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中國史10:從士人到商幫,商業驅動的時代──元、明

中文書
人文社科
9折$ 342
3.5 /5
1位讀者評分
5
0%
4
10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1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3.5
|
2022/09/24
劇透警告
你要找什麼?

對楊照來說,用「言簡意賅」的方式講述歷史,和史學探究有著根本上的衝突矛盾。前者固然方便考試,有著合理的範圍跟標準答案,卻反而讓歷史內容與學生的現實關係脫節,以死記活背應付考試,考過就忘。歷史要有意義,就要從史料中去探討:為何在那樣的時空下,這個人或這群人做了這樣的選擇,引發怎樣的結果?史料浩瀚,猶如一巨型訊息倉庫,如果沒有「問題意識」,就像進倉庫卻不知道要尋找何物,東看西看,無功而返。(參閱頁184~185)

而我是帶著什麼樣的「問題意識」看楊照的這一套叢書?一是學習歷史的方法,如前段所述;二是提醒看歷史的思維怠惰處:如看待近世史(宋、元、明、清)必須注意到一個弔詭的重要現象,那就是「士人意識與文人文化在元代得以傳承,反而在明朝受到了關鍵性的打壓與改造。」(頁104)而不是膝反射認定元朝必定打壓士人。

三是溫故知新,重新複習耳熟能詳的引語出處,如「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頁134)這是江南大儒朱升給朱元璋的有名建言,要他先厚植實力;又如「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頁204)這是宋太祖趙匡胤的聖喻「戒官碑」,時至今日,仍有人不斷引用,告誡薪水來自納稅人的從政者。

四是以古鑑今,如「張世誠是元末割據勢力的一個典型。」(頁150)只要在地方上有足夠的軍事實力,元朝就以封官收編,但即使收編也不保證忠誠度,也可能再次脫離元朝的掌控。可謂以利和,必以利分。對照今日政黨與地方派系之關係,似乎異曲同工!又如楊照指出,朱元璋的長處在維繫、團結舊部,「無論外圍如何變動,核心始終保持安定。」(頁161)如此,提供了新歸附者的安全感,使其組織越來越大。再如「朱元璋最根本的成功之道,在於堅持條理、堅持計畫。」(頁179)楊照認為,朱元璋在指揮上從不衝動行事,鮮少訴諸直覺,每一樣事都是謀定而後動,而且往往想得比其他人還遠。上述種種,對於領導者、組織經營者,都是很好的啟發。

進入楊照的《不一樣的中國史》系列,我帶著學習歷史方法、提醒看歷史的思維怠惰、溫故知新、以古鑑今等問題意識,進入楊照的歷史倉庫找東西。你要找什麼呢?打開倉門前,不妨問問自己。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