不曾注意到的視角,在那裡,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溫暖,是對「我」來說,一個看得見、卻又摸不著,但「我」可能曾經有過的世界。
展開
user-img
5.0
|
2020/10/15
身為初入街友圈的「我」,帶領讀者一起踏進車站中,一只皮箱,年輕的外表和車站的街友大相徑庭。

鄙夷的看著街友所形成的另一個社會,時間感和空間感仿彿在進入街友圈的那一刻起模糊,有時照著領取三餐判斷現在的時間,有時靠著尋找被拿走的皮箱度過每一天。

直到找到那個拿走他皮箱的「女人」開始,鄙視自己也鄙視路上街友的眼光開始有了變化,和女人想擁有一個家,於是開始積極的找社工要工作。時間感仿彿跟著女人跑,空間也是女人在哪哪裡就是家。

而女人可不見得如此,在街頭生活已久的她,時間並非如我一般線性,而是在尋求社會的幫助與情感、身體的交流中交錯。這引起了我的不滿,卻也令人好奇想要繼續知道後面的發展。

對於街友我們往往提供的是生活上的需求,食物、睡袋,那愛呢?

我後來不同了,想回到原本的生活方式,有工作、有住所、有愛的人一起,作者使用大量的描述建構起我的所見的世界,並以一只皮箱帶起一段社會邊緣的愛。
展開
user-img
4.0
|
2020/10/15
街友問題不論在哪個國家都是重要的議題,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理由不得不來到街上生活。但在街上生活久了,卻會遇上同樣的事情,從本來的尖銳敏感、甚至「我跟他們不一樣」的想法,漸漸在遇到許多身不由己的事情後,卻變成「在街上生活也不錯」。

其心態轉變雖說我們很難理解,但是現今社會又有何保證我們將來有一天不會跟他們一樣呢?

街上的生活近乎原始,慾望交錯,為了適應生活不得不做出讓步妥協,甚至會得到些生活的小智慧。作者非常細膩的描寫出主角的情緒轉變和街上生活會發生的事情,讀來令人不舒服且無力。但這何嘗不是每個街友都會感受到的呢...或許這就是作家想傳達給讀者們的吧。
展開
user-img
5.0
|
2020/10/07
劇透警告
【此篇為試讀心得】

大概是讀了《無家者》這本書之後,對於街友議題有比較多的認識。從試讀本的片段看來,「我」是一個街頭上的新人。在故事開始時,他有意識地將自己和車站的人們區隔開來。甚至也不願意和車站的人們一同領取發放的食物。

「在這裡,女人很罕見,男人占了大多數,但也幾乎全是老頭子。雖然偶爾會有女人出現,但她們不是精神異常,就是逐漸變得精神異常,因此很難把她們稱為女人。」(摘自內文)

在「女人」出現後,「我」也改變了,漸漸地適應車站生活的節奏。兩人發展出一種伴侶般的關係。

車站是一個流動的、不穩定的空間,旅人、商務客們來來往往,會留下的是被社會邊緣的這一群人。生活從來不是簡單的事,無論是在街頭的外或內。


除了直面溫飽生存的現實考量,也避不了人際之間的衝突。街頭生存是一次次殘酷的考驗。

「從未想過我有這麼一天」,在來到街頭之前的那一天,「我」又是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展開
user-img
4.0
|
2020/10/05
劇透警告
「為什麼不去找工作」「給他們錢也只會買酒喝」「他們沒有家人嗎」這些都是社會長期對街友的刻版印象和疑問,而《中央站》透過一位年輕男性放逐自我成為街友的過程,詮釋新觀點,先是體悟街友的時間概念是漫長無用,對生命得過且過,故他們的時間觀念中沒有未來的存在,這也可以解釋為何社會福利部每每提供的補助,成為他們夜晚的酗酒資金。我們總以為街友需要錢、食物,但事實上,物質誘惑反而是他們最早拋棄的物件之一。

《中央站》另一亮點是對街友惡劣生態的詳盡描述,還是蠻敬佩作者金惠珍纖細的觀察和研究。生存於沒有自尊的環境任誰都 墮落,但加速主角沉淪的,始自於對人性的失望。在屢次被偷竊、襲擊下,為快速融入街友生態,獲得安全,學會竊盜、掠奪他人財物,甚至以性暴力回擊當初偷他行李箱的女街友;憤怒讓文明、尊嚴最終淪喪。然而,人性的復甦也始自於愛,當外界的誘因都不存在,他反而找回愛的本質—關懷,為了幫助朝夕相伴的女街友,他最後重拾生活目標,決定回歸社會。

當前僅拿到是試閱版本,期待新書上市。
展開
user-img
4.0
|
2020/10/03
劇透警告
對於街友其實存在著許多參差不齊的刻板印象,時常耳聞這些流落街頭的人們其實不少都有可以回去的家,日子也不算難過,有的甚至還頗為富庶,但是卻寧可獨自在颳風下雨或烈日當頭,渾身惡臭的棲身在城市的一角,靜待時間無情的流逝。或許攤開他們隱藏的生命歷程,我們就可以對於他們的人生選擇略知一二,而又是怎麼樣的苦痛與無奈,讓他們甘願如此過活呢?
  《中央站》的主角是個沒有名字、沒有來歷的年輕伙子,如同車站廣場的所有過客,充其量有個代號就不錯了。即便「年輕就是本錢」在各個時代都通用,但寧願讓自己日益惡臭,卻不肯離開車站,對生活不抱任何的期待與希望,那是對於人生有多絕望才會做出的決定呀!在車站,時間無情的流逝也不浪費,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直到他遇到了「女人」,那個偷走他行李箱的「女人」,到底在車站廣場渾渾噩噩的度日是否真是他們的一輩子的選擇,開始在他的心頭打上了問號…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