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型思維:天才的32個思考策略

中文書
自然科普
9折$ 630
4 /5
2位讀者評分
5
50%
4
5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2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4.5
|
2021/12/13
書評:多模型思維:天才的32個思考策略
The Model Thinker:What You Need to Know to Make Data Work for You

總評價: ★★★★✫
----------------------------------------------
通用性: ★★★☆☆
實用價值: ★★★★✫
內容深度: ★★★★★
內容密度: ★★★★★
敘事易讀性: ★★★☆☆
翻譯與排版: ★★★★☆

註:星等意義可參照 Amazon 美國版或日本版的書評狀況。
深度密度等,為對於:從書名與書籍系列推斷之,預想目標讀者程度為相對參照。


【內容】
本書內容相當充實。但本書因篆寫方式、與內容所述概念豐富,本書很挑讀者。

適用的讀者類型:如果工作與生活上對於「預測」「模型」等概念很少會去碰、很少會應用到的話,那麼本書讀起來會比較吃力。對碩士以上學歷的人,個別模型例學起來應都還可負擔。大學學歷的話因為碰過的模型數量不多,要看各人自己生活與社會經驗上的閱歷與觀察靈敏度,以及對事物觸類旁通的能力。

本書主要內容可從副標中看到,是講32種從低知名度到高知名度的模型。模型範圍是個Mixed Bag,從大學商學院標準知識,到罕為聽聞的都有。

直接的效果是習取這些模型,以及這些模型前後所內包的其他概念;但本書訴求的主旨是,之後如何活用(含修改、調整、因事制宜)類似的想法準則、及事件動態與本質的辨識。其觸類旁通取決於讀者。

本書內容並不是編號條列32種模型後一一說明,然後交給你自理(不少MBA內容介紹書有這種狀況)。而是會講述原由、目的、所產生的推想本質與所連帶發生運用上的特性。如此也才能在瞭解其本性後,作廣汎的應用;包含運用其在推想過程中的know-how。重視的是模型思考、與多模型思考這種構想力與應用力本身(原書名:The Model Thinker)。不同學門或領域也常會發現類似的東西,並給予不同名稱。

註:中文書名中的「天才」一詞,於英文書名中並無此字。原文書名也沒有標示或強調32種。實質為以第4章至第28章各章之類型或樣態區分。


書中在各章所提到的名詞與事物、對於非屬主題/主線主角的部份,有很多東西會只是提到但沒有要作完整說明。但其所代表的意義仍對文章所述主旨的意義說明上有顯著相關,所以會被提到。故讀者需自行視狀況補足。

書中有提供說明的部份,是以常見的部份較常作說明;對罕被提到的部份反較常不作說明,或是說明篇幅較小。應是以要保證讀者(不另查資料時)可以得到最低限度所需理解為布局。


【適用的讀者類型】
對大部份以預估、規劃、計畫性質為業的人,本書的內容應能夠值回票價。但對於無相關底蘊的人,本書閱讀起來應該會相當的緩慢。

本書中經常出現一些低度被認知的項目,此類狀況通常為統計或公式相關。統計規則因是在某種環境特性下,事態大量發生後所經常會出現的傾向或規則(的其中一部份)。故可以適用在多種領域與應用類型上。

書中有些只提到名詞但快速帶過的東西(非該章節主題的關連理論、悖論等),有的會需要第一次碰到該名詞的讀者自己另查而沒有附註。本書中這種狀況相當多,故易讀性會較差。因其略掉或縮短很多對週邊名詞的解釋與敘述。


【主題的:多模型思維】
本書主旨談到:使用多模型方法來改善其(預估的)實用性。這在Forecast類型作業上常用。

許多事物都是受多種因素影響,但通常一個模型的主旨只在說明其中的某種或某幾種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在複雜系統、複雜作用的影響下,經常會需要「使用多種估計方式/模型」來產生多種估計,看看是不是會集中在某個預測範圍內,以衡量其推估的可靠性。

但有時光用多個模型去估計,但只簡單取「多數結果」指向的方向或位置會是沒有意義或缺乏有效結論,而需要將不同的影響「量化」(本書中的冰島例、空降玩具例…等各種)、或是判斷各種狀況條件下的適用性與影響度(例如特別法優先於普通法的模式;p.271)。否則永遠有支持的理由、也同時永遠有反對的理由。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這中間的差距需要讀者自行拿捏、或是在可及時,配合學習更多種的模型來補回。這類狀況在物理學(運作環境與要素)、以及社會科學或商學(典型如經濟學與其分枝)也可見。

但註:p.321的拍賣機制與期望值那邊的說明有些問題。不應把確定情況,與參有其他目標(該其他目標未明述)的期望值混在一起談。而如p.323的部份則是未考慮多次交易的互動、或是情報的不完整性等。但這就比較偏向前面說的:會把模型複雜化。所有想到的東西放進來後,模型會大到不太有人想去用它。


【對本書中的:經濟學部份】
本書作者Scott E. Page為社會科學家、複雜政治經濟學講座教授、複雜系統研究中心主任(與其他教職)。本書對於量化、以及動態均衡,均有提及。

而作者在 p.56 特別針對常見的「一般人對於經濟學的誤解」,其狀況與原因與應有的正確觀念進行說明。p.216 也是在講同樣的道理。

對於經濟學原理/基礎經濟學的不經心閱讀,並不代表經濟學全貌、甚至該論述本身的意義。其在講的事情常被不仔細的閱讀,並有許多人產生「假設不切實際」(但經濟學並非認為現實世界等同其每一個假設狀況);或是如「人不是完全理性的」(但經濟學並非認為現實的人是完全理性?全知全能且有無限的時間與思考資源)之排斥印象。

延伸:在讀模型時,特別留意其敘事方式若為「假設…則…」的情況時,其所述的「假設」是一種if… then… 的敘述。

其目的為:簡化狀況挑出要說明的東西,對該特定作用進行說明。而不是其「認為」你所遇到的狀況或現實世界條件一定與其假設條件相同(中文「假設」一詞多種解釋中的一種)。

讀經濟學模型時,「假設」與「過程」都是模型的一部份。甚至大部份的情況下,「過程」的有用性會高於「結論」,而不是只記得「結論」(提及多次,如p.262)。因過程的機制可在其他地方運用。取得洞見;或某種可被觀察到的現象與經驗,但不代表事物的全部活動。但「結論」是否有效,取決於模型的假設與真實環境的差異是否重要、以及所要達成目標的定義等。

假設是計畫的一部份,在運用商務計畫/經濟學模型時都一樣,要記得當初的假設,而對差異的內容與其影響,自行調整。可能會需要數個至數十個的模型、計畫、定律配合、或是隨狀況應變自己長出新的東西、並發現新的關鍵要素。

「假設」的重要性,在經濟學以外的商用實務領域(事業計畫等),也是同樣的機制。通常對假設只能追求到:合理的合理性。提出計畫並不意指保證事情一定會照假設的方式發展。經濟學講資源有限時間有限,商務上則加上更嚴重的情報有限,大家在找的是個Good Enough的可供實用的方法,且需基於在有限的資源、時間、與對世界狀況的瞭解(情報量)下進行。

而在經濟學上,總體經濟狀況的估計=要估計所有人的所有行動,所產生所有結果的總合,反應在總體經濟狀況上之結論。沒有靠「簡化取其精要」的方式作「模型」「選擇性闡述的話」,光是「說明已知狀況」就作不完,更不會有人知道現在世界上所有人各自正在發生什麼事、各自怎麼思考判斷他們的決定(類同本書 p.30 所述)。模型的工作,是在幫忙找出可能的要點、與主要的影響。


【實用價值】
本書對商界人士較有用處。主要是對工作上面臨變數多、因素複雜、相關性會變動、不確定性較高的人較有價值。特別是對工作上牽涉到:預測、預估、計畫等類型的人員會較適用。應用範圍如:銷售、研發、生產、計畫排程、事業計畫、年度預算等等。

對於模型應用的一般原則,本書的介紹言:
 模型有三個特徵:簡化、公式化、以及必有疏漏。
它是用來將要說明的事項
① 簡化取其精要(含類比、虛擬)、
② 明確表達其中的部份事項、以及
③ 可說是取其精要並說明部份事項的同意語 ∻ 其必有略除的較不重要或非欲說明的部份

模型是簡化真實世界;真實世界比模型複雜。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才會創造構思出模型,以更有效率的說明與把握狀況、構思並進行要採取的行動。

延伸:人的「經驗」、「經驗法則」其實也是一種「模型」。只是通常不予明述、甚至不自知。

A) 一種情境可使用多種模型來解析(各種不同的「分力」或「效應」);且
B) 一種模型也可以應用到多種情境

本書比較積極的作用,應是藉由 A) 的知識補充(每個範圍列出數種模型),增強讀者 B) 的能力。以增加對各人、公司、產業或計畫上遇到的不同狀況,自行產生、修改、運用面對問題的「整理與構思」的能力。

就算是把「已知」的東西,比較費力的用模型整理寫出來過後,也可能會比較清楚,或是比較容易說服別人、取得共識。商務簡報上通常以畫圖的方式來呈現。

但對非商務人士、非在組織體系內工作的人士用處較有限。


【翻譯與排版】
翻譯部份中文化後順暢度不是很佳,主要是內容與作者本身講述方式的因素。部份敘述有略去應說明項目的情形,推定為原書中即未對其進行說明。純歸類於翻譯的話,句子本身有順過,也幾乎沒錯字。

本書因談論內容跨距大,因此專業術語的負擔大。也會有翻譯語句比較硬的情形。有不少地方要從可能的其他選字上反推原文,以明確語意、推論出補註、或調整敘事順序,否則光就字面作建構會變成意義不明(例:p.208)。

建議是瞭解內容就好,不必去記名稱或是特定公式的表達方式。用公式表達主要在避免用文字敘述時之多義性、修飾與斷句對象差異等,所引起產生不同解釋、或解釋模糊化的可能性。

對基礎事象的大部份語句敘事為通順,但要注意各別字義與語句分段等,以確實瞭解句義。這是主旨內容上的必然,對會用到書中所述知識的目標讀者來說,應不構成嚴重問題。但有時其中會缺少邏輯上必要的關鍵字詞或敘述,雖可能是翻譯時的誤差、但更偏向是原作者敘述時就已省略(例:p.141的網路模型轉換程序、p.142節點品質)。

註:書籍翻譯,一般忌諱由譯者自行幫書加上原作者所沒有講的話或是解釋方式。雖有時候會以譯註的方式表現。但該類狀況算是義工,且專業上與商業上的風險均高。

部份名詞的譯名或說法,在不同地方經常會有不同的稱呼。而有部份也會從一般社會經驗中即可習知。若瞭解到其所述實質主體,可大量加速閱讀,不用拘泥於稱呼。

本書中文句敘事有些繞的部份則是作者原文書寫的關係,而不歸於譯者責任。因每人敘事習慣的調性與慣用詞彙不同,對裏面的一些敘述常認為會有更好的講法、更白話或是更廣為人知的說法。不過基於譯本工作特性,還是需照原作者所用的辭彙、說明方式、與頁面布局,無法自行換一種講法或是整個重寫。但像p.381把Golden Age 翻成「鍍金時代」,就不曉得是單純的翻譯不一致性問題,還是為配合該章題旨,故意選用劣化意義的名稱了。

原作者的說明方式會比較無機質而文言一些,就是一般印象中課堂講課的調調。但又經常漏掉一些應有的關鍵詞(敘述與定義項的說明不完全)。因他認為你來上課學這個、有在動腦跟上的話,「從上下文你應該可以知道這是要講什麼」、或是「這邊應還有什麼樣的條件與設定」。故因其篆寫方式與內容,本書很挑讀者。


【比較基礎參考:類似讀物】
●精準預測 The Signal and The Noise
●TRIZ 輕鬆學(介紹進行類推、衍生應用的一些典型模式;含利用跨界跨域的共通性)
●不當決策:行為經濟學大師教你避開人性偏誤
●為什麼我們總是相信自己是對的?:不知不覺掉入的101種慣性思考陷阱(二版)
●因果革命:人工智慧的大未來
●至於,「斜槓思考:開啟大腦的多職潛能,思考像個全才 (Scott Adams)」這本主旨類似,但所寫內容程度低很多
展開
user-img
3.5
|
2021/05/11
這本書提出了28個應用在不同領域的模型,每個模型有每個模型的觀點與用處,對於提升思考邏輯非常有幫助。
  不過缺點是翻譯有些生硬,導致有些字句有點難以理解,需要花比較多時間才能稍微消化,但本書還是建議一讀!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