鐳女孩:二十世紀美國最黑暗的歷史與一群閃亮的女孩改變世界的故事

中文書
人文社科
79折$ 434
4.5 /5
10位讀者評分
5
90%
4
10%
3
0%
2
0%
1
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10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1/08/02
由衷敬佩像凱特.穆爾(Kate Moore)這樣的作家,閱讀《鐳女孩》以後,也讓人對晚近針對歷史的書寫的觀點、運用的材料、審視的角度,感到欣喜,況且《鐳女孩》乍看是報導文學題材,讀畢卻不讓人覺得生澀冷硬,反倒是藉由凱特.穆爾長年組織口訪史料、歷史報導文獻,追溯了更清晰的面貌-回憶了一次世界大戰及其後的一段「傷痛史」
.
我們對第一次世界大戰(WWI)或許僅停留在大歷史維度的敘事,雖然近年有《1917》描繪戰爭士兵個體心理層面的敘事觀點、前些年台灣也引介《不曾結束的一戰》等等…。而儘管《鐳女孩》是讓人記憶、不致遺忘這段「傷痛史」,卻不是沉痛的控訴,而是刻劃了人類對於文明的象徵(civilization)還存有過多「空白」、「無知」的過往,在「鐳」元素被發現以後,尚未有足夠研究便因著戰爭工業需要,作為夜光錶塗料,讓諸多在活力青春年華、值得去愛與被愛的年紀的「鐳女孩們」(The Radium Girls)面對到劇烈病痛、甚至危及性命的職業災害。
.
正如我們所知,在更後進的國家如日本、台灣的工業文明進程裡,也有許多工殤的情形(在此暫不援引作為類比),但凱特.穆爾的「書寫」便是一種具體行動,《鐳女孩》也可以讀作一種彙編,同時是一戰歷史到戰間期的女工「生命史」反思(甚至美國差點妄想還要投注更多後勤、而戰爭大後方的犧牲體系其實也包括後來研究原子核能的男性);同時,閱讀本書的同時,亦可以跟隨著每個有真實血肉、具體而微的青春少女,活靈活現在我們眼前,不僅是浮光掠影一幕幕閃現,那些可視作「疾病地圖」的記載、科學研究的進展,當然,更積極的意義在於其後冗長的訴訟,甚至是「法律史」可供案例分析的重要檔案。
.
《鐳女孩:二十世紀美國最黑暗的歷史與一群閃亮的女孩改變世界的故事》帶給我們很多層面的啟發,不僅是科學知識的考察、專業醫療體系的建立,只是對於書中描繪高層主管經過女作業員工作場所那種邪佞眼神仍就感到不寒而慄-尤其是實驗階段為罔顧生命的無良企業背書之企業律師、偽科學家,都讓「鐳」元素應用的爭議,再次蒙上黑影,而回顧美國文明的進展, 《鐳女孩》這本書可說是一部重要、深刻、書寫流暢且打動人心的反省之作!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8/02
劇透警告
鐳能發光的特質不僅在一戰時期提供大量軍用需求,以及戰後衍生成為時髦的標誌,商人開發出各式各樣不同的民生用品,尤其《鐳女孩》書中所聚焦的夜光表更是熱銷,往往供不應求。為求精準描繪表面數字與刻度,大量畫工女孩們拿著畫筆日復一日的舔、沾、畫,全因該公司不斷主張且保證「鐳」塗料不含毒素且有益身體。

《鐳女孩》書中用了知識、力量以及正義三大部分,帶著讀者走進鐳女孩的年代。而其中的人物量之多,在正文前更是特闢了幾頁羅列,閱讀時也方便參照。除了帶給讀者對於生物科技與鐳元素的認識外,更從勞工權益、職業傷害以及相關賠償的層面,也給後世引以為鏡。在當時造成極大傷害、引起一陣譁然的鐳女孩事件,看來卻是現代發展一個重要的指標。

人們總是相信正義會戰勝黑暗,的確,歷經幾年的纏鬥後,「鐳女孩」最終贏得了勝利。但這得來不易的正義與真相,走在前頭的鐳女孩已看不見,而身處自由且高度發展世代的我們,則更需珍惜,並謹記前人所走過的足跡。當然,也記得那些在照片中永遠年輕、快樂健康的鐳女孩。
展開
user-img
4.0
|
2021/08/02
劇透警告
【讀書有感】
最近看了一部令人義憤填膺的電影《黑水風暴》,講美國大廠杜邦公司蓄意利用西維吉尼亞州的工廠,違法棄置工業廢棄物,導致土壤、水質污染,進而影響牲畜生命、甚至人類的健康;同時揭露遍布在生活用品中的不沾鍋、化妝品⋯⋯,都含有可能會為害人體的化學合成物。一位出身西維吉尼亞州的商業律師,在故鄉奶奶的請託下,開始了與財大氣粗的杜邦公司為期十七年的長期訴訟——

因此,很高興看到《鐳女孩》這一部充滿了人文關懷的作品,揭露隱匿在角落的女工故事,和她們充滿了勇氣的災難人生。《鐳女孩》是作者凱特.穆爾在臺灣出版的第一部作品,但它早在2017年就贏得了GoodReads Choice Award的最佳歷史傳記獎,商周出版社能夠將它引進出版,真是明智之舉。

我的物理不太好,關於鐳這種放射性物質,只知道是由瑪麗・居禮夫婦所發現,查了資料[1]才發現,瑪麗・居禮本人雖是死於再生性不良性貧血,但後人在了解鐳對人體的影響後,普遍認為在研究過程中沒有做任何防護措施的瑪麗・居禮,種種跡象顯示她很可能是受到鐳的影響,也就是說她應該是史上第一位鐳女孩——

這部《鐳女孩》多達四百頁的分量,加上開頭一大堆相關人物的名單,光是人名就記不清楚,但是一讀下去就欲罷不能,一個章節又一個章節,宛如小說式的寫法,讓人不由自主的想要了解鐳女孩們究竟怎麼面對她們的人生、怎麼鍥而不捨的向工廠陳情,只為了讓未來的女孩們不要再步上她們的後塵。
全書總共分成三大章——知識、力量、正義,一開始看標題,不太懂這樣安排的用意,讀完後才明白這三大章各自有它想要傳達的故事重點;第一部分「知識」先鉅細靡遺的交代紐澤西州(紐華克、奧蘭治)和伊利諾州(渥太華)工廠女工們從單純活潑的女孩,進入人人稱羨的表盤作坊,每天用undark夜光表盤的塗料,在上級指示下,以細毛筆舔、沾,再畫在表盤上,殘留在她們身上的亮光,成為一種時尚、美麗的象徵,但也讓自己的身體出現異狀,甚至賠上性命——

第二部分「力量」——一開始發現身體有異狀,沒有人想到是表盤塗料惹的禍,畢竟這是個「鐳無所不能」的時代,大多的女工從牙痛開始,經過種種治療,疼痛有增不減,傷口再也不能癒合,顎骨甚至整個掉落,窮根究柢的馬藍醫師檢測發現女工們的體內全都帶有輻射,女工們這才明白身體的異狀都是表盤作坊的舔、沾、畫造成的,但是上級卻完全否認、並且意圖掩蓋這個問題;那也是個「有權有勢才有機會發聲」的時代,醫生、律師一個個被收買,幸好女工們找到了年輕的貝瑞律師,他還存有善良的特質,願意為了不公不義的事情而戰——

第三部分「正義」——紐澤西州的女工們在貝瑞律師的幫助下,獲得了鐳企業的賠償,但黑心企還是不斷耍手段想要避免持續的支付更多賠償金額,貝瑞律師已不能再以他的專業為其他女工打官司,伊利諾州的女工來到芝加哥找到果思曼律師——另一位願意挺身對抗黑心企業的律師,這時連媒體都已經知曉女工們悲慘的遭遇,果思曼律師擅用媒體的力量,強力譴責只想賺黑心錢的鐳企業,女工們最終雖獲得了勝利,但也換不回健康的身體,她們組了一個活死人協會,召喚並幫助更多受害的女工站出來,為自己爭取正常的工作權益。

以上只是簡略介紹鐳女孩們故事梗概,女孩們面對不公義遭受質疑、承受深入骨髓的疼痛、無法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只能依賴他人⋯⋯這種種心酸,她們卻仍不屈不撓的想盡辦法為自己開闢一條道路,同時為後來的勞工們立下里程碑——是這部作品所要傳達重要訊息,這些隱藏在市井小民間的故事,往往真實到不忍卒睹,但透過作者的書寫,她們的故事終於可以在陽光下攤開來給眾人看見,這正是閱讀的力量。

資料來源:

1.元素狂熱症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8/01
以報導文學的方式所撰寫,卻如小說般的故事性精彩,初始以為《鐳女孩》是居禮夫人的另一本傳記;其實是一群無名英雄,儘管她們都是有名有姓、有親人家庭,是真實存在的小人物,卻鮮少人知道「鐳女孩」之名,受到如何的傷害、不公平對待與不幸。這不是一本讀來讓人愉悅的書籍,儘管正義遲到了,但卻讓人不免難過和唏噓。

受到鐳輻射污染的女工們向工廠求償,冒著被指指點點、家人不諒解下出庭作證,有的接受報章雜誌的訪問,將自身經歷的揭露出來、公諸於世。儘管得到不少社會大眾的同情和支持,但打官司之途漫長又耗錢,一些人甚至不敢站出來、得不到家人的支持。她們對抗的是財大氣粗、不誠實的公司,上下交相賊,即使一審敗訴,仍厚顏無恥的上訴。書中的「鐳女孩」,都是認真的生活,卻遭受了不幸,面對自身的病痛,有人忍著癌症末期的折磨,依然努力、奮鬥不懈想爭一口氣、討一個公平的交代。就這樣默默承受著,就算遲來的正義,也只是微不足道的賠償金,更遑論是一句道歉。

作者以許多的「鐳女孩」作為敘述的主體,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不同的是她們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和血淚,縱或在當年那是一份人人稱羨的高薪工作,但並不能因此而忽視掉她們付出的青春、犧牲的健康、寶貴的生命。故事尾聲,作者輕描淡寫的說到,「鐳女孩」的付出換來的是:世界知道輻射物質對人體的傷害,簽署了限制核武發展的協定,並擬定工業安全標準與勞工健康權益,催生了美國聯邦健康標準等,讀來真是感慨萬千。

凱特.穆爾(Kate Moore)的《鐳女孩》,鉅細靡遺的刻劃出這段血淚歷史,讓讀者認識這群不為人知的受害者,栩栩如生的人物描述,讓人感同身受其悲慘命運,並提醒政府、企業應更加重視工業安全,輻射物質的傷害。千萬別被厚厚的頁數及眾多的人數所嚇到,而錯過本書,這無疑是本不容忽視、值得一看再看並省思的人文傳記、紀實報導,推薦《鐳女孩》。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8/01
劇透警告
這是一本由真人真事所記錄下來的故事,這當中人物裡所發生的健康問題讓我不禁想到我之前看過的日本東海村JCO臨界事故,在1999年日本東京大學醫院曾經救治一名遭受嚴重核輻射的患者,影片的標題是【核輻射死亡83天全紀錄,看著自己融化是種什麼體驗?他遭受2萬倍的輻射量,世界上死的最慘的人】,當我看完這個影片當時的心情非常複雜,充滿了沉重的無力感,在看完鐳女孩之後,同樣帶來的是滿滿的惋惜以及相同沉重的無力感,更多的是對生命必將走入終結且無能阻止所滿溢出的憤怒咆哮。

鐳,在1898年由瑪麗亞·居里及其丈夫皮埃爾·居里在捷克北波希米亞發現,是一種化學元素,其化學符號為Ra,是一種帶有放射性的銀白色鹼土金屬,稀有且貴重,每克約100美金。

當時這些鐳女孩同為一間美國鐳企業為錶盤上為數字或是圖像去做塗料,當時這些手錶都為軍用,塗上錶盤,晚上看手錶時就能發出螢光,而這些塗料裡的元素裡包含了當時最風靡社會的鐳,鐳可以用來治療腫瘤,這些鐳女孩還會將他們塗在潔白牙齒上,晚上關燈的時候就能在黑暗中螢螢發光,在當時的時代這樣的物質是具有流行且有身分的代表,因為用的起鐳製物的都是有錢人,而這些鐳女孩是一群女工,年紀大約居於16歲到35歲之間,正是女孩們青春洋溢且美麗盛開的年紀,但他們卻也是一群薄命紅顏,還來不及體驗這世界的美好便香消玉殞。

鐳女孩為錶盤上塗料時,他們會將帶有細毛的筆尖放入自己的口中,用口水將毛順一順,好讓自己上色時能更加細膩以完成工作目標,美國鐳企業提供給他們豐厚的薪水,因此這職缺更是趨之若鶩,直到有一名叫茉莉的女孩,他發現自己牙齒疼痛了許久一直無法被治癒,接著牙齒一顆一顆不可抗力的掉光,髖部以及腳掌也開始疼痛,走路一拐拐,後來顎骨整個碎裂,醫生嚇的毛骨悚然,還將碎骨取出,還會莫名的出血,患上現在稱再生不良性貧血,骨髓無法製造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因此更無法止血,滿口沒有牙齒也沒有顎骨,最後鮮血注滿整口窒息,臉上掛滿病弱驚恐的表情而亡,當時只有24歲。

在這起鐳女孩事件共有100多個鐳女還發病,死亡60幾位,美國鐳企業和鐳錶盤公司都還想撇清關係,不願承認這些鐳女孩的死亡與工作中所接觸的鐳有關係。

員工的工安問題隱晦的隱藏在社會角落裡,若不是有死人或是新聞爆料,否則有很多職業傷害都是員工默默在承受,有些工作會接觸到有毒物質,但沒有告知員工,蓄意隱瞞,導致員工健康受損,大多都是罹上不可逆轉的癌症。

公司企業取資源於社會,在穩定做大後,該做的應該是回饋社會造福社會,縱使無法有太多餘力去回饋社會,至少在照顧員工這方面是最基本,員工是公司資產,是我們一起拼搏的夥伴,若只是一昧的想從員工上搾乾,那些企業主往往會被員工反撲,然而這些企業主卻永遠不會反省自己,因為他們的眼中只有利益,一個企業若想永續發展,必定每一步都應該謹慎小心,而非泯滅良心,非常心痛這些年輕女孩被這樣的黑心企業所害,但也因為這些鐳女孩的貢獻,才能推動後來注重工業安全,是往後建立職業傷害勞工法的因素之一,也促使了勞動職業安全標準等規範的建立等等。

鐳女孩改拍成電影,由「艾比奎恩」和「喬伊金」聯合演出的電影「鐳女郎」,描寫這對姐妹,在1920年代,從事繪畫螢光錶盤的故事,然而要在法庭上證明「鐳」對人體的毒害,並非那麼容易,官官相護下,小蝦米對抗大鯨魚,到底有多少鐳女還能獲得正義的聲援呢?
展開
user-img
4.5
|
2021/08/01
劇透警告
我覺得能夠平安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所有人都必須感謝鐳女孩的犧牲與付出,以及對鐳女孩提供幫助的眾人。

這本書以順敘的方式帶讀者看到表盤公司的興起與各個成為表盤畫工的女孩,她們各個容光煥發、青春無比,做著令人稱羨的高薪工作,把玩著含有鐳的夜光漆,看彼此在黑暗中閃閃發亮新奇有趣,但是沒有人告訴她們鐳是危險的,所有人反覆不斷地舔尖繪製表盤,書中一次又一次強調著「舔……沾……畫。」這個步驟,當書中漸漸揭露了鐳對身體造成的病痛,舔、沾、畫這三個字映入眼簾時有如看到鬼魅般嚇人。

曾經擔任過表盤畫工的女孩們,有的人出現了牙齒的問題,有的人出現了關節的問題,她們的共通點都是不論花了多少錢看醫生都難以得到顯著的改善,有的女孩甚至年紀輕輕就香消玉殞。

這些挺身而出跟資方對抗的表盤畫工們,被稱作「鐳女孩」,她們四處求援,懇求醫師、律師的幫助,她們挺起胸膛,勇敢、積極地與資方對抗,挺過打官司的漫長過程,一次又一次敘述自己到底遭受了什麼傷害,戰到最後一刻。

正義終將到來,看到最後得知鐳女孩打贏了官司,我當然很為她們開心,但很難湧起激動之情,心中一股惆悵悄悄地漫延開來,她們本來就是受到傷害的員工,資方理應賠償,但資方竟為了迴避這個責任,不斷不斷地拖延、找藉口,甚至等著她們死亡以便逃避賠償責任,這種無視人命的心態實在讓我瞠目結舌。
展開
user-img
4.5
|
2021/07/30
劇透警告
西元1898年12月,居禮夫婦將發現的第二個元素命名為「鐳」,並在研究過程中創造出「放射性」這個單詞。「鐳」元素的發現,為當時社會的帶來重大的影響。

西元1903年,由鐳主導的新產業開始發展,本書的故事就是奠基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一群在鐳錶盤工作的年輕女工,身體上及口腔因不明原因出現潰瘍及骨骼碎裂,對生活及工作造成相當嚴重的影響,除了身體上的疼痛難耐,更大的問題是影響了全家的生計,女工的薪資本來就非常微薄,生病之後不但失去工作收入,更增加了就醫上的花費。愈來愈多女工出現類似的症狀,就醫多次仍找不出病因,類似的疾病症狀讓一位醫生開始懷疑這些生病的女工是否具有共同點,於是展開訪問、驗證及訴訟的歷程。

貧窮的女工如何對抗人力、財力都充沛的公司?不用懷疑,一定是困難重重。

這讓我想起一部台劇「最佳利益」,有一段劇情是工廠的汙染造成當地居民罹患癌症,律師們組成公益律師團進入當地,為生病的居民和家屬研擬向工廠求償的計畫,過程遭遇居民的質疑、不明人士恐嚇和工廠的搗亂,看著因疾病而死亡的居民愈來愈多,這群律師加快速度為居民討回公道,因為癌細胞的侵蝕速度遠比訴訟進行來得快多了,如果所有生病的居民都沒能親眼看到訴訟結果,輸或贏似乎變得沒那麼有意義了。不顧家人反對,硬撐著病體,親自出庭說明自己患病的經歷,讓「眼見為憑」把證據的效果放到最大。

在被稱為「鐳女孩」的這群女工身上,我看到同樣的故事,醫師和律師為了幫女工們討回公道,運用群眾力量,鐳女孩們親上火線,有的出庭作證,有的接受報章雜誌的訪問,將自己的親身經歷誠實的揭露到大眾眼前,雖然第一批生病的女工都很清楚自己將不久人世,卻還是願意盡己之力,揭穿工廠的謊言,為其他同樣受害的女工爭取該有的權益,儘管自己可能享受不到,也願意一起攜手迎戰。

還好,最後贏得了訴訟,也促進國家訂定相關的工作法令,保護眾多的工作人口,為往後的社會開創一片新的平等氛圍。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7/29
讀著這個故事時,心情是緊繃焦急的,看著書裡的妙齡女孩們一次又一次地把沾有鐳粉的筆放進嘴裡,每做一次就攝入一次鐳粉,渾然不知鐳有多危險,只能為這已成歷史的鏡頭感到萬分惋惜。鐳的半衰期是一千六百年,如今才過百年,想想埋葬地的塵土之下,仍在閃耀著的輻射綠光,那是多麼駭人。讀著這個故事時,心情是很複雜的,有些事情並不會隨著時代文明的進步而有所改變,例如社會階層與生命價值成正比,蜉蝣(小員工)撼大樹(大企業)幾乎等於自不量力,成功背後的血淚傷痕,有多少人承受背負得起。

閃亮的物質在歷史上留下暗黑的一頁,光與暗的對比,尤其鮮明,令人瘮得慌!雖逝者已矣,但鐳女孩留下的歷史教訓彌足珍貴,於此,獻上我小小的致敬。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7/29
劇透警告
居禮夫人發現了「鐳」,鐳和鈣屬於同一主族,有著相似的性質。身體在攝取到鐳以後,無法區分鐳和鈣,誤將鐳當作鈣,合成了骨細胞。這些含有鐳的骨細胞中的鐳,緩慢地發生衰變,而衰變過程中發射出的α粒子,就像砲彈一樣,殺傷了細胞。而恰巧,人類的下頜骨是骨細胞中更新最快的,所以也更容易富集被鐳元素替換過的骨細胞。所以,下頜骨也是受放射損傷最嚴重的部分。於是就有了鐳毒頜顏。鐳能夠致癌,但是它也能夠治療癌症。

在20世紀初的世界,將鐳運用在各種產品之中,從身體乳液到氣泡飲料都打出添加鐳的廣告,任何號稱添加鐳的商品都廣受歡迎,除此之外,鐳也被廣泛用在美妝產品上,人們將這閃亮發光的元素塗在頭髮、眼皮和指甲上。

美國鐳企業(United States Radium Corporation,最初叫做鐳發光材料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從釩酸鉀鈾礦中進行提取和純化的事業,並以「Undark」為品牌名稱,生產發光顏料。身為一個國防工業,美國鐳企業是美國陸軍輻射發光手錶的主要供應商。它們在伊利諾州渥太華的工廠雇用了百名以上的工人(多半是女性),將手錶的錶面塗上亮光漆,並誤導說顏料是安全的。

許多年輕女孩被「鐳」給吸引,大家都覺得能夠在美國鐳企業工作,是一件光榮的事情,她們多數是家庭環境不富裕的二代移民,個個以能在美國鐳工作引以為傲,而鐳也在字面意義上使她們「閃閃發亮」,即使在黑暗中,他們的身體也都在發亮。

她們整天在鐳元素的環境之中工作,甚至用舌尖舔舐沾有塗料的筆尖,謂為「舔尖」,以使作業更順暢。然而這份幸運,卻給她們帶來了不幸。

這些女孩,在花樣年華的時代,被一場美麗的謊言給欺騙了,賠上了自己的健康,但也因為她們的勇敢、堅強,站出來讓社會大眾清楚高風險勞動的危險、社會上在對於職場上女性的漠視,以及公司如何使用對假定的權威人物(老闆,醫生,警官)的反感來保護自己的不法行為。
在歷史上,女性要能對抗強權是極為困難的事情,鐳女孩在工業安全史上是一件具有極大的社會意義。她們推動了社會大眾對工業安全疾病的關注,促成了“職業病”的落成。

心疼她們在花樣年華中失去了健康,甚至年紀輕輕的就失去了生命,看著書中對於病症的描敘,心裡不禁跟著悲痛,那種生病卻找不出原因的無助,從原本以為自己能有個美好的未來,最後卻因為鐳毒而失去生命,深刻感受到她們在病痛時的無助。

也很感動她們的勇敢與堅強,因為她們,為後人爭取到了應有的權利。如果不是這本書,很少有人提起這群可憐的女孩們,如今她們的故事被出版成書,也搬上了大螢幕,提醒著企業重視工業安全,她們的故事不應該就此被遺忘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7/27
《鐳女孩》詳細又精彩地記錄了一段美國女工曾經的歷史事實。只是在資本主義國家中,如鐳公司那樣昧著良心只顧賺錢的公司,無法直接說他是錯的、惡的。就像也不能直接批評如「鐳女孩」般只是為了賺得高薪而進入這個行業工作的人們吧。

世界中沒有極惡之人,也沒有真正完全無辜者,做怎樣的事,得怎樣的果,「鐳女孩」選擇了高薪和快樂的工作場域,但那不太可能出現當時的生活現況中,所以 謎底/病因 揭曉,資本主義之下,真的沒有誰對誰錯。唯一有的結論是,每個人永遠要為自己曾做出的選擇而可能背負一輩子的責任。

凱特.穆爾的《鐳女孩》,細膩的文筆寫來一段慘痛的歷史,被紀錄的同時,閱讀《鐳女孩》的書友,最感慨的又是什麼呢?五顆星好書,在此推薦。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