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研究論文?成為知識生產者,從提問到輸出的18個步驟

中文書
專業/教科書/政府出版品
79折$ 331
3.5 /5
2位讀者評分
5
0%
4
50%
3
5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2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3.0
|
2022/04/20
書評:如何做好研究論文?成為知識生產者,從提問到輸出的18個步驟
情報生産者になる、上野千鶴子(1948)

總評價: ★★★☆☆
----------------------------------------------
通用性: ★★★☆☆
實用價值: ★★★☆☆
內容深度: ★★★☆☆
敘事密度: ★★✫☆☆
論述易讀度: ★★★☆☆
翻譯與排版: ★★★★☆
----------------------------------------------

【內容】
原書書名:情報生産者になる(成為情報生產者),中文版書名被大幅更動
原作者:上野千鶴子(1948)

首先,下述書評是針對原書標題的「成為知識生產者」的企業內研究企劃等應用的立場所寫,中文版中封面亦含「論述性報告」為應用對象。

本書寫作上幾大特性:
● 講話像蚊香一樣。從外面開始卷卷卷不斷離題,不直接講內容核心(部份屬日本傳統文化)
● 寫作組成:作者以「講自己想講的事」為敘述語調;缺乏明確「要讓讀者知道什麼,拿什麼take-away回去會明確對他有幫助」的目標服務、目標敘述意識。以作者本位所寫的書、並不是以服務讀者為目的寫的書。
● 充滿太多作者(非直接敘述該章節主旨核心的)個人感想、身邊所見、過去個人經驗感觸。這種東西比較適合出現在回憶錄上;或至少與主論述拆開來,分開放在「案例、事例」的樣本框中就好。

整體來說因上述特性,以字數與句數來說可以迅速閱讀,但其中有價值的資料資訊密度不高。

註:其中一部份所述的KJ法、與表格陣列式整理的部份。其普遍會出現在如顧問業經常會用的brainstorming, 各種討論會反正就是anything can be弄一堆post-it;或一樣 anything can be用陣列矩陣呈現看看,通常都會有一些看起來不錯的結果。只是方法名稱會不太一樣。


【實用價值】
本書很可惜的所述層次不深,但還算Cover了所述內容程序上的必要項目。

對企業內研究企劃等應用人員,本書所述內容應在約5年的職務經驗後就會自然於工作中習得。假設真的在工作上有用心研究課題,並不時自行進修尋求改進方法的話。

對學生來說,仍有看的價值。本書所述內容為通用型概論。且不會花太多篇幅在講格式問題,主要是敘述整個研究流程讓其在概念中順過一次。


【翻譯與排版】
翻譯看起來沒出什麼大問題,就一般等級。

不是沒有錯字,對書中出現的日本特殊用語如一開始的「偏差值」的意義也沒特別解說。不過因為這部份講太多也不算是譯者的契約內容。故僅是沒有加分,並不列為扣分。


----------------------------------------------
補註1:書評為對書評比解析、提論延伸等;非內容摘選或學習心得、非供代替買書使用。
補註2:深度密度評比,為相對於:從書名系列推斷,預想目標讀者程度為參照。
展開
user-img
4.0
|
2021/12/30
作者上野千鶴子是日本著名的社會學家和女性研究學者,此書分為六章,介紹如何由提問、研究輸出到出版給讀者的過程,以及以資訊生產者為研究者的目標。近二十萬字的書中,除了概說了上野氏數十年來研究心德和一般研究方法論之外,也側面反映了日本社會學者的研究風格和社會學的學風,讀者可以此對比你所在的學術環境。其次,上野氏認為由於版面和時間所限,寫研究論文是要展示思考的結果,而不是展示思考的過程,也許點出了不少研究者的通病。再者,上野氏建議研究者該培養評論能力,區分內在評論和外在評論來分別前者有用,後者可能與你的研究問題與研究範圍無關,因此對批判你的問題也該有好好的評估,甚至借用精神科醫師齋藤學的話,來說明研究不是了解一切的那個人,而是不斷提出問題又不斷回應問題的那個人。而且上野氏於尾段提到成為製作人,每次都該用盡其力並與編輯或評審合作修改稿件,尤其是「外行人不懂的話,內行人也不會懂」,深具啟發,口頭或文字發表都貴在深入淺出。最後一點,可惜的是畢竟作者是作為資深的教授,不容置疑開首三章重溫了許多社會研究的重點,但對很多關於科技和資訊數位儲藏的認識未必能對 21 世紀的研究者有所啟發,讀者也許可以平衡閱讀其他社會研究書籍來補充這一方面的不足。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