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點:哈佛、華頓商學院課程選讀,為什麼傳統決策會失敗,而我們可以怎麼做?

中文書
商業理財
9折$ 297
4 /5
2位讀者評分
5
0%
4
10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2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4.0
|
2024/02/27
關於腐敗

■「我們在自認為善良的情況下,所做出的不誠信之舉。」—《誰說人是理性的!》作者 Dan Ariely


🌟導讀:

我自己是偏好這本書的英文副標,「為什麼我們沒能做正確的事以及如何應對」,但近幾年出版社真的逮到機會就把哈佛或華頓商學院,當然也包括西點軍校一股腦塞在封面。

你是否有做過道德難題:
你的寵物死了,是否可以吃掉他?
經典電車難題,你是否該轉動把手切換軌道救更多的人?

然後你將面臨更多的預設條件,例如那隻寵物是雞,或者變成手動推胖子下去 ( 胖子到底做錯了什麼),在不斷添加條件下,或許會推翻我們一開始的判斷,但這其實無所謂,因為決策就是那麼回事,你很難去下一個簡單的定義,甚至是決策完後我們才去組織理由。

Christensen 在《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中提及要圓滿人生,需要目標感與使命感,而道德則是心中依準,讓我們堅定執行,但 Bazerman 和 Tenbrunsel 兩位作家,則提出不一樣的觀點,認為即使明白道德標準,我們仍會因陷入「道德盲點」不斷犯錯。



●| 道德知覺|✏️

如果人們明白了道德的標準,且為之付出努力,理論上我們不該在犯錯,不少金融與科技人員在就任前都進行過宣示;在疫情期間,飛行人員也都清楚隔離原則,但仍選擇外出。難道他們天生為惡,道德意識薄弱?

作者給出相當不一樣的看法,這些人可能依然認為自己的道德標準高過一般人,問題在於實際執行決策時他們依照個人最大利益,並在其後修改記憶、調整標準。這樣的狀況是一再發生,甚至理由也難以被第三者所接受。因此光具備理性上的道德感並不足夠。



●| 道德盲點|✏️

我們的腦內有兩套系統「快思」與「慢想」,絕大時間我們都交由「快思」進行直覺性決策,他的缺點是情緒化且不擅長計算。也導致相關盲點產生。

▲我們對於遠期虧損無感 → 環境污染持續發生
▲目標單一,獎賞機制縮小視野 →業績與獲利為企業目標
▲對間接傷害視而不見 → 決策中犧牲少數個體
▲身處利害關係中無法客觀 → 內部監管機制無實際作用

於是福特即使發現有安全疑慮,再估算召回成本與賠償後選擇不作為;安達信在發現大客戶安隆隱匿債務時,選擇保持沉默並給予財務健康背書。
即便被抓捕,這些決策人依舊會宣稱他們是為了金融穩定或公司員工的生計,試圖隱入組織與人群,去稀釋所該承擔的責任。

●| 獎懲系統|✏️

除了給予吹哨人獎勵,制裁這些不道德的行為,也是目前常用的手段。
但美國在1863 年《虛假申報法》同意給予公民舉報劣質軍火廠商罰款的 30 %後,發現者不會第一時間吹哨,而是在收集足夠證據或金額夠豐碩後舉報,或以此為籌碼跟該公司談判。

懲戒機制若太弱則被認為忽略,如同紐約托兒所的誤時費用,反而使父母更肆無忌憚地遲到。即便重罰被認為商業上所需承擔風險,甚至被認為是政府徵稅手段,喪失以道德為出發初始。
如何拿捏獎懲系統的分寸將會成為執法單位難題。

●| 改變組織|✏️

在歐美有推行過,合規長並舉辦「道德戰鬥營」,但這些行為容易流於形式上,關鍵在於組織間的氛圍建立。
表現絕佳的員工或企業,即便在道德上有瑕疵,多半是被輕輕放下,因為他們綜合評估他們能帶來更大的利益,作者認為對此應該採用零容忍政策,才能起到警示意味。

並且應該藉由組織文化等非正式系統,塑造正面文化,找出組織中的汙水坑。



🌟結語:

我目前的企業,在組織文化上有很多問題,做為對外窗口,時常會有夾心餅乾的痛苦感,在給予親信霸權,只攬功不攬責也確實令人心寒。
如同前面《你的工作該耍廢, 還是值得拚?》所介紹,與組織和同事間的互動也會影響職場滿意度,如果待遇相等我會留在現職的機率不高,即便主管承諾加薪。


以上就是本周的分享,喜歡請記得追蹤跟小紅心鼓勵創作者們持續更新~
下週預定是吉井雅之的《超強習慣養成,輕而易舉創造人生複利效應》,有興趣可以先閱讀,這樣下週看鎖定我書籍推薦時就能有線上讀書會的效果哦。


🌟衍生閱讀:

如果你對兩種思維模式感興趣 → 《快思慢想》
如果你對工作中建立社交關係感興趣 → 可以參考我寫的書評《你的工作該耍廢, 還是值得拚?》
展開
user-img
3.5
|
2021/12/19
以行為倫理學來解釋為什麼產生不道德的行為,語句順暢好讀,適合有時候覺得「這件事怪怪的,但思考不出個所以然」的人!
書中先從普世現象的提問切入,再從每個人都能順利帶入情境的研究案例中,對照出認知模式的不同,帶給道德感知上的不同影響,因循漸僅的鑿開多數人只想了一半的問題(或沒有著力點的思考),深掘出許多「怪怪的」但說不出哪裡怪的人類盲點,除了帶著讀者檢視思考盲點外,針對書中提到的案例有些也會整理一套應對的方法,並提供辨識行為者的使用策略,以削弱不道德的力量,個人覺得很適合當日常道德觀察與訓練的小品.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