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德.戴蒙暢銷雙書組合【博客來套書】

中文書
人文社科
9折$ 927
5 /5
12位讀者評分
5
83%
4
17%
3
0%
2
0%
1
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12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4/01/23
劇透警告
522版。 廿六萬字。的確是一本可以令你更好了解人類社會歷史的鉅著。




如果你是一個對現今世界發展歷程好奇的人,又或者你都曾經抱過疑問『點解越過大洋,進行征服、殖民統治、甚至滅絕的,不是美洲、非洲的土著,而是歐洲人和亞洲人』,我強烈推薦你讀這本書。




上述問題的解答,亦即貫穿整部作品的主題,就是『原因不在人,而在環境』。歐亞人跟其他土著在基因上,智慧上並没有任何顯著差別,造成這個世界發展結果的根本原因其實是『各洲際的環境差異』。
作者不斷在事實上,不斷透過地理學,生物學,考古學,人文歷史學,語言學,體質人類學等方面層層剖析,在閱讀的過程中你會發現人類發展史的確係環環相扣,如各大洲的地理特徵(面積、地形,東西或南北軸向)如何影響當地動植物的馴化,如何令牠們為人類效力,繼而影響人類從狩獵採集社會向農業社會邁進,能穩定得到糧食使糧食得以囤積,足以養活非務農人士投身其他領域發展(如科技等),促使有規模及組織的社會逐步形成。最後帶著『槍炮(武器)、病菌(病毒)與鋼鐵(科技)』對外族進行掠奪。




所以,歐亞大陸能在各大洲裏脫穎而出,並非偶然,乃是歸功於它得天獨厚的條件。
p.s.: 環境真的對人類發展很重要,從來都是時勢造英雄並非英雄造時勢。努力是重要,但選對適合你的跑道,一條對的跑道更重要。
展開
user-img
5.0
|
2023/12/15
從大學選修課認識了這本書,一開始看到槍炮 、病菌、鋼鐵這個書名完全無法想像這三者之間有什麼關聯,但是看完這本書後,完全能了解為什麼要這樣取書名。
這本書從多個角度來看人類的發展,為什麼是歐洲人入侵美洲,而不是相反,為什麼南島語族會是這樣發展,為什麼語言、科學是這樣發展、傳播,都可以在這本書找到答案。
展開
user-img
5.0
|
2023/09/07
此書是源自作者到新幾內亞研究鳥類的演化,碰到當地的政治人物亞力詢問作者一個問題:「為什麼是白人製造出這麼多貨物,再運來這裡?為什麼黑人沒搞出過什麼名堂?」誠如作者所說,此書是為了回答亞力的問題而著作的。

本書從公元前一萬一千年各大洲時事記開始談起,並藉由卡哈馬卡之役帶出為何僅有一百六十八名的西班牙人竟可以力克五百倍以上的美洲印第安人,且未折損一兵一卒,因而歸納出幾個原因:武力的優勢(槍炮刀劍和馬匹之於石頭銅器木棒)、病菌傳染給沒有免疫力的族群。

也探討了關於農業起源與傳播及動植物的馴化,而所謂的馴化,就是把野生物種變為對人類有用的物種,這裡也提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就是地理上各大洲的形狀和大陸軸線走向,例如美洲南北長東西窄,所以美洲的大陸軸線是南北向,非洲也是;相形之下,歐亞則為東西向,而大陸軸線關乎作物和牲畜傳播的速率,也間接影響到文字、輪子等發明的傳輸。因為東西向軸線,每一天的長度的季節變化相同,也有著類似的疾病,溫度和降雨也差不多,棲境和生物聚落區也大同小異,這些都有助於傳輸。

而書裡面也提到了另一個觀點,那就是國家統一體制是助益還是阻礙?以明朝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為例,鄭和下西洋七次後,中國航海即止步的原因是因為明朝大臣與太監惡鬥所致,因中國一向是統一體制,所以頒佈命令全國皆需遵行;反觀哥倫布原先是向葡萄牙求助但未果後,繼而轉向西班牙求助援助其航海計劃,但因整個歐洲並非是統一邦聯,假若當時西班牙國王也不同意援助哥倫布的話,哥倫布還可以再轉向歐洲其他國家遊說其計劃。

關於亞力的問題,最終作者給出的答案是:各大洲上的族群,有截然不同的歷史,原因不在人而在環境。

這本書雖是講述人類社會,但其內容不單是枯燥的人類歷史,還包含了地理學、植物學、考古學、語言學,試著用不同面向來解釋整個人類社會的演化進程,而書裡面提出的觀點更是直指問題的核心,相當值得推薦閱讀!
展開
user-img
5.0
|
2022/12/17
|
電子書
劇透警告
作者開頭以一位巴布亞紐幾內亞人的疑惑做為開端,為什麼西方科技起步較晚,卻能搖身一變成為世界科技霸權,一些文明和歷史較長,甚至是科技、文化起源地的地方,如今卻搞不出什麼名堂?
對於研究經濟學、國際關係、歷史、地理的讀者而言,這本書是很好的選擇。
展開
user-img
4.0
|
2022/07/24
作者 Jared Diamond 是來自美國的地理學教授,此書於 1997 年以英語發表,共分為十九章,四大部分:從伊甸園到印加帝國、農業的起源與傳播、從糧食到槍炮病菌鋼鐵、環遊世界。此書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觀點,來理解人類歷史的科技文化發展。

首先,作者從人類的起跑線說起,然後農業生產改變了不少社會的命運,而糧食生產催生文字發明。歐亞大陸因為生物資源而搶先,後來的世界不平等不僅是糧產、物產、技術和發明所決定,更是互動後的結果。原來世上主要只有十四種哺乳類動物被飼養,當中的十三樣動物都原生於歐亞大陸,比如非洲與歐洲有不同的歷史發展,與其面積、軸線、生物資源相關。但並不是說文化與性格並不重要,日本放棄火槍、中國放棄遠洋航行,可是技術會衍生另一項技術,失傳了便失去了下一項的發展機會。

再者,作者也羅到出十四項對科技的解釋:預期壽命、勞動力成本、專利與知識財產法律保護、工業技術訓練、資本主義機制、個人主義信念、冒險意識、科學、容忍多元觀點、宗教地位、戰爭、中央政府、氣候、環境資源。因此不同社會對科技創新有不同的接受程度,而且隨時間而變化,可因為貿易、移民、間諜、戰爭而向外借來技術。但作者認為都不觸及遠因,遠因是糧食生產的起源時間、傳播的地理、生態限制、人口數量。

最後,作者回顧全球,提出四個世界不平等的決定性因素:可馴化動植物的洲際差異、傳播與遷徙的速率、洲際傳播的因素、面積和人口的差別。
展開
user-img
5.0
|
2022/03/28
相當精彩的論述!即使沒有讀過任何人類學相關的著作,也能輕鬆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觀點。一層一層的建構理論架構,輔以詳盡的研究與考證,讓人類的演化與發展像是一道精彩詳實的繪卷一般,在我的眼前展開。
展開
user-img
5.0
|
2022/02/20
劇透警告
這本看完一輪,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在印尼被土著質疑他在懷疑他們身為在地人的專業那段。

當然也可能我記混了。
展開
user-img
5.0
|
2021/10/14
天意如此,豈非人意所能改變,究竟人是否可以逆轉命運之輪?依舊是個好話題,作者曾說歷史是社會科學,很難以一個單獨的原因,綜觀歷史的發展。

以前有個笑話曾說,滑鐵盧之役那天,拿破崙打敗仗,主要因為那天他遲到,為荷遲到?因為要幫座騎換釘子!因為一個釘子,導致一個軍團乃至一個國家的敗,那真是一個很特別的說法。目前歷史研究的方法,由過去的英雄史,慢慢轉變到文化史,經濟史,乃至於文化發展史的方向去解釋人類歷史的發展原因。作者利用了人類學,物質學,植物學,動物學,等基礎知識,交雜以人類的遷移史,文化的發展史(特別是由狩獵轉農耕)最後轉化出一個動人的結論,那就是動物物種與可實用農作物的多寡,豐富度就已決定了日後人口的密度,跟者也決定文化發展深度,也決定日後發展的動力,以及可能的歷史走向。

幾年前有個很出色的策略型電腦遊戲,那就是文明帝國,有一代二代,乃至於三代,所謂民族的發展就是要先定居,然後農耕,灌溉,武力,發展文字,各種技術,然後科學的發展等,這樣帝國才可能發展,接者人口成長糧食不足的發展,缺水的問題,衛生的問題,同時可藉由城市中人口比例的調整(減少糧食生產人口,但是增加科技人員,可以加速科學文化的速度,也強化製造的質量與數量),這些過程,完全與作者的文化發展論相符合,一切均來自農業,而農業的發展,滋養了人們,加速人口成長,也就使得文化開始發展。

現在的問題,立刻出現於農業的發展依賴什麼?有什麼立即的利益,有什麼延伸優勢?作者可能自己發展或者綜合了前人的意見,宣稱出,不同的物種分布的狀態,就決定了,農業的開始,也就決定了文明的開端與日後征服世界的可能。也就是說因者豐富的物產(包括可供主食的食物,可以馴養的大型家畜類)使得農業的生產力大於狩獵的所得,人們開始了農業時代,也就開始了由石器時代到銅器,鐵器等器物的研發與利用。這些都來自於不公平的物產資源分布,換句話說,一切都是天意。

質變則量變,由於人們生產方式的改變,開始了農牧生活,所以人口成長,也有多餘人口為非直接與糧食生產有關之人員(例如工匠,巫者,領袖),文明出現了多樣性,經過了決定的人口成長之後,量變則質變,開始了文明的發展,也就是往外擴張,這個成為十四世紀以來的文明主軸,探險與擴張。

那麼究竟是否將本書直接定義為地緣文化發展史,也就是說一切都是地理(也包含氣象)的影響。因為中國地方大,同時南北沒有影響交流的地理障礙,所以我們的物產多,文明發展快,歐洲也相似於此,但是歐洲的文明,多半來自於肥沃月彎的遺澤。相對於此的是非洲大陸與美州兩大板塊,一方面有嚴重的地理區隔(撒哈拉大沙漠,美洲地峽),另一方面,物產中沒有大型可馴化的家畜,同時主食的種類與營養量均不足。這些就決定了早期與中古時期文明的發展狀況。

唯一有收穫的是,疾病的力量,在文明帝國的因素內,並沒有考量到此特性,由於有不同的疾病,導致大量的美洲人死亡,而他們缺乏抗體,剛好又因為他們沒有養育大型哺乳動物,所以沒有帶原,缺乏抵抗力。小小的細菌,同時也改變了文明。

當然這種文化模型,可能有些問題,那就是怎麼不是中國,而是西歐改變了世界,或者可能是其他同時發展了文明的地方,例如印度?這個作者的討論不算充分,他只說中國,可能因為統一,而當皇帝抑制的人們的發展,文明就不在進步了,印度就沒有多加說明,顯現,除了他說得地理導致農漁發展外。也許宗教,政治等也是影響文明的發展,雖然作者也檢討了其他的文明因素,但是也許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也未可知。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8/12
明明美洲也有龐大的帝國,為什麼是歐洲人殖民美洲?明明澳洲也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為什麼幾乎所有的發明都是源自於歐亞大陸?非洲是人類的發源地,為什麼現在會這麼貧窮落後?

作者結合了語言學、遺傳學、地質學、人類學等各種看似迥異實則相輔相成的科學,從一萬多年前開始,解釋地理軸線對於人類遷徙的影響、動植物能否被馴服的關鍵、狩獵採集與密集農業對於人口發展的關係、以及社會結構和文明興起的過程,非常仔細的解釋了現在世界發展不平等的原因。

這本書是在 1996 年寫好的,雖然過了 25 年才有幸拜讀,但裡面的論述卻還是能有力的說服了讀者。整本書結構完整、敘事流暢,譯者文筆也很好,讀起來就像是 Lucy 穿越時空去了解歷史一樣,把萬年磅礴集結於一本書中,真的是太喜歡了!
展開
user-img
5.0
|
2020/12/05
大概是國小吧,校方一直推崇學生多問問題,不過上了國中之後教師只會告訴你不會考,要你閉嘴,乖乖上課才是王道。
本書讓我懷念起那個不斷問問題的年紀。作者不斷提出為什麼,為什麼世界是如今的局勢?農業是關鍵嗎?如果農業是關鍵,那位什麼農業的起源地肥沃月灣以及中國輸給歐洲呢?是白人天生就真的比較聰明嗎?還是有其他原因?作者提出為什麼後,依舊挑戰著自己,不斷尋根,不斷的問,我想這樣的想法很值得借鏡,因為在台灣師長只會叫他閉上嘴巴或說不會考,又或者龐大的課業壓力根本無法分心自己去查資料,總之這樣喜愛問問題的人在台灣絕對是少的。
延續了《哥倫布的大交換》部分論點,本書作者依他更加豐富的人生學經歷拓展了更多的論點,來解釋為何歐洲領先了其他地區,新的突破觀點出現在史學界是少見的,而本書正是那少見的巨作。
另外,作者在最後的收場白的章節對歷史系的辯護深得我心,歷史即是科學,看到台灣近年來因政治因素各種打壓歷史的行徑,不禁感嘆,歷史不是背了又背的科目。過去到現在,現在到未來都有一定的軌跡,了解那個軌跡就和天文學家可以算出衛星軌道相同,透過歷史軌跡,史學家們可以成為預言家,警醒世人。(說警醒世人聽起來有些危言聳聽,不過歷史學家們才最了解法西斯是透過什麼環境而壯大的,什麼樣的環境是共產主義的溫床,這都是我們該去避免的。)

總結:本書是史學上的巨作,既《哥倫布的大交換》後又一個環境史學上的高潮,對史學非常有興趣的人務必一讀。
展開
user-img
4.5
|
2020/05/27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疑問。

「為何現今世界的情勢會是這副模樣?」

歐洲國家向外擴張,殖民世界各地,邁進美洲後,消滅大量的美洲原住民,建立新國家;佔據澳洲,驅逐許多澳洲原住民,成立以白人為主的新國家;進駐非洲,埋下非洲紛亂的火種。

為何不是美洲原住民航過大西洋,在歐洲建立殖民政權呢?為何身為人類發源地的非洲不是掌控全球政經的中心?

賈德.戴蒙正是嘗試解答以上的問題,才寫下本書的。

當然答案就標注在書名上了。因為歐洲白人具備「槍砲」、「病菌」與「鋼鐵」,以及未放進書名,但也至關重要的「政府」四個要素,所以才能積極向海外擴張勢力,並且大敗其他洲的原住民。

但是這四個要素並不是作者賈德.戴蒙所要尋找的終極答案,因為這四個要素充其量只是「近因」,而不是終極的原因。

他真正想問的問題是,為何是歐洲白人具有上述四個要素,而不是其他各大洲的居民。

有些人認為那是因為歐洲白人的種族就是天生優越,也有人以為是少數生在此處的天才帶領歐洲進步,才使得歐洲國家能有輝煌的發展。

面對這些解答,賈德.戴蒙的回答是:「錯!」

事實上歐洲列國能有如此發展,有很大的程度是因為這塊歐亞大陸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遠遠超過美洲、非洲與澳洲,才使得歐洲列國發展出傲視各洲的國力。如果今天立場互換,其他民族也很有可能在這裡建立起日不落國。

總之,這本書嘗試回答本文開頭的問題,而且也找到了一個滿具有說服力的答案。先不論讀者是否願意接受,但的確是值得一讀,或許能夠讓你對於現今世界的政經發展能夠多一分同情與理解。
展開
user-img
4.0
|
2019/12/02
本書作者用世界地理的角度來解釋歐亞大陸為什麼在各大洲的發展歷史脫穎而出。該地適合被大量栽種的植物,為數眾多的可被馴服的動物,使得農牧業蓬勃發展,建立了大型人類社群,並發展出較先進的科技。而大型社群再進一步使得傳染病流行,倖存的人產生抗體,當歐洲人到達美洲時便透過傳染病消滅了大部分的原住民。書中舉出的許多物種,語言,人種等資料較為繁瑣,然而核心概念不難理解,有理有據,值得一看。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