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少人認識我們愈好:一個關於背叛、家庭祕辛與身分盜竊的未解之謎

中文書
人文社科
9折$ 359
4.5 /5
5位讀者評分
5
80%
4
2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5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4.0
|
2022/01/05
是在周慕姿的臉書上看到推薦,就想買來讀,一讀還真停不下來,很適合改拍成影劇,情節像推理小說一樣出乎意料,但沒有真正的推理小說那麼高潮迭起就是了,讀前段很像在讀優美的童年追憶錄,中段開始苗頭越來越不對勁.....如果是常讀這類書籍的人,你應該很快就會猜到謎團的真相,所以最後真相揭曉的時候有點失去後作力,但整體來說是很吸引人的書,假日午后坐在咖啡店轉眼就忍不住讀完了。
展開
user-img
4.5
|
2021/11/17
「有時候,我想到自己失去的一切,會為事情的不公不義而憤怒。我們家的身分竊盜案雖造成嚴重的財務衝擊,但很多方面來看,那反而是最無關緊要的傷害。信用可以重建,童年無法重來。」

__

[ 無雷꒰⑅ᵕ༚ᵕ꒱˖♡ ]

讀完書後完全可以理解這部作品為什麼是2020年愛倫坡獎「犯罪實錄」的得主。這部作品是作者人生的回憶錄,記錄了她成長點滴的流水記事,但相信我,這跟你我所想像的生活流水帳非常、非常不同。

作者艾克絲頓成長的過程過得相當不順遂。當艾克絲頓還是個小女孩的時候,她敬愛的外公去世了,她的媽媽因為父親的去世大受打擊,整個人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頹喪下去。同時期,艾克絲頓因為身形瘦小、頭髮剪得極短(或許讓她看起來像個小男孩?)在學校被同學霸凌。轉學後,雖然霸凌問題解決了,但她還來不及喘口氣,馬上迎頭撞上另一個問題──信仰「不正確」。艾克絲頓信仰的是天主教,但她的新學校是基督教學校,這讓她沒有辦法真正融入同儕與學校生活。青少年時期,艾克絲頓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貧困,媽媽甚至連每天兩美元的午餐費都不給她了,家裡常常沒東西吃,她必須吃農場裡種的蘋果、野生的梅果果腹。

然而上述這些光是聽就足以讓人陷入重度憂鬱的狀況,跟她們家所面對到的身份竊盜問題比起來,根本是小兒科。

__

身分竊盜糾纏了艾克絲頓十幾年。

他們因為沒有繳電費,電被無預警的停掉,艾克絲頓不得已只好坐在陽台上,在隆冬的夕陽餘暉下完成作業,但他們根本沒收到電費帳單;
警察來到他們家門前,因為她的媽媽被控訴開了一張假支票;
她在大學時期就已經信用破產,有人用她的身份在各大銀行辦了多張信用卡、把卡刷爆,然後就消失了。

「身份竊盜」就是一顆地雷,你不知道它埋在哪,不知道它什麼時候會爆炸。這種不可預知的心理壓力遠遠超過她所要面對的其他困境。

媽媽耳提面命的告訴她:我們不知道竊取我們身分的犯人是誰,可能是我們的親戚、鄰居或朋友,所以最好不要跟他們有太多聯繫,「愈少人認識我們愈好」。也因為如此,艾克絲頓被禁止到朋友家過夜、被禁止像孩子一樣放學後相約玩耍、甚至被禁止擁有親密的朋友。青少年時期,她回到家,拉上窗簾,寫作作業的同時注意著窗外的動靜,警戒著不知道存不存在的敵人。

艾克絲頓獨自度過了一段孤單而緊張兮兮的童年,
這個狀況直到她上了大學才好轉。

__

後來的故事你們也大概知道了。
艾克絲頓終於揪出了犯人。
真相很重要,但她終於撕開那層包覆住她的繭的同時,卻沒有得到解脫,而是掉進一個更深的坑裡、換來更多的意難平,但這次、她是真的再也找不到答案了......。

如果你把這整件事當成一個「事件」的話,那讀者其實讀到一半時,大概就能猜出「犯人」是誰了。雖然我無法確定作者現在是不是還憎恨「犯人」,但當我閱讀她的文字,感覺到的是:她知道這些事情「已經過去了」。她把自身的情緒處理得很好,雖然這樣的經歷造成她不小的傷害(她在後記也有提到),但我感覺她在寫作時,是讓當下的自己立於旁觀者的角色,回顧這一路走來的點滴,她心疼過去的弱小無依的自己,可是她不會讓自己深陷在悲慘的情緒裡無法自拔。

我知道有些讀者抗拒看這種題材的書籍,是怕閱讀的過程非常壓抑、讓人愈讀愈窒息。這本書不會讓人有這種感覺,而且作者的文筆很好(翻譯也翻得好),閱讀的過程真的就像在看一部紀錄片一樣,腦海中會很有畫面。沒嘗試過這種題材的讀者不妨試試看。

很奇妙的,這本書是我會想過一陣子再讀一次的書,它有一種很難具體描述的好看,喜歡這種紀實類書籍的讀者真的不要錯過!
展開
user-img
5.0
|
2021/11/07
《愈少人認識我們愈好》一反業務型人際關係原則:祈求更多人認識我們愈好。

這個真實故事訴說為什麼不要被認識,因為作者一家人的身份都遭盜竊了,而做出如此夭壽行為的人,可能就在身邊,誰都有可能盜用我們的身份資料,施行非自願同意的事,例如辦理信用卡、貸款等。作者在年紀還小的時候,被不知是誰的犯人盜用身份,導致她上大學時屢屢被催債,如此困擾她的事件不勝枚舉,彷彿受詛咒或下蠱,糾纏不清且無所不在的惡靈鎖定圍攻她的人生,不讓她好過。

在心理壓力極大的陰森籠罩下,作者誓言揪出作怪的傢伙:夭壽人。她做到了!

透過這本既是傳記又是報導文學似的親身經歷,作者描述了相當驚悚恐怖的前半生,我越讀越冷汗直流,不斷吶喊:「太可怕了吧!」。犯人原來是「他!」真叫人顫慄發抖,即使相知相伴幾多年歲日日夜夜,依然存在龐大的我不懂你,你也許也不懂自己的誤解、曲解、扭曲或醜陋的心靈,深淵無底陰暗又冷冰冰,直到死亡來臨卻未消逝。

你死了而我還活著,活著就是好好活著,不求復仇但求RIP,這本書真棒!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8/31
當一個人的存在成為一組號碼時,那麼還有所謂的安全存在嗎?當一個人的信用容易被他人取代時,是否已經失去真正的公信力?還記得影劇裡的角色捧上一袋鈔票,就能搖身變成不同的人,所謂的『身分』在書中被深刻的探討,起初的盜用但中途的研究,以及之後真相都在呼應,自我的『身分』被環境取決、被家庭認定,同時也被自己一再疑惑。

紀實犯罪、回憶錄抑或小說,端看讀者怎麼去定義,因為情節沒有多數傳記讀來乏味,但內容也沒有敘述真實案件時不停出現的專業術語,同時裡頭的發生的事情全部屬實。

對於自己而言只想自欺這是虛構文學看待,因為太難相信當中的真實性和殘酷,尤其還荼毒並傷害了活生生的人,這樣的人生堪稱八點檔都不為過,差別在於這齣戲沒有落幕、沒有結尾,甚至持續上演著。

作者的經歷成為整本書的起承轉合,遭遇的挫折、病痛和淚水都成為人生的一頁,童年灌輸的概念始終影響她做人處事的反應,直到終於有機會奪回生活的主導權,才赫然發現凡事不能只看表面,但也塑造她無法復原的模樣。

透過作者長年累月的專業以及研究,也能進入身分竊盜的領域,瞭解箇中的方式,並且警惕自己不要成為下一位當事者,一方面留意個資的重要性外另一方面也能呼籲大眾注意自身的權益,以免被他人利用、濫用和破壞。

而後探討一個人的存在,當親朋好友都不在身旁,該如何定義自我?身分證號碼?信用數字?催討的電話?作者細膩的描寫出迷失的人,在這一無所有的世界上是怎麼樣否定、傷害甚至迷失自己。

愈少人認識我們愈好,或許對於那些逃避真實世界的人而言是種良藥,但對於那些還在探索外面世界、渴望生活的人們來說反倒是種毒藥,一點一滴地消耗身心和自我。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8/25
今日介紹8月新書,內容緊緊抓住我心。此書為作者的親身經歷,從小便被盜竊身份,以她之名刷爆各式信用卡、貸款未還…等,這些慘劇影響了她與父母一生。且看作者如何以一己之力緝凶,此疑案一日未解也讓我忍不住一頁頁翻下去…。

〔無雷大意〕
作者從小與父母在農場中長大,父親務農,母親從事保險經濟人等相關工作,在她孩童時期便有各種以她名義刷爆的卡、討債文件,使得一家人對外人極不信任,也猜測是哪一位親朋好友出賣了他們一家的個資。才14歲的她只要門外有任何怠速的車子經過都會非常警覺,有陌生人踏進院子更是拿起菜刀試圖嚇跑對方,即使他只是個來修繕的工人。
作者多年來身份被盜用,買車、買房、置產皆不被業務信任,家中更是被斷水斷電,學生時期過得十分辛苦。更害怕與他人有太多交流,危險就在身側。幸好她沒有被擊倒,以優異成績取得博士學位,更是走上研究身份盜竊一途,幫助與她相同經歷之人,也自行追查這一切的幕後兇手究竟是何人。看到中後段時,作者終於找到始作俑者,也迎來震驚的轉折!

書名「愈少人認識我們愈好」是她母親說過的話,因全家人身份被盜竊,各式催繳帳單如雪花般飄來,於是不與外人太好變成了他們唯一能做的事。書中道:「有人操控了我在社會上的身份,我的身份安全號碼、信用評分、我的名字,這些真實的身份面相都遭犯人擺佈。而現在,犯人還形塑了我的內在,改變了我這個人、我在乎的事物,以及我的日常生活。」看完作者的經歷真的只能用「慘」一個字形容,從孩童時起累積的心理壓力之大,無法想像。

佳句:
「知識和人類的不同之處在於,知識不會背叛你。」

看著書中的小女孩逐漸長大對抗惡勢利,毅力不搖地到處追查,一生高潮迭起,有鑒於真相的殘酷,一想到是真實案件就覺得不可思議。如果推出相關記錄片也一定支持,如此少見的題材,緊湊的描寫,讓我看完後很是過癮。同時也為作者感到悲傷,一輩子的美好童年就葬送在那人手裡。

此書該是8月必看書籍了,理由是:世上竟有這等事(真相太震驚),就像懸疑又驚悚的小說般,讓我無法自拔地閱讀,更是對「真人真事」感到好奇又興奮。
最後,願我們都能擁有堅強的心靈,對抗所有不公平。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