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路:從學徒到大師

中文書
商業理財
79折$ 316
4 /5
4位讀者評分
5
25%
4
50%
3
25%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4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4/04/23
這本書好看到我捨不得太快看完。對追求技術登峰造極的職人或運動員、藝術家…等等有經歷過學徒之路的人看了應該會很有感覺。

然而這本書並不是教你怎樣才能變成一個大師的工具書,以至於有些在這邊留下中等評價的讀者會認為好像沒有什麼內容,但我還是認為這本書它確實非常忠實且仔細地指出了在學習一門技藝時,一路上會遇到的各種心境變化。一邊閱讀時會不禁一邊思考技術的本質是什麼?如何有意識的去練習?以及如何成為一個好的導師(mentorship)去做傳承。

學習技藝時,如果想把自己的操作提升至盡善盡美的層次,必定會歷經這些心境的體會,並不限於哪一種職業。如果你也在前往匠人的路上有迷惘過,可以看看這本書,或許可以得到許多鼓舞和啟發。
展開
user-img
4.0
|
2023/08/19
劇透警告
作者將成為專家之路分成三個階段,由苦熬磨練的學徒期到獨挑大梁的熟手,最後成為肩負傳承任務的師傅。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修習內容。
舉幾個我印象深刻的地方:
1. 基本功的價值
所有的技藝的修成從築基開始,這些基本功往往都是一些看似簡單而重複的動作,像廚師要先學切蘿蔔、馬鈴薯;美髮師要先學會洗頭等。初學者做了一段時間後往往覺得無聊,解決無聊的秘方就是全力專注於每一項任務,而且要能感受這些呆板的工作帶給你的反饋,這些反饋常會化成細微的感官記憶。
你常會聽到某些專家說自己有一種無法表述的直覺,一種自我能力界線的認知感,或腦中在面對不利狀況時的警報器,那都是做了幾千幾萬次基本功後內化的能力。
2. 看與觀察的不同
觀察是有意識的看,當你還是初學者時,許多基礎知識尚未內化,只能漫無目的地看;而後晉身為熟手,腦中已形成該領域必備技能的藍圖,因此能夠迅速觀察到需要處理的重點。最後到了大師階段,你又必須捨棄掉職業的觀察慣性,心無見地的看,避免見樹不見林。
3. 師傅的價值
這是引述蘇聯心理學家李夫·維高斯基的理論,任何學習者都有已經能完成的事和即使努力仍遙不可及的領域,這中間有一塊他們自己做不來,但在專家協助下能做到的事,亦即近側發展區間。教師在這一區扮演關鍵的角色。但教師並非因求好心切就一味傾囊相授,而是在必要時刻從旁輔助,也需懂得當學生不需幫忙時放手,退居幕後。傳承並非完全拷貝師傅的技藝,而是讓學生站在你的肩膀上。
這是一本講述職人大師如何養成的書,書中的例子有醫師、美髮師、西裝裁縫師、標本製作師、魔術師等,雖然每個領域的專業不盡相同,淬鍊的過程卻可歸納出一些共通性。可想在AI學習當道的未來,許多技藝會相繼失傳,以後我們也只能從這類書中一窺當初的大師是如何煉成的。
展開
user-img
2.5
|
2022/06/11
很喜歡這封面設計,原本想了解從學徒到大師之路是否有何可學習或需要注意地方,只是一下就翻完,沒提到啥重點,或有什麼新意可學習到什麼,感覺就只是作者的隨筆
展開
user-img
4.0
|
2021/09/12
|
電子書
這本書傳達的訊息之一是「年齡與經驗的好處」,因而有的地方讀起來顯得嘮叨。儘管如此還是有些啟發。

這本書談的是到達專家境界的過程,以及到達之後,心智模式的變化。作者描述自己從醫科學生到專業外科醫師歷程中的種種插曲,以及他訪談的專業人士的故事。我覺得最有趣的是血液外科的駐院刺繡家(Feur Oakes)以及呼吸藝術魔術(Breathe Arts Magic)。

讀了最大的感觸是職涯發展過程,如果能把成為專家當作願景,或至少是某種可連結的目標,那麼工作起來就會更有方向感,但一般職場環境對於這種連結是忽視的,因而在缺乏環境引導之下要靠個人覺醒去建立這種連結,則是緩慢而跌撞的過程。這樣的過程如作者形容「屎往低處流,而你就在最底層」。這個過程最大的問題是,什麼是要有所突破的必要條件?如果無法區分必要條件與充分條件,那麼我們只能繼續鼓勵初學者:「不要放棄,堅持下去。」

其間的差異也就是放任與刻意練習之間的差異。如果我們能更了解這當中的心理機制如何運作,就可以更有效地練習,而職場環境也可以更具支持性。

當這個過程能有更多意識與覺知的參與,則成為專家之後也可以更有意識的認知到自己與初學者的差異何在,那不再是權力金字塔的位置問題,而是身為專家的人看得到必要條件與充分條件的差異,也就是癥結點,以作者舉的大鍵琴老師的例子,看得到學生的癥結點,「有時改變一手的角度,調整一個指法細節,甚至只要坐得離琴鍵近一點,就能解決。」到了這樣的境界,其實是認知功能的轉化。而我們或許才剛開始要了解這樣的心智模式。理論上是每個人內在都可追求的一種轉化力量。

我覺得這本書可以再強化的地方是:
(1) 論證:可以試著提出假設來解釋所觀察到的現象。
(2) 光譜:專業人士的光譜可以再更廣泛。作者另外主持的podcast (Countercurrent)裡面訪談的專業人士就更多樣化,但可惜沒收納在本書中。
(3) 學術:例如認知神經科學領域目前許多研究與大腦如何學習有關,可以印證本書的內容。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