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役:納粹第三帝國的末日

中文書
人文社科
9折$ 585
5 /5
1位讀者評分
5
100%
4
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1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1/05/13
雷恩「二戰經典三部曲」的最後一部曲《最後一役》,述說的是結束歐洲戰場的關鍵戰役——柏林戰役。如果你覺得這只是一本戰史書籍,那就得重新了解這本作品了。這也是把這套在戰爭歷史上有著重要地位的著作,重新出現在台灣書店的關鍵因素。

雷恩寫作的初衷是「人的故事」。《最後一役》如同作者考李留斯雷恩之前的兩本作品,他的出發點,都是那些參與了這場戰役的人們。雷恩關心的不僅僅是作戰的發展過程,他更在意的是,那些深陷在作戰當中的人們——不管他是自願或者非志願。這使得他作品的意氣與廣大的人群相通,因此他的著作不只是一般的戰史,它同時更具有文學閱讀的旨趣。從他的另一本作品《奪橋遺恨》,在台灣最早的譯本出自文學專業的爾雅出版社就可以了解到這當中的意義是何等重大了。

《最後一役》從篇章的一開始,雷恩即描述一個即將面臨戰火洗禮的城市是散發著怎樣的氛圍。每個人都有自己擔心的理由。平民百姓不知道自己的未來會如何。潛藏了整個戰爭時期的猶太人開始擔心會洩漏行蹤,同盟國潛伏的間諜深怕蓋世太保找上門,老百姓害怕自己被徵召上前線去抵擋鋼鐵洪流。戰爭不再是新聞的內容,它已經成為柏林人生活的日常。

作為首都,柏林一直是納粹德國的驕傲,也是一座充滿了文藝氣息與現代化的城市。帝都之中人們惴惴不安,它的市民還不曾想過戰火會有湧入這個美麗城市的一天——除了來自英美盟軍的例行性空襲。然而,當人們發現危機越來越接近的時候,心中的恐懼也慢慢地佔據了他們的日常生活。

從東部戰線撤退出來的老百姓,不僅僅是帶來戰爭的真實故事,同時也散布著令人不寒而慄的傳言。敵人不光是針對軍人,手無寸鐵的老百姓也是蘇軍要對付的對象。有一句話說得好,「地無分東西南北,年不分男女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就是這麼一回事。

作為一名戰地記者出身的作者,雷恩不僅僅是把他在現場的所見所聞寫入書本,他採訪那些能夠找到的當事人,並且根據這些見證者,不管是平民、軍人還是政治人物,讓他們的個人故事,與其他人的經歷完整地鋪陳出一個不光是歷史敘述,但還包含人文關懷、引人省思的傳世作品。這也是為何雷恩「二戰經典三部曲」的閱讀經驗最是令人難忘的,也難怪它們在西方的書市能歷久而不衰了。

讀戰史可以學到的事情很多,包括人的處事態度。國軍官兵也可以在當中了解到,一個善於領導統御的主帥是如何影響到整場戰役的勝敗,一個懂得將道的主官又是如何能夠扭轉乾坤,改變戰局往有利於自己的發展。當然,勝負之道還是有許多的關鍵因素,這也是書中所要表達的事情了。

雷恩的思緒清晰、文筆鏗鏘有力,時而幽默、時而令人沉思。在他的文字之中你看不到任何抨擊任何一方的句子,你甚至不會看到他引領你在字裡行間找到誰是好人,誰是壞人的意圖。但讀完以後,你會慶幸自己沒有親歷那些場景,並且對那些歷經戰火的人們至上十二萬分之敬意,同時感謝他們的犧牲奉獻,使得二戰結束快80年,全球性大規模的戰爭、衝突沒有再發生。

一本書從書名、封面設計、裝幀等等外在固然重要,但是內在本身也是讀者最為在意的部分。因此,在經過審慎評估以後,燎原最後還是決定採用黃文範先生的譯稿。然而,由於成稿年代久遠,當中難免會有與今日的閱讀習慣落差的譯句。所以他們也花了非常大的功夫,為書稿本身進行現代化改裝升級的工程,使得書本讀起來更符合現代的閱讀習慣,並且藉由這個機會除錯、加入新的必要註釋,好讓不熟悉戰爭歷史的讀者,可以更親近這樣的一本好書。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