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創業型國家:破除公私部門各種迷思,重新定位政府角色

中文書
商業理財
75折$ 375
4.5 /5
2位讀者評分
5
50%
4
5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2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4.0
|
2022/04/12
書評:打造創業型國家:破除公私部門各種迷思,重新定位政府角色
The Entrepreneurial State: Debunking Public vs. Private Sector Myths

總評價: ★★★★☆
----------------------------------------------
通用性: ★★★✫☆
實用價值: ★★★✫☆
內容深度: ★★★★☆
敘事密度: ★★★✫☆
論述易讀度: ★★★★✫
翻譯與排版: ★★★★✫
----------------------------------------------

【內容】
首先要說明一下,這本書原文是2013年出版、2015更新。繁中版是2021年出版。篆寫背景主要是對於美國一般認為應讓民企自由發展,政府作越少事越好的反動(指花錢),特別是在2008 ~ 2009次貸/金融危機之後,要求政府減少支出。

註:相關但另外一的話題是其後美國持續十多年的超低利率與大印鈔QE影響至今2022年,才開始升息扳回。而對繁中版的台灣讀者來說,較值得參考的可能是人口接近、面積小、人均所得接近或更高、且新創事業發達的國家。本書中是基於美國的立場與環境條件在講問題。

本書的主論點是:「如果」依據傳統的主要經濟學論述,「隨同其」論述時先忽略了一堆現實中會有的條件、限制、其他效果不看的話,則是會有傳統經濟學、財政學中所述。政府應「基本放任」民企與自由經濟作大部份工作,僅出來處理市場失效、公共財、與整備法規法制等公平經商的環境。這也是美國社會的基本理念。但實際上,因為那些傳統被先略過不看的各種現實會有的條件、限制、其他效果等;就算在經濟效率上,政府也應要作得更多,才會更有效。

但本書的主論點「不是」表列與檢討比較各國的「打造創業型國家」相關之各種政策、強度、時點、效果的橫向比較對比(僅在討論各單點命題時,選擇性的兩兩捉對出來談)。

本書的主論點:政府的存在,不只是要修復市場失靈、提供公共財、公平經商的環境與社會福利,作者認為在經濟上美國政府應該還要積極作得更多。傳統上美國也有如各種補助、政府機構研發成果公開、稅制優惠等,不過作者認為規模與類型可能仍應擴大(p.34),並以指出大方向為主軸(p.45)。

其實這類現象除了在歷史上有,於近年的創新中也有。有時創新所需的初始規模與期間長度等超過民間企業所能或願意承受者。例如從DARPA開始的網際網路、到各種規格戰。只是政府介入商業競爭還是有很多顧慮。除了單純爭利、失敗、選邊站等問題外、還有承辦經手人員的貪污、圖利(他人)罪等法規風險。

註:像綠電這種,書中有些案例部份可能不是歸類於創新(例如太陽能是老老科技),而有時會偏向國家希望藉由國家的力量推動量與規模,達成以國家單位計算的掠奪性獨占。雖作者在p.289直接打說那只是「迷思」,但市場上都知道,那個量與補助確實有對價格競爭性的效果。另外綠能與環保相關議題,也本就是傳統理論下的市場失靈(外部性)的典型例。以此為例未能突顯出本書訴求之特色。

但是本書論述上一個核心缺憾是:主張的核心是政府要作得「更多」這種量化的問題,但幾乎都是以文字上的方式在論述效應、過去成功例等。因論述的進行方式上缺乏對效果與程度等,影響狀況與數值的具體衡量,所以難以建立量化的「所以現在是不夠多少?你的更多是要多到多少?投入後你認為可以期待有多少效果?」的結論。

歷史很長、過往案例很多。但單是收集與不斷敘述各種成功例,可能還是難以導出「所以我們就要這樣作」的結論。讀到大量的選擇性案例敘述,並沒有辦法確認其中有多少倖存者偏差。這種依靠文字敘述型的論點建立,可以補齊一些觀點;但是到後來可能就變成一些信念的衝撞。而經濟學的歷史上一直是充滿著信念的衝撞的。


【實用價值】
可參考。雖然是屬於對政府政策相關的人比較有直接用處,但一般小型或新創企業也可以由此知道自己缺了什麼而不自知。因為在台灣的類似業者都是面臨一樣的政策與環境,故通常不會特別提出來講。

至於作者所期望的本書效用,大概是藉由出書來說服社會大眾,形成民意基礎。因此在篆寫上的調調非常庶民化。不會太深奧,講東西的速度也不會很擠很趕。特別是如果讀者已對經濟學中的市場失靈、公共財與外部性等有概念的話。若沒有,則讀本書時宜先弄懂這幾個概念。


【翻譯與排版】
翻譯通順。原文的寫法也很標準很好讀(但帶點情緒)。但對讀者層級有基本要求,若連書中提到的經濟商業用語本身都還不認識的話,不屬於翻譯的問題。


----------------------------------------------
補註1:書評為對書評比解析、提論延伸等;並非內容摘選或學習心得、非供代替買書使用。
補註2:深度密度評比,為相對於:從書名系列推斷,預想目標讀者程度為參照。

【關連讀物】
● 萬物的價值:經濟體系的革命時代,重新定義市場、價值、生產者與獲利者(同一作者)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6/10
這是一本挑戰既有想法的書,想像政府、公務員的新形象。雖然閱讀時有些細節無法完全理解,但覺得觀點令人耳目一新。
若思考為什麼公務員會官僚化、怕事、墨守成規,得到的原因可能讓人悲觀地認為沒有改變的可能。但作者提到「民意」是這個現象的共犯結構之一,所謂民意監督往往過分放大錯誤而忽略優點,只會挑錯而不會貢獻、成就更好的願景。這似乎成了民主政體的沈重包袱。當作者以經濟學家的角度勾勒願景時,在某個意義上跳脫了民主形同僵化教條的現狀,讓人有反思的空間。
此外,這本書用很多篇幅檢視巨型企業與國家的關係,讀來覺得有趣。綜觀人類歷史,不乏與國家勢均力敵的力量,有富可敵國的商人,也有凌駕國家之上的宗教權威,但目前出現的巨型企業與國家的關係,可能具有新的意義、新的可能性,是過往歷史未探索過的。
值此之時,各種反壟斷的訴訟引人注目,究竟是讓巨型企業與國家之間的關係回歸到既有的監理,或是可能開啟新的關係?雖然並非本書討論的主題,但書中多所列舉巨型企業與國家各自的強項、弱項,其實還可以列舉更多,但重點是這兩種實體之間的差異性、互補性,是否可能發展為良性的夥伴關係、競爭關係?
另外,我覺得有趣的地方是書中提到培養嘗試錯誤的流程,或者說建設性的錯誤管理,這個概念在商業創新領域常見,但少看到以國家層級來討論的,覺得很特別。這樣的流程涵蓋在國家的「自我發現」過程,以形成國家自身論述的自信,並創造自身的格局,也就是說,國家必須重視創新,並且是超越企業能力層級的創新。若這是所謂「第四次國家革命」的倡議,跳脫主權與意識形態之侷限,那麼蠻期待後續會有什麼發展。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