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佛:從一座城市窺見西藏的劫難與求生

中文書
人文社科
79折$ 355
5 /5
11位讀者評分
5
100%
4
0%
3
0%
2
0%
1
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10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4.5
|
2022/05/05
這本是《我們最幸福》作者的新書。

講到西藏,我第一個聯想到的就是首府拉薩,但這本書卻是從另一個城市「阿壩」的角度描寫藏人歷史。「阿壩」位於青藏高原東南方,比起拉薩、實際上離成都更近。因為過去的藏人自焚事件,多半來自阿壩,於是作者選擇從這個城市深入了解藏人歷史。

本書寫作方式與《我們最幸福》不一樣,章節是照著時序寫的。以台灣舉例,就是先從日據時代開始寫,採訪我阿公在那個時期的遭遇、阿嬤在那個時期的遭遇;接著進入白色恐怖時期,採訪阿公、阿嬤,甚至加上我爸的遭遇;再到解嚴時期...用這樣分段的方式寫。整本書涵蓋的範圍,是從共產黨初次接觸藏人到現在。即使像我對藏人歷史一無所知,也非常容易理解。

書名《吃佛》取自是書中一個章節的篇名。國共內戰時,共軍為躲避蔣中正剿共而流竄到中國西南方,藏人居住的地區便包含在其中。有共軍發現喇嘛教的寺院中有許多小佛像,舔起來居然是甜的,非常欠缺糧食的共軍於是到每個寺院都把小佛像偷來吃。這些小佛像其實是藏人的供品,但中國人不懂這些,對他們來說,自己就是在吃佛,雖然罪孽深重,但他們已經不在乎了。

書中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段落,是阿壩末代公主的兒時記憶。他們的家族在共產黨的「邀請」之下離開住所,打包行李的橋段:
『於是,她告別了最珍愛的私藏——一個來自印度的塑膠蘋果,打開後,裡面裝著越來越小的塑膠蘋果,像俄羅斯娃娃那樣嵌在一起。幾十年後,當她年過半百,頭髮花白,罹患關節炎時,還是會在亞洲的玩具店裡,尋覓狀似那個蘋果的玩具。』

從上述這段可以看出,作者寫的東西不僅好讀,也有許多細膩的描寫。不過這些故事太過沉重,尤其到了後半本,我也只能一天讀一個章節才能避免自己被這本書所壓垮。
展開
user-img
5.0
|
2022/01/13
作者擅長於深入調查以及寫出清晰的故事,一頁一頁讓人不想停下。作者另一本在台出版的書:「我們最幸福」,針對北韓,也非常好看。

這次的主題是藏人,一本讓人心痛的書。藏人的故事應讓更多人知道。多年來受到中共各種污衊,以及其他不同教派的團體的抹黑,作者用他的調查和訪問,告訴我們事實以及藏人所遭受的苦難。

讀完馬上推薦給對非虛構書籍有興趣的朋友們。想到在威權下的藏人們的壓迫,即便不知可以做些什麼,至少,有這樣一本書,我們可以不要忘記他們用命拼出來的故事。
展開
user-img
5.0
|
2021/12/03
|
電子書
這本書並非在講述宗教信仰而是以由許多人物的故事,拼湊出國共內戰後藏族人經過共產統治時期的歷史,大推

與另一本書”鴻-中國三代女人的故事”以漢人面對同一個時間的歷史共同應證共產黨革命時期的荒誕
展開
user-img
5.0
|
2021/11/09
吃佛--從一座城市窺見西藏的劫難與求生,完食

身為百靈果的教徒,入手了這本

這,是一本

能從藏人身上的傷痕

想起自己處境,與未來可能發展的一本書

作者以阿壩這個城市為中心,用各個人物的故事

拼湊出,自1958年中共歷經長征、文革、改革開放與近期共同富裕後

在藏人身上,所發生的種種歷史

看完的感覺

只有兩個字,悲傷

不只是為了藏人的遭遇

也為了自身土地未來的可能發展

不論政治立場為何

不論是否已選邊站,或是還在掙扎如何從中獲利

這本書,應該可以從中

反思所選擇的道路,其所付出的代價,是否值得

選擇反抗,但你願意流多少血? 願意為了理想流亡多久?

選擇回歸,但你願意過著「萬般皆備,只欠自由」的生活嗎?

而回到當下

如果未來已經注定,但只是時間問題的話

書中那段

「就像許多需要在中國生存的人一樣,她學會了原諒與遺忘。」

我覺得

是一個在未來那天到來時,能讓人生存下去的方法之一

學習

原諒不該原諒的,遺忘不該遺忘的

也許

才能夠撐到,光輝歲月再臨的一日

謹將本書

推薦給,為這塊土地的未來有所想法的朋友們
展開
user-img
4.5
|
2021/10/04
劇透警告
翻開這本書之前
我不太熟悉西藏,也從沒去過西藏,沒有研究過任何西藏的地域、歷史脈絡。想像中西藏是個被高聳的山圍繞,終年雲霧繚繞,有神秘高僧修行之處,記憶中唯一有過與西藏的交集,是在交換時被歐美同學問對於西藏的看法,當時也說不出所以然。看到這本書我毫不猶豫地買下,基於一種想了解這塊神秘之處的好奇心,更有甚者想像下一次我被問對西藏的看法,我能夠說出甚麼所以然。

《吃佛:從一座城市窺見西藏的劫難與求生》透過多個真實採訪的西藏阿壩人,藉此寫出西藏1950年代到現今的歷史,以及這個大時代下小人物的心境。與中國之間的糾葛,是這段歷史的主軸,也造就西藏人身分認同的迷惘,而這份迷惘在不自覺間就像毒藥般,侵蝕西藏人的的內心。我很喜歡本書把這些報導用故事般串出的方式,下面也節錄幾個我覺得印象深刻的情節。

1. 為什麼要「吃佛」? 跟西藏有甚麼關係?

在大清帝國統治之下,西藏因為地處偏遠,一直是帝國的化外之地,直到英國在20世紀初對西藏的侵略引發了西藏的危機感,但西藏從未有過建國的概念,也沒有加入國際組織。當國民黨與共產黨在權力爭奪的初期,藏人還只關心部落間的衝突,感覺這場戰爭似乎與西藏無關,但隨後共產黨竄逃時,逃到四川省,發現西藏的寺院裡不僅有文化寶藏,更有食糧,有些士兵發現,佛像嘗起來竟然是甜的,原來佛像是麵粉做的,於是士兵們就開始在寺廟中搜尋可以吃的佛像。紅軍不在意吃佛會對宗教不尊敬,也不在意四處搜括對藏人的傷害,這是藏人與中國紅軍的第一次接觸,此時藏人可能還未意識到這只是序章。

2.西藏與共產黨

1951年,中國逼迫西藏簽署放棄西藏獨立的條約,當時中國承諾會尊重西藏的宗教、與風俗習慣。但百姓漸漸感受到共產黨的存在,一開始是草原逐漸被工程取代,接著共產黨想要重新分配貴族與寺院的土地造福窮人,於是想辦法說服藏人「宗教是迷信,要做階級的主人。」當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宗教開始受到迫害,僧侶被羞辱、雕像被毀壞,書中寫到大躍進其間有20%的西藏人被捕,當中一半人因此而喪生,「若不了解1950-1960年代發生的巨大災難,就不可能明白現在藏人對中國的態度」,這段讀起來非常觸目驚心,1950年代也是達賴喇嘛正式流亡海外的開始。

3.冬蟲夏草與西藏的貿易

文化大革命結束,寺院開始重建,各項建設有重整齊鼓,此時藏人發現他們獨有的利基: 冬蟲夏草。高海拔的西藏非常適合栽種中藥,冬蟲夏草又是其中經濟價值較高的作物,中國人開始收購冬蟲夏草之後,價格飆漲,貴的時候價格堪比黃金。於是,過去西藏對中國貿易是單向的,但現在西藏人可以手拿蟲草,去中國販售並換取其他電子產品,蟲草佔藏人現金40%,打開了西藏人的貿易路線。西藏有利可圖,中國人也野心勃勃想參與這賺錢的機會,1990年開始,中國政府打出「西部大開發」的口號,開始多項土地開發案,但這些開發案藏人都被排除在外,只有中國公司有機會得標,中國商人入駐之後砍價,並且直接跟中國製造商簽約,也使西藏人無法與之競爭。

4.暴動與自焚

不滿漸漸在藏人之間擴散開來,「他們不講道德,因為沒有宗教信仰,甚麼都不在乎,只在乎錢」。這句話透露著藏人對中國人的想法,大舉興建的工程,也與藏人對大自然崇敬的藏傳思想背道而馳。北京奧運之前,西藏發動暴動,原本藏人想的是中國不會在這個時候造成死傷,但衝突仍然一觸即發,抗爭之後,中國封鎖暴動發起的格爾登寺,搜索了寺院,逮捕了大量僧侶。許多僧侶被迫譴責達賴喇嘛,但對他們來說達賴喇嘛是精神的寄託,在強大的壓力之下寺院發生多起自殺事件。

於是開始出現僧侶自焚事件。自焚對藏人來說是禁忌,且即使有僧侶自焚被救活後,殘廢、遭到政府囚禁,但自焚事件卻一件件冒出。西藏阿壩因為自焚而在國際上出了名,甚至還成為旅人想一探究竟的地方,中國加強阿壩的管制,城鎮附近圍起封鎖線,人民不准買汽油,為了阻止傳播,阿壩的網路與通訊都完全中斷。藏人想透過自焚的終極犧牲,告訴國際藏人這數十年受壓迫與悲傷,另外也有一說,這是藏人用非暴力方式傳達想法。「我認識的阿壩人,幾乎每個人都有認識自焚者、或親眼目睹自焚,可能是他們親戚、同學或鄰居。」不論自焚的理由是甚麼,採取這行動,並且還擴散開來本身就令人驚悚不已。

我的心得
這本書以人物方式帶入西藏的歷史與各項政經狀況,易讀性很高,卻頗為沉重。從一個個訪談,可以感受到藏人的無奈與悲傷,關於自焚的敘述也令人驚悚。在作者筆觸之下,西藏不再是神祕的宗教之地,而是活生生、血淋淋,想為自己找出路卻只能苦苦束手無策之地。

中國為何持續加緊對西藏的控制? 除了上述歷史的淵源之外,西藏處於中國與印度的交界地帶,處於中印關係重要戰略地位。在報導「中印關係的最大絆腳石:西藏」中指出,中國不斷在西藏加強建設與軍事布署,被印度認為是對邊境防衛的威脅,近年來靠近西藏的拉達克邊境爭端更顯示出兩國對其邊境緊張程度。而這樣的緊張程度,隨著全球地緣政治越來越不穩定,在未來或許更容易一觸即發。

書中提到,藏人相信達賴喇嘛是轉世而來,新任領導者必須要等原本領導者過世才會出生,故當達賴喇嘛去世,也必須花好一段時間尋找他的轉世兒童,而這個轉世兒童成年前,將會陷入權力真空期。當達賴喇嘛死亡,中國會想找一位好操控的達賴喇嘛,而此勢必導致西藏更加陷入中國控制。

當本書闔上時,滿滿的無力感襲來,當未來西藏各項重大建設到位,也許更方便、更城市化了,但神秘獨特的宗教與文化將與之俱失,不免感到深深的嘆息,我於是決定拿起《拉薩之旅》,還是沉浸在西藏的冒險與高山之美,讓我逃離那沉重的現實,暫時想像西藏仍是美麗安詳之地。

書寫觀點.tw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8/31
朵瑪(torma)是種用麵粉製成佛像外觀的喇嘛教供品。
1935年第一次國共內戰期間,一支流竄至西康省(今四川)的共軍在洗劫糧倉時,意外於寺廟中發現這些跟腰帶、馬鞭、鼓皮相比下可口多的供品。並在大口吃下佛像的同時,開啟了中國共產黨與藏人的第一次接觸。
而這些士兵當下的無心之為,某種程度揭示這片土地上那後人稱之"歲月崩塌與天地變色"的未來。

歷史上藏人的主要活動範圍包括衛藏(拉薩,藏中西)、安多(青海)與康(阿壩,藏東)三個地區。
於吐蕃衰亡、各教派分治後。位處東邊經貿發達的阿壩即已與西邊的宗教聖地與地區中心拉薩相庭抗禮。並因位處要衝,從蒙古韃袒南侵到明清自理藏人間相互制衡,到20世紀30年代與國民政府及軍閥的三次康藏邊界糾紛。自古外犯不斷,也因此培養出當地康巴人豪放剛烈、逞勇鬥狠的性格,囧異於其他地區的普遍藏人特質。
也因此於中國共黨接管後,武裝起義直至近期的自焚反訴⋯⋯,其反抗強度獨出於其他藏人地區,甚至於具族群象徵中心的拉薩。作者即以阿壩出身的藏人為起始,逐層向外擴及到整個大西藏議題。藉由書中各角迂迴曲折的人生帶領讀者理解現下西藏問題的前後起始。

而本書讀起來出乎意料流暢並引人入勝,不自覺中一頁接一頁,花了兩個晚上就看完整本300餘頁內容。儘管書中故事悲傷、揪心,但於閱讀過程中卻絲毫不受題材的沈重現實所拖累。作者思慮清晰,文筆流暢。涉略資訊範圍之廣與取材甚慎,可說個人近年看過最優異的口述歷史著作之一。
且基於作者出身媒體工作者,再加上對於中國近代歷史有一定底蘊。因此既使本書並非那些著重於歷史年表事件的教科史書,但透過個人故事依舊可令讀者相當了解西藏問題的整體發展與各個面向。此外,除了對西藏議題既有的負面描寫外,書中亦有對於發展進步、矛盾情懷或藏人內部摩擦⋯⋯等,不同角度較全面的論述。

2021年,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已高齡86歲。阿壩地區相較藏人,今於外更為人知的是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以及名列世界遺產的九寨溝風景區。而對於現下處於維穩脆弱表象下短暫平和的西藏,那天秤失衡的日子終將注定到來。屆時僅盼書中種種的故事就只讓它留於歷史中。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8/29
劇透警告
萬物具有只欠自由、萬物具無只有自由,會選什麼?
我想我會選擇萬物具有只欠自由,這就是藏人、維吾爾人、蒙古人、漢人、香港人必然的被迫、也是完美的獨裁之所以無敵的現狀。
90年來阿霸縣的藏人經歷了紅軍吃佛、兩次與解放軍的戰鬥、2008年抗暴與阿霸縣幾十人藏人自焚後、漢人贏人、藏人輸了。現在阿壩縣享有所有的福利(網路、汽車、水電、醫療、受教育、優於漢人的福利、三餐溫飽、良好的衛生環境、便利的交通等)、只是沒有護照、離開阿壩縣要審查、不能談論達賴喇嘛、不能對美顙國王等歷史進行讚美、無法以藏人信仰生活的中心佛教三寶作為生死的中心與實踐。
這就是現狀~無能為力,卻又是如此真實,當雪域成為中國的疆部、而不是以雪域為中心,
一切的想像與來世就不那麼重要,一個東亞的文明古國、在763年兵入中國首都的雪域雄獅、擁有自己獨特文化、歷史、地域、文字、文明、傳說、宗教不能依靠自己的韌性在21世紀轉化與重生、而附庸於共黨專政、漢人人口清洗。身在台灣的我們擁有自由與經濟繁榮是如此殊勝與可貴,能做的也只有對抗邪惡與堅定對自由的信念。
展開
user-img
4.5
|
2021/07/21
曾看過同一作者寫關於北韓的「我們最幸福」,這次的新作又離我們更近了--近在咫尺的西藏。本書訪問了多問藏人,藉由它們串起來以阿壩這個地區為主角的西藏史。印象很深的是關於自焚的部分--藏人的抗議鮮少是攻擊別人,而是寧願攻擊自己;以及與這相對的達賴喇嘛對於自焚較為不贊同的觀點,引出了暴力或非暴力抗爭一直是無解的問題。另一個takeaway是,讀歷史不是為了掀起仇恨,而是不能忘記過去發生的事情,以及它們對於今日情境的可能啟示。
展開
劇透警告
作者前一本書開啟了口述歷史的著作風潮,久違出了新作滿心期待地買了一本,內容非常經慘,功力比過去更上層樓,可以清楚地了解西藏的前世今生,中共的萬惡兩面手法,以及達賴喇嘛的兩難。
最可憐的莫過於藏人們了,但除了藏人,新疆維吾爾人卻遭受到更可怕的寧虐和對待,讓人覺得不寒而慄。
希望生活在人權民主和自由開放社會國家的我國人民,都應該人手一本此書。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7/14
我是本書譯者。

藏語因為發音的關係,有多種英語拼法,藏人的名字也會隨著身份而在一生中持續改變,沒有固定的姓氏和名字。例如,當了喇嘛,會加上另一個名字。關於藏人的名字,作者在書中也有說明。

至於「華爾功成烈」與「華爾精朵絨措」這兩個人名,是根據當地史書翻譯的(網路上也可以查到相關資料),不是從英文拼法直譯,所以中譯名與英譯名不同,但那確實是那兩人的漢名。

希望讀者寫書評時,可以先查證,再留言指謫。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