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的正義:檢察官面對的殘酷真相,走向崩潰的檢警與媒體

中文書
人文社科
79折$ 252
4 /5
24位讀者評分
5
54%
4
17%
3
4%
2
4%
1
21%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23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4.5
|
2024/03/27
本書以檢察體系、警察、媒題三個面向探討問題,文筆流暢易讀,作者從真實的基層檢察官生活,娓娓道來各種法律過程的秘辛與辛酸,非常寫實,有些批判的內容、事件或體制,或許讓人有些不快跟幻滅,還是值得一讀。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1/27
眾所周知,檢察官工作繁重,近年來,因新興詐騙案暴增,人力不足的問題更是雪上加霜。

無論是劍青檢改、法務部或民間團體都提出改革方案,希望改善案件堆積如山的問題。

偵查是開啟刑事審判非常關鍵的前奏,前奏出了問題,就會壞了整首曲子。

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檢察官為偵查主體,是否符合實務運作?是否需要修改?應該都有討論空間。

惟改革必先充分認識現狀,改革亦無法迴避不同意見。看完本書,會更加清楚問題是如何地盤根錯節,不是抄抄外國法,喊喊「雙偵查主體」就能一步到位。

有志改革檢警關係者,可能都要好好讀讀本書,持不同意見者降低門檻展開溝通,比起堅持誰是主體,更加重要。
展開
user-img
5.0
|
2023/05/19
特地登入評價。
原先想說來看留言試水溫,怕又碰上雷書。
沒想到評價如此兩極,不過最後還是買了。
對這本書的結論,在我看第一章寫檢察官的時候就定調了。
基本上我可以很肯定的是:

那些打低分的都是網軍無疑。

因為光是揭露普通人不知道的司法流程,作者還是實務內行人,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可能低,沒有被如此抨擊的理由阿!
但如果是揭弊顯垢呢?
將謊言底下的真實呈現開來,那這就不太讓那些被指涉的人高興了。
總而言之:
這是本作者作為檢察官,在實務經驗碰到過的詭異經驗。
能讓普通人一窺司法內的魑魅魍魎,老實講我是看得津津有味,畢竟是一堆濫法越權的奇形怪狀,大大給了我新穎的觀覽體驗。
經過作者介紹後更有撥雲見日之感:
像是為甚麼那些毒品、詐騙案清掃後還是那麼多,因為只抓小不動大;還有選舉期間查賄選為甚麼查得那麼賣力,時不時的甚麼掃黑掃黃究竟抓了甚麼,等等。
其他還有很多知法犯法、習以為常的違法亂紀、二三十年沒開伙過的主廚頤指氣使(這是比喻)等等一堆台灣司法的怪現狀。
所以要想更接近台灣法治下的真實,這本書已經扮演了無畏的開路者。
看看那些謊言們不正想掩飾掉你的好奇心嗎?
當然差點連我的也一起沒了。
而且這本不貴,物超所值。
展開
user-img
5.0
|
2022/01/23
法律,看似簡單的兩個字,但卻是十分複雜的學問。

曾有人說過,人類的文明是一台前進中的火車,哲學家站在車頭,負責領航,而法律人則站在車尾,把那些搭不上車的人拉上車,這也是為什麼法律乃道德的最低底線。

吳檢透過自身的實務經驗,道出法界,媒體界以及警界的缺失,論述精闢,然而在台灣,司法離民眾太過遙遠,乃因法學教育不紮實,甚至很多人連基本的法律概念都沒學過,這是教育的缺失,從而導致多半的民眾欠缺法治素養,因此對著麼一本來自「法界」的書,會產生莫名的排斥,這是很正常的,畢竟動物的本能會讓我們害怕陌生的東西,是防衛本能,但是,這本書是司法嘗試與人民對話的範例,衷心希望閱讀這本書的讀者能夠放下有色眼鏡,以中立的立場,去看看吳檢想傳達給大家的話。
展開
user-img
0.5
|
2021/09/27
書中描寫作者的經驗以及個人心得,但行文不太流暢,希望可以再更精進文學素養,讓文章越來越好;有位讀者形容這本書是「將台灣目前檢察、警察、媒體全部罵過一次」,或許就是原因所在,加油!
展開
user-img
0.5
|
2021/09/26
誰的「正義」是「扭曲」的呢?誰能夠評斷一件事是否為正義呢?用個人主觀角度一竿子打翻某些職業,這樣難道就是「正義」嗎?
建議對「正義」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先閱讀「正義:一場思辨之旅」這本書,透過作者《邁可‧桑德爾》流暢而深具人文關懷的文字,充實思辨能力,建立啟蒙的開端;讓大家可以看到,優秀的政治哲學家如何闡述「正義」,而不會隨意扭曲。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9/25
這是一本將台灣目前檢察、警察、媒體全部罵過一次的書
作者以實務上的經驗來進行批判、評論
書中揭露了台灣檢察體系中的種種荒謬
極度推薦本書,可以一窺媒體、檢警那些不為人知的內幕
展開
檢察官與調查官是辛苦的
不是為贊成而贊成
不是為反對而反對
要有條不紊地做事
正義以及沒病是追求的最高目標。
展開
user-img
4.0
|
2021/08/25
熱鬧的書評區,很少會見到評價落差程度如此大的情況。
以我個人經驗,這種落差極大的書評的[產出原因],都不會太單純,
也就是帶有其它目的性的書評,
通常會出現在財經類;小說類,需要造神或帶風向進而帶動銷售量,再進而帶動周邊商品或販售課程的操作方式。

在討論枯燥制度問題的書,書評區能出現如此[繁景],有點令我意外,而且,司法本身就是很冷門又乏味的領域,屬於小眾市場,這本書能獲得如此熱烈的迴響,從某個角度解讀,也可視為對作者的另一種肯定?!
這類不單純書評不會太在乎作者寫了什麼,也不太在意內容的細節,就只是以一種意識型態為前提,以人廢言的謬思框架,決定了書評內容,甚至可能連書評帳號都是昨天才剛創造的新鮮帳號。

以上為負責任言論,因為我已仔細讀過各則書評。
你必須承認有幾則書評內容根本不知道他在講什麼,評者提出了批評但不附上批評原因,
同一段文字複製貼上也可以當一則書評。
不然就是以一種自我矮化;[自動降維]的思考方式在解讀作者的表達,認為這些都是各行業都會有的抱怨;委屈,認為原因可能出在抗壓性與草莓。
作者就是藉由三年九個月之間的自身經驗,在表達司法體制的問題了不是嗎?
而這些問題,是屬於[作者個人主觀的抱怨]嗎?
當警察違法盤查你的時候,你提出的意見是[抱怨]嗎?
原來你是爛草莓?原來你抗壓性這麼差,抵抗不了警察的違法盤查?
鄉愿,德之賊也。

全書貫穿了檢方,警方,媒體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由台灣人的以和為貴文化延伸出的不談規定,只講人情,人情衍生陋習,陋習腐蝕制度,連司法也難逃。
為什麼司法制度最不該受擾?為什麼國家因此賦予檢察官[理論上很大]的獨立偵查權?
我們都知道一間公司的採購承辦人員如果為了私利或人情,他是既得利益者,受損失;傷害的是公司。一個政府的道路驗收人員如果不依規定驗收,受害的是使用道路的民眾。
司法權力與你我息息相關,與法治國家的前途緊密相連,如果連司法都失守,公器淪為私人或政治工具,後果將是如何?
當你被警方使用騙票手段違法搜索,偽造時空旅行幽靈送達書,而莫名其妙被拘提甚至變成通緝犯時;當你個資洩露,享受未審先判的效率,被鄉民包圍如同大明星的時候,你還能說出司法偶爾講講人情也是OK的啦?你還能說作者太一板一眼,不講人情嗎?

規則如尺規,是我們先要有一個目標,再設計規則協助我們往那個目標前進,是一種集體共識。
法律,就是這個國家社會的群體共識,犯法的人要藉由付出代價,與社會群體和解。
請問,那些企圖[改造]或[扭曲]尺規的人,用意為何呢?
國家社會的集體共識有同意嗎?修改尺規(規定)不是有正常的修法管道嗎?
還記得幾年前的電影[全民公敵]嗎?當國家力量已經;可能成為某部份人對付異己的工具時,我們是否該省視一下這個制度的暇疵與其漏洞?或至少關注著,讓那些想為所欲為的扭曲者們至少收斂一些,也讓那些想做好本份的執行者們多一份支撐的力量,如此才有一點點可能讓事情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也許進展是緩慢而無感的,但至少方向是正確的。
作者在書中很完整的提出了這些暇疵之處,並提供了自己對於這些暇疵為什麼能繼續存在,以及這些暇疵之所以必然存在的見解。

如果你對作者提出的這些制度的腐蝕覺得無感;冷漠,覺得不甘己事,那我要請你從自私的角度出發,為了你自己,你必須關注這些枯燥乏味的司法制度。
你現在支持的力量,同時也是正在保護著你的力量。

起初,納粹抓共產黨人的時候,
我沉默,因為我不是共產黨人。

當他們抓社會民主主義者的時候,
我沉默,因為我不是社會民主主義者。

當他們抓工會成員的時候,
我沉默,因為我不是工會成員。

當他們抓猶太人的時候,
我沉默,因為我不是猶太人。

最後當他們來抓我時,
再也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了。

馬丁·尼莫拉


檢察官這個職業對於一般大眾帶有一些神秘感,也因為不了解而容易產生單方面的鄙視或崇拜,
我認為這本書讓讀者大略的認識了檢察官的職業生活,同時也了解目前司法制度,警方,媒體,這三種角色的共生關係與其中的利害衝突,如何進而影響到司法的功能,所以我不認同其它書評中說的作者一直在砲轟別的角色,作者在書中很清楚的表達了[制度]佔了很重要的部份,不良的制度設計往往才是連續失控的起因,在敘述自身職業檢察官這個角色的時候,我也不認為作者有輕放之嫌,是以一樣的標準在審視人性與制度各自造成的影響,我認為是客觀的。


我認為的缺點就是這本書的出版是集結之前部份的文章做彙集,所以在章節段落之間上的敘事銜接會比較沒有那種作者從頭寫到尾的閱讀感來的順暢,很多重複的句子會一再出現,例如[程序正義追求實體正義]這句,這出現在分期刊登的文章裡是沒問題的,但同時放在一本書裡就會因為出現次數過多而顯得多餘。




你若是澎湖的樹,你必須要斜著長,才能生存。
展開
user-img
4.0
|
2021/07/06
書評:扭曲的正義/吳忻穎

總評價: ★★★★☆
----------------------------------------------
通用性: ★★★★☆
實用價值: ★★★★☆
內容深度: ★★★★☆
內容密度: ★★★★★
敘事易讀性: ★★★★☆


【內容】
講述主題是檢調體制內的亂象,希冀走向更合法合規照章依法行事。雖然其所述說的是在檢察體系與其週圍所發生的事,但這類屬於組織、人的行為、目標與動機的問題,其實在一般企業也會發生。故於一般企業各部門,也會看到類似的狀況。

敘事相當密集,但用字用辭算相當口語化 (語句有帶著很明顯的情緒、想法方向及立場、主訴)。對一個小主題或是現象的說明大約是兩頁就解決。屬於作者想要講的東西很多,想要一吐為快的版本。

只是編排上有些將原來分散在不同時間、因不同的刺激所寫的版本集結後,改寫成冊的狀況。故不同區塊的寫作上有時會互跨一些,也沒有一定需要遵守的敘事順序。其也是因為本書的體質偏向觀察所得與諫言,而不是生成並講述一套新的理論,故不會有需沿著理論架構的順序依次說明的狀況。

在通篇所述狀況中,大概會有兩項因素持續與各項都相關:
●實際動機與理想動機的差異。一些主管、基層、一般人做事時,要的是 make his/her life easier),如作者自己在 P.261 所述。
以及
●有問題過於簡化的績效目標設定,大多就會引出一些有問題的對應方式與行為。

全書通貫的主張,是希冀可完全依法行事,在沒有任何其他的考量下,依法「透過程序正義,實現實體正義」來執行正義。希望能作到細緻調查、精緻辦案。但因現狀問題,選擇了從官府的體制中退出。


【實用價值】
雖說是講檢察相關體系 (檢察官、警察、媒體三塊) 為主,但對所有在公司體制內工作的人,都會有高度通用性。

如作者P.131所言,「任何體系都有良幣與劣幣,在公務體系更明顯」。類似的事情,其實在各行各業也會發生,只是強度可能沒有司法檢察體系的高,風險沒有那麼大。檢察、警察等體系先天上就是「會得罪人」、「很多麻煩事 (職責就是處理麻煩事)」的工作。在民間企業,較直接對應的是內控稽核體系。或部份警察職務和前期BD業務開發類似,作到送出敲門件為止。

不管是銷售、生產、或是其他支援或勤務部門,在人的行事作為上,也會有類似於本書內所講的一些行為的狀況。特別是在企業中,大多部門不是由單一「科系」對應。故在裏面的人通常不是在學校就專讀這個部門的功能,而一開始就矢志把這個職務最到作好而進去的。

因此,雖然理論上各部門各職務都要有自己的「專業」「職業意識、職業道德」,但現實上進去各公司各部門工作的人,會存在許多都是為了生活是目的、工作只是手段的人。一開始就不是為了要把那個職務作到完善,所以才進去、或是繼續作那個職務的。

對已經工作有一段時間的人,在各段簡短的敘述中,大概就可以知道是發生了什麼。如果是還在學的學生,不管所學的科系,讀過後也會比較瞭解以後在工作上很可能會看到些什麼東西。就算是在學術界,只要是在組織中,也是一樣會有人要爭排名搶位子製造績效的。


【易讀性】
比較意外的是易讀性很高。除了少數專有名詞可能會希望有名詞說明,或是自行去查定義說明外(如 P.142:警察臨檢時檢視、檢查、搜索的行為內容、與執行時法定要件、所適用對象狀況的差異),絕大多數是可順暢閱讀的。

因為是作者直接以母語中文所寫的,故不會有英譯中書籍常見的語句有時卡住或構句不自然的問題。且作者基於職業習慣及其要求,書寫時就會注重文辭述事的正確性,以及用語用句的推敲與正確選用。這些都對易讀性有立即明顯的幫助。

敘事明講,主軸明顯,讀起來可以很快速的書。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6/23
作者於書中道出檢察官生涯之經歷,歷歷在目,都是每日真實發生於司法機關的情節。希望閱讀完本書的各位,在發生重大社會矚目案件時,能想起本書所述,不被媒體偏頗報導所影響而一昧的謾罵。期許未來能針對痛點改革,讓台灣擁有更良好的司法制度。
展開
user-img
4.5
|
2021/03/29
劇透警告
追作者的臉書好一陣子了,一直挺期待這本書的出版,身在公門除了好修行之外,還真的是很多諱莫如深,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是作者點出系統的第一個問題。堆積如山的案件量,經常鴨的檢察官無法效率、品質兼顧。而匆促的辦案犧牲的有時不只被告的權益,甚至是對國家司法的戕害,致使人權、司法檢察品質淪為空談。而面對資源明顯不足的被告,在檢方資源有限,無法有效保障被告人權的同時,經常是錯把病人當犯人,下錯藥之後,就引來更大的社會成本浪費。

第二個重要的議題,則是整體職務序列設計的荒誕。勞逸不均、權責不相當的職務設計,恐怕是這個系統目前最難解的問題。既得利益者位高權重,怎可能犧牲自己來成全體系,於是,改革總是不痛不癢,總是淪為口號大戰。精通於相互黑函攻訐、公關社交而不精進辦案技巧、指揮權奪的長官們,早已脫離第一線而對基層的問題毫無知覺之外,還覺得享受各種特權才是他們升官的目的。這些擋在改革路上的巨石們,恐怕才是壓垮司法威信的癥結。

依法進行刑事程序,在素樸的市民正義下,確實有其困難。從死刑的討論總是殺聲震天,愛與鐵血總是贏得許多民眾的喝采可以看出,離法治社會真的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作者點出的檢警系統交相賊的問題,搭配媒體的推波助瀾,作者的勇氣,直讓人想起大門未知子:一位不拉幫結派、不配合潛規則的手術專家。然而作者在這三年多檢察官生涯裡,除了珍視刑事訴訟法所賦予的責任之外,更以具體的行動,展現實踐理論的決心。作為前檢座,他是明知不可為而選擇離開體系指出問題。少了包袱,作者仍為文謹慎,並沒有全用真名,雖然這些歷來的事實可能在圈內何人也應不難推敲。

本來應該依程序處理的指揮辦案、強制處分,最後就成了檢警高層檯面上下喬來喬去、大開方便之門而罔顧程序正義的潛規則,案例說來罄竹難書,專案期間各方人馬疲於奔命,卻落得每個都是白雪公主,毒蘋果吃下去,每個案子都只能不起訴處分,這種瞎忙的案件還佔大多數,可以見得司法資源不僅不足,還耗損在不得要領之處。

作秀是長官的愛,似乎也是諸多公務體系的終南捷徑。煙火放多了,麻痺了,對於實質的要求自然降低,或者認為實質改善不可得,而有煙火也好。條子國的作秀戲碼天天都在上演,其他縣市可能也不遑多讓。各種奇怪的影片、圖卡甚至粉絲頁人數的灌水,都成了長官心中最重要的事,而不是認真規劃政策推動,也不是把例行的事情按部就班做好來。政策行銷最後的評估指標竟然是偽善到不行的點閱率,還不管觸及率和轉換率。這種山頂洞人領導汽車工業的指揮鏈,大概也只有公部門的高官和可憐的基層承辦會懂箇中滋味。

雖然不同系統,仍舊心有戚戚焉。相信在學校、其他單位被各種莫名其妙的評鑑追著跑、追逐數字卻不認真管考的研考糾纏亦所在多有。明明就知道無效、明明就知道有問題,卻明明的繼續蠻幹。這就是難以進步的主因。大家都想要吃特效藥,但沒想過體質根本不會因此調整,卻賠上了整個系統。

至於作者常說的辭職治百病,還在病中的人不一定有病識感,而有病識感的不一定有資源治療。至於辭職,也許就像馬太福音說的「若是你的右眼叫你跌倒,就剜出來丟掉,寧可失去百體中的一體,不叫全身丟在地獄裡。若是右手叫你跌倒,就砍下來丟掉,寧可失去百體中的一體,不叫全身下入地獄」。指出問題的人,並不該是被解決的那個人。解決指出問題的人,是權力的傲慢,古往今來都是,一點也不奇怪。佩服作者的勇氣,但留在體制內的,希望大家還能因此得到一點炸裂開來的餘溫。

書中有不少術語,作者也儘量附上解釋。大抵而言容易閱讀,也相當程度符合事實真相。至於到處流竄的黑(ㄓㄣ)粉,笑笑略過就可以。所流露出來的就是惱羞成怒的部分。コレンナ~

推薦給有志於司法的朋友,也推薦給對公部門各單位失望、身處其中的朋友。光怪陸離的故事看多了,可能不會覺得太好。但知道問題、面對問題,應該就是進步的開始吧!總是要這麼企盼著。
展開
user-img
2.0
|
2021/03/23
從檢察官角度出發批評體制
第一份工作做了3年9個月說長不長說短不短
整本書提到很多次,像是誤入叢林的小白兔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3/21
讀畢,夜半難眠。
這本書充滿了「主觀」,是作者在檢察系統內3年9個月的一手經歷。
這樣的「主觀」或有幾分法律人的驕傲/使命感/優越感,或許有不夠全面之憾─
但這樣的「主觀」,正是本書最有價值之處。
那是作為第一線的司法工作者最直接的感觸。

作為經常站在偵查體系對立面的人,必須說與檢察官們打交道的經驗並不是很好,
對個別檢察官/地檢署也沒少過批評。雖然知道檢察署在經費與人力上的窘迫,卻也實在無法同理或是同情。因此買這本書時其實心中頗有掙扎,讀起來也是時而會心一笑,時而義憤填膺,好像某個朋友正在向你抱怨工作的種種甘苦(爛老闆、爛客戶、爛同事等等),就算不同意她的觀點,也多少有種親切感。

我不能說自己同意本書大多數的看法,但絕對推薦所有對司法制度有點想法或有點興趣的人去看。不論你是好奇、有所不滿、或是深具信心,看一看第一線的人面對的是怎樣的困境、又有怎樣的心情,都會有所收穫。

人嘛,當你面對的總是生硬冰冷的制度,那些制度裡的人也就都只有一張面孔;
只有互相認識做事的都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那麼雙方才有互相理解,繼續前進的可能。
展開
user-img
4.0
|
2021/03/21
一本抱怨工作甘苦談的書籍,好似醫師出一本書抱怨工作,其實也不代表整個體系。
不過聽別人抱怨工作也很有趣,如平常看作者在粉專跟別人吵架,真的樂趣無窮!
前些日子看作者投稿提到前同事抱怨原子筆沒水,印表機壞掉,這些芝麻綠豆的小事,生活化的職場抱怨,也讓閱聽者添加生活的小確幸,或許您看完書會覺得作者抗壓性不足是顆爛草莓,但我就當作茶餘飯後消遣的讀物也不錯,如同傾聽朋友訴苦(雖然不是他那個圈子的聽不懂),但看別人吵架抱怨,吵一些聽不懂的事也很有意思,尤其聽到新名詞雙目一亮,至少也讓局外人能對體系的某些部分稍作了解,還有作者書中多次誤用「大體」二字,應更正為遺體,雖作者非醫療體系的人不應苛責,但既然出書也應勘誤,宜慎之!
展開
user-img
0.5
|
2021/03/16
出書了之後還是羅生門
找不到真相
承認作者喜愛把不同意見的人都抹成黑粉
甚至截圖公審
不如好好回應質疑聲浪
這些作者「個人視角」的內容可信度有多少
還有那些推薦書的人真的有看完書嗎
或待在實務界多久了解實務嗎?
要是看完書的人以為實務界真的是如此
難道不會誤導?
買書後才上網搜尋作者
黑料很多
不過網路真真假假
寫黑料的人也是主觀視角
看完作者寫的辭職信
只覺得作者心態還停留在小妹妹的任性
如果要以個人視角寫作
書內最好逐一附上證據佐證
不要全是文字敘述
否則有侮辱公署的嫌疑也有法律責任
以個人視角為主的強烈批判
會有兩種情況
第一、煽動不知情的人討厭整個體制
第二、對於體制稍有了解的人認為作者以偏概全過渡渲染
所以寫作時最好逐一附上證據或做圖表
夾敘夾議
才能服眾
也不失流於情緒
展開
user-img
0.5
|
2021/03/16
前面某一篇怎麼看起來像是作者自己跑來留言?作者好鬥好戰看她粉專就知道,整天在網路跟別人吵架,意見不同的人就說是黑粉,每個都截圖公審!
吳曉樂的書評下方也是被噓爆,可能那些也要被作者抹成黑粉!
我還真的有去書局翻了一下,不是無的放矢,
書中對於高層的責任講的都很籠統,
對於基層就是窮追猛打,
可能作者也怕得罪人吧!
自己跑來寫書評想洗白也不是這樣!
總之,
看完書的感想:基層就是韭菜命。
作者就是那種坐在辦公室辦案,吹冷氣,
出一張嘴就想破案的人。
抓六個基層殺雞儆猴,
高層真的有被警示到了嗎?
我想沒有吧!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3/14
這幾天湧入一些反覆跳針、似曾相識,且擺明就是沒看過書的內容的評論,看不下去,覺得應該來說一些話。

有一則留言怎麼看都跟有個大家都知道到處亂版、騷擾司法人員的黑粉非常相像,把書評當成留言板在亂講話。黑粉也是蠻有趣的,因為涉及法律責任被臉書停權,跑去大亂PTT結果被刪文,找不到舞台只好來這裡亂。
還有一則評論更搞笑,被反駁以後刪除又重貼,不知道在講什麼。
這整本書都是在討論政治人物與高層的問題,以及法律只能追究「個人責任」以及有其極限的無奈,卻有人說「書中也沒提到高層的責任」,他到底看的是不是這本書?
甚至還有宗教的信徒利用這個版在洗白,也是好笑。

這就是博客來的問題,好像沒有像其他電子書的系統一樣,限制買書的人才能留言,導致沒讀書的人都可以來發表跟這本書擺明無關的黑人言論。
也希望博客來能夠改善這個系統,限制只有買書的人(至少可以推定有讀書)才能評鑑。

至於主觀客觀之爭,更是好笑。
假客觀的主觀,假裝沒看到別人書中所表述的內容,滿腦子只想著自己開心,才是我們始終無法進步的原因。

如果所謂的客觀就是多數主觀的話,其實也沒有必要在這裡看擺明沒看過書的鬼扯。
畢竟,銷售量以及網路上的分享、專家的推薦和書評,隨隨便便都足以輾壓跳針黑粉。
所以黑粉在這裡跳針也沒有用,會來買書的人,一看就知道是怎麼回事。

至於這本書所提到的議題,建議大家看看推薦序(台大教授)、推薦人(實務家)、以及鳴人堂作家吳曉樂的書評,立法委員邱顯智昨天也有在臉書寫了一篇推薦序,另外還有不少法官、檢察官、警職人員都有在臉書發表推薦,
不少律師也都有張貼購買這本書的照片以及感想,
這應該足以證明,作者在書中所描述的內容,就是司法實務的現場。
展開
user-img
3.0
|
2021/03/13
看完書有無能為力的沈重感
如只辦基層不辦高層
基層警員騙票要辦
但基層也是奉命行事
基層付出最多卻也最該死
這不是假正義?
書中也沒提到高層的責任
專注著墨基層
基層法學素養不足
所以才需要高層監督
章也是高層蓋的
出事了
卻只咎責基層
這也怎麼說不過
希望再版時作者能多著墨高層的監督疏失
至於前面書評有人討論太極門冤案
光檢察官用太極門「養小鬼」詐財
起訴掌門人
這就說不過
怪力亂神之事怎能起訴?
作者卻主觀認定太極門信徒都是刁民
都是一群不繳稅的三盲
這也說不過
刻意把判決書斷章取義也不好
台大法律系教授陳志龍也多次公開批評判決
總不可能他也是法盲因為不讀書才仇視司法?
作者出書充滿自己的主觀也沒錯
陳志龍教授也是主觀認定司法不公
人文社會科學就是充斥主觀
才會為人詬病
展開
user-img
0.5
|
2021/03/13
書評就是閱讀者主觀評論
只准作者主觀
不准閱讀者看完書寫書評主觀?
我看完書也覺得作者主觀
作者的書點出了一些問題
閱讀者也看到了不同面向
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總是要存疑打個問號吧?
其他警察跟檢座又怎麼說?
用一個離職檢座(又只做過三年)的視角看檢調機關本來就不夠客觀
否則怎麼沒看見實務界有誰出來推薦這本書?
檢察總長跟最高法院院長怎麼不出來推薦?
只有少數幾個基層推薦
基層做沒幾年
了解整個檢察實務嗎?
買書的人或許想看看一個離職檢座的視角
但這視角也僅供參考
畢竟又還沒升上高檢
怎麼了解在上位者的辛苦?
基層如作者整天砲轟高檢老屁股長久不辦案
指稱中檢主任長期不辦案
這些謠言抹黑不都被打臉了?
作者真的這麼重視合法性重視正當法律程序
怎麼會沒查證胡亂指控中檢主任長久不辦案?
每本書的作者都是具有個人主觀視角
我看完書也的確覺得作者主觀
平常作者在粉專主觀攻擊太極門信眾
作者主觀攻擊別人宗教
之前還看見作者跟某位警員在粉專筆戰
作者整天主觀攻擊他人
連高大成做鑑定她也要管
她自己主觀評論一堆別人的專業領域知識
然後不准別人看完書認為她寫的書主觀?
她就是主觀沒錯啊?
我也奉勸讀者要有批判性思考
一個作者的視角絕非真實
甚至書評也是閱讀者的主觀感受
書評也不能代表作者這個人的全面
畢竟閱讀者也不認識作者
只能透過冰冷的文字了解作者
大家都是很主觀不是嗎?

(回應後面書評,所以我刪掉又重新補充上傳,另外是「檢察」不是「檢查」,字要寫好,否則作者會罵你三盲)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