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自己而寫:改變人生的簡單寫作技巧

中文書
商業理財
66折$ 211
3.5 /5
6位讀者評分
5
17%
4
33%
3
33%
2
0%
1
17%

全部書評 | 共5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3.0
|
2022/07/03
|
電子書
作者田中泰延是來自日本的廣告文案寫手,此書分為四章,短小精桿,言簡意賅。此書試圖解釋文章是怎樣寫成的,並回應了不少對寫作的謎思,比如誰人寫比寫了什麼通常重要,書中提到日本女明星提到某事某物,也許比你寫重要的歷史事件更受人注目。

首先,作者劃分文章與文書的差異,並且提出我們讀到的大部分網上文章都是隨筆,隨筆便是事象與心象交流而來的。所謂事象便是世上發生的事件,而心象便是人心中所想的感受、情緒或觀點,寫隨筆該為你自己而寫,因為作者認為特定閱讀群體通常不明。

其次,作者認為調查佔文章的九成九,也許想法只有百分之一而已。因此從圖書館中找到「巨人的肩膀」十分重要,尤其要注意找到第一手資料,而不是從維基百科或谷歌中找到的二手資料。而想寫作的時候,可以由疑問句開始寫,可能比較容易入手,也會更會引來讀者共鳴。

再者,作者有創見的部分便是提到語言和貨幣的共通點,同樣可支付、儲藏和作計量單位。一旦開始了寫作便會改變你的人生,文字將你帶到與讀者見面、書籍出版、甚至是沒有想像過的生活。

最後,作者行文幽默,不會一味吹捧人人都可以寫作,此書的日式書籍設計風格和日系思維也吸引了我,單是僅用五個字的標題已是鏘鏘有力。這是我讀過最少談「寫作術」的寫作書,但解了不少謎思,比如別人寫了就別重覆、就該寫新的,也算是有趣的閱讀體驗。
展開
user-img
1.0
|
2022/03/20
劇透警告
就書的內容而言,似乎沒有紮實到需要出書的程度,作者的幽默感我也難以恭維,畢竟文字上的幽默應該簡練忌諱冗長,感覺得出這本書想傳達詼諧的風格,但不知道是原文還是翻譯的問題,或是單純代溝的關係,閱讀體驗上我真的笑不出來。
專欄是作者自認最實用的部份,還多次建議讀者把這些部分留下來就好,就讀者的感受而言,實在是匪夷所思。書的末尾作者說要出成系列作,但這本書就已經乏善可陳了,只能推測作者會收到出版社的出書邀約,終究是因為發表的影評、專文,所以客觀而言這本書並非作者所長,才會導致這樣的結果,如果還有後續之作,我自己會覺得不可思議。
展開
user-img
4.0
|
2021/07/01
記得第一次在書店偶然翻到這本書時,
因為書中簡略的排版、斗大標題而對此書有了膚淺的刻板印象
「又是一本標題黨騙讀者的書」
但莫名地大大五個字的書名就像緊箍咒般,一直烙印在腦中揮之不去
直到我把書帶回家翻閱的那一天

讓人對於寫作望之卻步的原因無非就是
「文筆不好」、「沒人會看」、「害怕被批評否定」等等
卻常常忘了最核心的「寫作讓我樂在其中嗎 ?」
我們或多或少都希望自己的聲音是有價值的,能夠被看見並帶來影響力,但是
『無論如何,當你成為評價的奴隸時,就會討厭起書寫』
差評與好評都是建立在他人的價值判定上,
唯一能確定的是,你可以選擇快樂或者不快樂地做這件事

書中提到關於「明確界定定義」這點,確實是寫作的誤區也是基礎
在閱讀網路文章的時候常會遇到一種情況
「詞彙拆開來看都懂,湊在一起時不懂作者想表達什麼」
很多時候,常常想表達文章的文學性,卻恰恰掉入曖昧詞彙堆疊的陷阱
說話的時候也是,在與人溝通當下那些習以為常使用的詞彙
我們也許並不真正理解它代表的意思

許多作家或者專業寫手,即使對寫作抱有不同的見解
但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大量閱讀」,不限於書本、電影或者劇本
這些所見,日積月累在腦中形成龐大資料庫
在不同的作品之間互相參照、對比,驗證心中的疑惑或假設,經過反思產生新的觀點
過程中讓讀者成為主角跟著文章脈絡參與思考過程,產生共鳴或異議
有時候比起一味的想寫些什麼,不如仔細思考能多讀一些什麼

在這本書裡的作者口吻像極一個幽默又有個性的大叔
捨去多餘的框架,只提供給你寫作最根本的心態,並用溫暖的筆觸做結語

「這是一段站在人生『做』或『不做』的分歧點上,
最終選擇『做』的充滿勇氣之人的故事」— p.247

推薦給猶豫要不要開始寫作的你、已經在寫作的你,以及考慮放棄堅持的你 !
展開
user-img
2.5
|
2021/04/02
我喜歡書本的內容,作者很有個人風格。

不過我想這本書的翻譯水準跟一般翻譯書有落差,很多句子用日文直譯的方式翻成中文,譯者的功力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雖然有點生氣翻譯,但幸好書中的知識還是有些參考性。
展開
user-img
4.0
|
2021/02/25
想簡單記錄書籍《為自己而寫》的心得。作者是田中泰延先生,這是作者的第一本書。簡介裡說作者的網站、電影評論有百萬人閱覽。由於田中泰延是日本人,我對他的印象僅止於這本書。

*** 不是工具書,而是一篇隨筆 ***

這本不是一本教人寫作技巧的工具書,我認為整本書就是田中泰延的隨筆,圍繞著主題一再強調與分享:為自己而寫。

乍看之下這個概念跟作者的簡歷完全衝突,作者在日本知名的廣告公司,當了二十五年的廣告文案寫手。而文案寫手跟為自己而寫乍看是不太一樣。為自己而寫是沒有人喜歡沒關係,自己喜歡最重要。文案寫手的產出,是要被業主、被消費者喜歡的,這中間看似矛盾。

*** 成為他人評價的奴隸會毀了初衷 ***

作者認為「當你成為評價的奴隸時,就會討厭起書寫。」為他人書寫,是一種作業、是一種工作,盡量書寫自己關注的喜歡的事物,創作是一種討自己歡心的遊戲。

這世上一切人、事、物都是「事象」。「事象」對個人來說,就是所見所聞,知道的東西。而內心被觸動,萌生想寫的心情、那種情緒就是「心象」。

作者把寫作分成大致三類:第一種,寫的東西偏「事象」,就像是記者、報導、研究,第二種,寫的東西偏「心象」,像是小說家、詩人的虛構、創作,這類作品單純憑藉想象力成立也可以。

*** 事象與心象交會激盪 ***

作者最擅長的是第三種,隨筆。不是一直記錄偏向事象,也不是通篇都是虛構、感想。而是透過起、承、轉、合四部曲,事象與心象交會激盪出的文章。

所謂的起就是<1>以實際經驗也就是事象做為開場,然後是承就是<2>,具體而言發生了甚麼,跟一開始的發現,實際經驗有什麼不同。接下來是轉<3>,將前文意義開展、命題化。最後是合,也就是<4>或是些許的建言。

簡單的說,隨筆,就是接觸了某些人生中的事象,據此激盪出心象,展開並以感情收尾。作者認為,在傳達時,要挑選出最重要的部份,讓人在內心勾勒出具體的情景。別為了對方,首先為了瞭解自己而寫,假如自己也不喜歡自己的隨筆,那一定寫不下去。

關於這一點,我有不同的看法。

對於作者來說,他寫的是隨筆,要寫讓自己也喜歡的文章。但是寫作或是隨筆還有許多的用途,例如記錄有用的概念、整合知識,與自己的聯想空間產生連結。我認為,就算是不喜歡也可以寫。就像不想出門跑步,還是可以出門跑步一樣。盡管一開始是不喜歡的,到後來就可能會習慣上這些有益身心之事。

*** 無趣的原因 ***

作者認為,無趣的人,說的事情、寫的東西只有自己的想法。除了對明星一類的名人外,沒有人會一直想去關心他人的想法。平凡人寫隨筆,雖然是從自己喜歡、感動的部份出發,若要激發別人的興趣,必需提示事象。為了好好闡述心象,強化事象的工作是不可或缺的。因此隨筆寫作時,調查具體的事象占百分之99,而想法只占百分之1以下。但是這些事象的調查工作都是為了最後的心象而找的。

作者認為他寫的隨筆之所以會精彩,就是他詳盡的調查。不只是用搜尋、只用網路資料,而是盡力透過各種文獻、少見的第一手資料找到事象。作者盡力累積有興趣的主題與深入的聯想素材間的關係。我想到《餐桌上的偽科學》的作者林慶順博士也是一樣,他總是把所有相關期刊文獻都找來交互參照,才得出一點他的洞見。

這跟昨天的紅刺蝟老師講座的心得道理也是一樣的,我們每個人有各自的天賦才情、興趣愛好。創作的出發點來自於創作者的「為甚麼」(感興趣的東西),而累積、統整的「具體事象」(聯想素材),決定了我們直覺輸出時作品可到達的深度。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