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藝術(史上最暢銷心理學不朽經典世紀新譯本):心理學大師佛洛姆談愛的真諦,一本學習如何去愛的聖經

中文書
心理勵志
79折$ 316
5 /5
20位讀者評分
5
90%
4
0%
3
5%
2
0%
1
5%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20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4/03/31
是本翻譯的很好的書,閱讀起來很輕鬆。
在這個充滿各種刺激和快速生活步調的社會中,很需要慢下來且向內看自己的心,檢視對關係的需求是什麼,愛之於個人的意義又是什麼,不隨波逐流、盲目追求,非常切合這個世代的人去體會
展開
user-img
5.0
|
2023/11/01
非常推薦這本書,裡面有個章節說得很好,現代人受到資本主義的影響,不管是精神還是物質層面的事物,都變成交換和消費的對象,無法體驗不帶條件的愛,也因為現代人忙碌於工作,疏於觀照自己、也就缺少了熱愛生命、熱愛世界的能力。而整個社會的人際關係疏離,人們通常連最基本的兄弟愛都無法做到,更不用提更高層次的愛了。

我也很喜歡佛洛姆說的創造性人格,先有能力創造,相信自己的能力與天賦,才能脫離非創造性人格、脫離依賴他人,達成真正的獨立與成熟。
「愛作為一種給予的能力,有賴人的人格發展,一個人如果要具有這種愛的能力,先決條件是他已經達到由「創造性取向」主導的人格,在這種取向中,當事人已經克服了依賴性、克服了自戀、克服了剝奪他人或囤積的慾望,對自己的天賦類能力產生了信仰,有勇氣仰仗自己的能力達成自己的目標。」

佛洛姆認為愛有著重要的四元素:照顧、責任、尊重和了解,我也十分認同,這適用於任何關係,就像書中提到的兄弟愛、母愛、男女愛、自愛,都適用,先照顧好自己、對自己負責、尊重自己的需求、完整的了解自己,才能真正的愛自己,也才有能量去愛他人。

佛洛姆對於母愛與父愛的觀點也很有道理,可以啟發人去思考自己成長歷程所缺失的東西,想辦法去補足他,完整自己的人格。
展開
user-img
0.5
|
2023/06/11
看到評價好像不錯一堆人要看,以為與被討厭的勇氣這種心理學類型的書類似,應該不錯,就拿來看,沒想到難看死了垃圾書一本,通篇廢話一堆不知所云,愛就愛不愛就不愛,還愛需要學習,學你老木勒,與華人進取思想相距甚遠,一直講佛洛伊德佛洛伊德廢話一堆,看這種垃圾書就是浪費時間,去跑步運動睡覺吃東西放空,都比看這本無聊自述垃圾爛書來得好,超後悔看到這本爛書浪費我的時間
展開
user-img
4.5
|
2022/08/11
劇透警告
愛情,是一輩子的修煉。有些人至死都在追尋,有些人得到過後又失去。你對「愛」的印象是什麼?是求不得的曹植《洛神賦》,還是充盈在愛中,克里姆特的《吻》?

不管是哪種。佛洛姆如是說:「沒有愛,人類連一天也不能存在。」

《愛的藝術》作為跨時代的經典,建議可直接入手,不用觀望書評了。此書不是教你如何談愛,而是一本「愛的精神分析理論」的書。從愛人到自愛,從兄弟、父母之愛,衍申至對神的愛。

並從社會,從歷史,從哲學的角度來切入,書中多次提及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論點,並加以修正。是本需慢慢咀嚼的書。而關於愛情,它究竟是什麼?是否真的能有所圭臬,還是只是自說自話?

然因為是1956年出版的書,內容上還是有一些時代扞格的感覺,這部分建議不要較真,可先速速跳過。而書中很多概念其實都是現在還在談的,例如:愛是一種能力、愛人前必先自愛等等。一方面可以看出其不退時的魅力,一方面也代表著我們其實都沒有進步。果然愛是需要學習的。
展開
user-img
5.0
|
2022/05/07
傑洛姆的文字溫暖好懂又直指人心,在看這本書時,能夠很深入的和內在的自我產生連結與反思,是一本值得讓人一看再看並從中萃取人生領悟的好書,非常推薦。
展開
user-img
5.0
|
2021/12/12
因為失戀因而和這本書相遇,也算是種緣分吧。

看完之後我才知道原來我其實不願給予自已愛,並渴望著找到一個"對象"來給自己愛,這樣的關係並不持久,也讓我在那段關係裡反覆犯錯;佛洛姆的分析讓我省思了很多。我也發現不論是父母、家人還是朋友,幾乎也是依照著"找到一個對象來愛"的模式,大多數人的生活並不快樂,也許有些人歪打正著過著幸福的日子,但可能終究沒真正理解愛的意義。佛洛姆的分析和建議給了我方向和新的體悟,我決定要讓自己成為充滿愛的人,不論未來是否有伴侶,我也不再匱乏愛、或為了愛而做出傷害自己與他人的事。
展開
user-img
5.0
|
2021/11/12
一開始會看中這本書
就是因為愛情
這是一本很有力量的書
首先如果你不是一個時常閱讀的人
一定要先做好準備
再開始看這本書
書中的內容會讓您墜入其中
但又需要好好的思考
畢竟這並不是一本簡單的愛情小說
這是一本特別的書
推薦給每個想愛的人
來認識愛
展開
user-img
5.0
|
2021/10/28
出版後65年,為何直至今日重新再版仍獲得多數人共鳴與推薦?(大概是我目前看過橫跨不同領域與職業領航者、理性與感性之人同台最多的一次),甚至列為會隨著時間不斷過去卻時時都能拿出來翻閱的精神指引?那就是一直圍繞在我們身邊的「愛」。
.
從《逃避自由》開始認識心理學家佛洛姆,擅長以精闢的社會學角度,觀察現代人對於愛的心理與行為,套用到現代仍無違和。打從我們出生開始,父母、兄弟姊妹、朋友、同儕、戀人都圍繞在與人連結、在不同程度的愛之上,付出但也受過傷。這種來自潛意識的本能,又該怎麼一步一步認知?更值得我們深入探索、親身實踐。

愛是一種能力,跟你在這社會上所需要的任何能力一樣,始終是需要學習的。但我們現在社會崇拜的,是一種量化的結果,可以看見實質增長的數字才證明你的價值,優先擺在人生順位。人們內心本能渴望的愛,卻往往跟身體出狀況才意會到健康的存在一樣,我們等到內在感到空虛、匱乏不安之後才意會到多麼需要。

/
這裡的愛是多方面的,從奠基人格的父母愛中瞧見小時候的我,總覺得我得做對什麼才值得被愛,對於被罵的認知也不太正確,對我來說愛是一種渴求,是需要「掙來的」。佛洛姆直接地說出「值得的愛很容易給人一種辛澀的感覺,就像他不是因為自己而被愛,是因為討得喜歡而被愛,所以說到底不是被愛而是被利用。」重重打進內心隨著成長而逃避的痛處。又或者,在懵懵懂懂中仍學不會愛自己。


我們確定自己真的懂「愛自己」嗎?


關於這三個字,或許在心靈匱乏的現代常被作為開導之言,卻絕對不容易。他是需要克服依賴別人的勇氣,也要克服掌控他人的慾望,還需要直觀且誠實的面對心理感受,光是如何「意識到」就是一個課題,隨著時間長期下來所需的耐心更是另一個課題。

而在此需要強調的是,愛自己並不等於自私。「自私的人不是愛自己太多,而是愛自己太少。」這種根本上缺乏對自己的照顧,往往也感到空虛,才想要急著拿取自己身邊所有可利用的,來得到滿足感。
「他看似太照顧自己,但實則他只是不成功地想掩飾和補償他未能照顧好的自我。」


/
在這次的閱讀過程裡我不斷地被療癒好幾次,也懂那種「理解卻不等於實踐」的困惑,這樣看下來我對愛實在是所知甚少,但我正盡我最大的努力正視自己的內心。
.
真正的愛實則上是一門藝術,是能夠主動的去愛。但到底要如何實踐呢?雖然每一種愛都是個人經驗,但跟所有好習慣的養成類似,是需要一生透過專注、紀律與耐心的向內探詢與覺察,進而走出滿足且美好自我的道路。
展開
user-img
5.0
|
2021/10/17
終於拜讀完佛洛姆的這本經典!先前閱讀電子稿的時候也是看到欲罷不能,後來收到實體書,再對照著原先讀的部分,發現竟然還讀不到一半,可見當時真的是太沉溺在佛洛姆的文字中了。
 
翻著紙本書,我決定從頭開始重讀,且也沒想到二次閱讀竟然帶給我更多感觸,還記得某一天晚上,一邊翻著書,內心同時很激動,感覺眼淚好像就要流下來了。(奇怪,之前看電子稿的時候沒有特別的感覺)
 
好喜歡佛洛姆的這一句話:「沒有愛,人類連一天都不能存在。」對我來說很有意寓,而他也【愛的理論】這個章節中提到:「愛是一種活動,不是被動的感情。」、「愛主要是給予,而不是領受」,直接了當地指出我們現代普遍的感情觀,有許多關係是建立在條件對等之下,這不單單是指愛情,任何關係都很可能存在著這種對等的條件,簡單來說,就是我給你什麼,你也必須要給我些什麼。
 
《愛的藝術》這本問世65年的書籍閱讀起來真的很精彩,只能說佛洛姆的文字太有魔法,好像可以穿越時空似的,現在已經21世紀了,一點都沒有在讀古老歷史文字的感覺。(笑)
 
不過,我也得老實說,書中有些部分談到的我還不太能理解,但我相信會像當初電子檔轉換成紙本書閱讀的時候一樣,或許哪一天再拾起這本書閱讀,會突然非常有感。
 
愛,是我們終其一生都在追尋答案的人生課題。愛是什麼呢?你也在尋找嗎?我想,《愛的藝術》這本書,可以慢慢帶領我們找到解答。
展開
user-img
5.0
|
2021/10/03
《愛的藝術》有人正在讀也有人正在重讀,但我則是重買,就可想而知它的重要。

泰戈爾論文學,認為文學不是自然的直觀,而是"更加真實"。因為自然沒有主次之分,我們的記憶都是在做文學家的工作,該捨棄就捨棄,該接受就接受。那麼愛是如此自然,又影響我們一生,你確定愛不需要學習,光靠直觀就能懂嗎?當然要透過學習才能掌握"更加真實"的愛,彌補我們愛人能力的缺失,甚至如何被愛也是一種愛人的本領。

弗洛姆說「沒有愛,人類連一天也不能存在。」《愛的藝術》這本書是心理學家也是社會學家弗洛姆的傑作,它可謂是給予了愛的方法論,把愛當成技藝在傳授。這是一本需要在各年齡層都要一讀再讀的經典,因為被記憶刪除的會在下一個時空被接受,而且時代在變,愛這麼原始的人類技藝,更需要溫故知新。
展開
user-img
3.0
|
2021/10/01
這本書我絕對給5顆星!!!!!但3顆星是給出版社的

志文版社的"愛的藝術"版本,一本只要150元~木馬文化的版本卻要400元......
出版社是因為版權費太高,還是印刷太精美???導致成本太高,要賣這個價錢?
雖然是頁數多了80頁,但多了250元也差太多了~~

這是一個自由市場,嫌貴就不要買
但我還是想反應一下@@.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9/29
劇透警告
《愛的藝術》試讀書評
在閱讀本書之前並不認識弗洛姆,因此保持著好奇的心態,想知道這位古人是如何詮釋愛的,沒想到閱讀後才發現非常精彩,弗洛姆將原先模糊曖昧的情感做了理性地解剖,不但不會失去它的魅力,反而更加引人入勝。
作者提出愛是一種能力,不僅僅是一種情感的驅動,但現代人多半只注重愛的對象,以為「遇到對的人」就能找到真愛,這種思潮影響多數人對愛的追尋,而我本身在閱讀本書之前,也是如此認知的,畢竟從小到大,沒有人會教導我們什麼是「愛」,只能在人群中跌跌撞撞的嘗試,找尋一切方法讓自己不再孤寂。
可是其實不然,我們是有能力為自己創造愛的機會,作者先是詳細的解釋我們該如何辨認真正且成熟的愛,懂得愛的長相之後,再教導我們學會愛的能力,讓我們有自己能夠掌握愛的機會,而不是被命運捉弄,只能靠著運氣來找尋適合的另一伴,唯有自己擁有愛人的能力,才有可能遇見所謂的「對的人」。
弗洛姆所提出的愛的藝術,我認為非常值得所有想找尋愛的人閱讀,作者指出的一條明路,能讓人們減少許多跌跌撞撞的機會,從而學會成為一位成熟的人。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9/29
劇透警告
必須先說,起初是很害怕翻開《愛的藝術》,然而疫情加劇之際,忽而不穩定起伏的全球疫病,讓我靜下心來閱讀木馬文化與團隊重新校譯、出版佛洛姆(Erich Fromm)的經典大作。
.
《愛的藝術》談及照護、理解(護、理),從 care到caring、love臻於loving,捧著舊版書籍與新版對照,我不禁想著,要讀懂佛洛姆談論的「愛」的各種面向,是否必須要承受過巨大孤獨?或者,不必然如此?至少,在「愛情」的嚮往、想像的層次,許多感情的追尋與曾經失落,都是放諸四海,凡人皆熟悉的。
.
這是起初閱讀本書,給予我第一層的反省。正如「經典」也必須備受考驗,本來因著書架上越來越多《親密無能》這類的書籍,而漸次害怕再去想像「愛」、思考「愛」的我,卻因為《愛的藝術》有社會研究根據、具備可被檢驗的洞見,而非簡化的心靈湯頭,讓我想嘗試為不斷遭逢的「迷惘」,再次定錨。
.
當然,我的前提已經將閱讀《愛的藝術》不是為了尋找某種特定的解釋、理由
,而是嘗試更理解背後的動力源頭(包含愛的失敗、創傷、恐懼與希冀被接住),上述許多「經驗」,要通過理論、實證,並且達到知/行、思想/實踐的完足,是很後面的事情了!佛洛姆反覆提到的「成熟」生產性人格(型、type),那樣的終極關懷的路程很長遠,或許,《愛的藝術》本來就蘊含作者自身豐富的跨學科知識,但也有許多案例是從過去通向現在、未來,並且作為一介讀者,能夠有對應的「情境」與「文本」,換言之,可以用很淺白的方式,跟隨著《愛的藝術》,浸淫在反芻思考與指引導航的可能性基礎。
.
長期以來,我都非常喜愛《哈利波特系列》裡面的角色-露娜(Luna Lovegood),不管從名字上做精神分析式的討論,或者在《愛的藝術》裡面
分析內/外遭到區分開來的割裂,或者「給予」,並非犧牲式的一昧削減自我...。誠如佛洛姆將渴望人際關係能夠融洽(融合);非一時片刻的激情、驅動力,這些愛人如愛己的「友誼愛」,體現在除了著名的三人主角以外,我認為露娜即為保有自我 、又與他人相處時刻,依然能夠完整,這取決於「成熟」。同時「自愛」(並非「自私」),這是一個很顯著的例子。
.
一如佛洛姆無意再多著墨「人類大歷史」,而是從生命處境的議題下手,我想到《報導者》曾有過藉著社會學者們的觀點,探討當代社會寂寞、疏離的交友軟體,亦是體現工業與原子化的當代社會,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承認,而《愛的藝術》指出的心靈侷限性即為如此, 通常,人類僅能夠看到明顯的「對立面」,導致「分離的焦慮」這個核心議題,人們會尋求各種解方,在此就不多列舉,讀來讓人眼皮顫抖、心驚膽跳....。

即便如此,《愛的藝術》讓依舊擺盪在母/父、並且在不同創作、人文領域、甚至宗教的世界觀裡面思考的我,有了一些路徑,也希望日後能在每次捧讀《愛的藝術》時,更釐清「愛」的困境的根源。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9/29
如果要讀心靈雞湯的話,就來拜見老祖宗吧。

佛洛姆在1956年的《愛的藝術》可以說就是談愛的始祖。作為社會心理學家,他看待愛這一回事,承繼佛洛伊德,又挑戰佛洛伊德,更開啟諸多個體化、依附理論等等在精神分析、諮商治療等領域的後繼者。而他談愛時,又不那麼的病理化其中的人與人之關係,甚至還帶了一點社會學的視角。

愛是一種活動狀態,而不是一個對象。佛洛姆試著去把世人對於愛最膚淺、表面的迷思給解開。當你執著於一個特定對象,而就只能從此出發,眼不見他者。對佛洛姆來說,這並不是愛。從這個角度來看,所謂的自私,也不是太愛自己,而是愛自己太少,不懂得如何愛自己。

愛必須是生產性的活動,用淺白的話來說,就是施比受更有愛。所謂的迷思就是,我必須被他人所愛,我才能愛他人。這在厭世世代裡,哀號沒人愛我的呼聲中,一樣常見。可見現在的人,多麼需要一讀《愛的藝術》。為何說佛洛姆是心靈雞湯的老祖宗?因為他早早就提出解方,你必須要自愛才能愛人。

以王家衛的電影《一代宗師》的台詞來說:愛自己,愛天地,愛眾生。我們說繼承佛洛伊德,當然是因為佛洛姆也談及男女之愛(當然他這裡所假定的異性戀是與生俱來的異性相吸,似乎對當代的性別認同來說還是太舊了),而且男女之愛中,必然有性。只是佛洛姆的說法是性這種衝動如果被和愛相提並論就大有問題了,性裏頭有愛,愛裡頭有性,那才能達到「合一」。

所有的愛都必須是有所取捨的,你要能夠給予對方,也能夠給予自己,權衡之下,你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於是乎,真正的人,必然也是真正能夠了解愛的人。在此關頭,我們閱讀,我們還是要重新練習,如何給予普天之愛、男女之愛、親子之愛、自我之愛,並且實踐起來。因為沒有任何愛是不需要練習的。從前如此,社群媒體蓬勃發展的時代,我們更容易從眾、更容易為消費給迷惑,愛的價值所在是否變動不居,我們不敢斷言。但,學習、摔倒、再學習卻是不變的道理。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9/28
很喜歡《愛的藝術》中提到對於「愛涉及了面對孤獨的能力」,能夠自處,才能去愛。整本書很嚴謹的分析、闡述愛的元素與意義。在現代,人們對愛情的追求嚮往,絕對不亞於古人的需求,但我們真的都理解何謂愛,要怎麼去愛嗎?

愛是一種能力,一種力量,一種對生命、對自己的理解,是一份美好。讀佛洛姆會不時被他對愛的詮釋給驚艷,也不時會被愛本身的強大給震懾。難怪書封寫著:「一本學習如何去愛的聖經。」但經典之所以被稱之經典,是因為它可以一再反覆咀嚼、閱讀,《愛的藝術》絕對是一本在不同年齡段看、會有不同領悟的經典好書!

「兄弟愛、母愛、情愛、自愛、對神的愛」,書中大致將愛的種類分成這五種,對佛洛姆而言,愛是不分對象的,我們都值得被愛,也都該好好去愛。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9/28
這本書雖然是上個世紀出版的書,但內容現在讀來,仍像先知的話語,看清人類在生存本質上的困境:缺乏愛的能力,對愛的認知有哪些侷限性,以及疏於追求更高層次的愛。

人類對愛如此忽略,佛洛姆在《愛的藝術》中提出補救的方法,而這些方法都是他親身經歷後體會的心得,因此讀來會覺得,雖然自己不是什麼學者、高人,但書上所說的道理,也許自己也能做到些許,來改善生命的困境。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9/27
劇透警告
本書的第一章叫做「愛是一門藝術嗎?」從書名就看得出來,作者佛洛姆的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佛洛姆繼續闡述愛為藝術的意義,就像其他任何形式的藝術一樣,想要精通就必須了解其理論,再花大量的時間練習與實踐。這意味著,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才華,人必須經由培養,才得以具備愛人的能力。既然它是一種需要學習的能力,像藝術一樣是具生產性的創造活動,它就要求人們付出勞力、主動給予,所以人們不可能是被動地等待愛情來臨,等待正確的對象讓自己墜入愛河,這樣的愛不是佛洛姆所說的藝術,這樣的愛是短暫且隨時會消逝的。

佛洛姆以理性的態度看待「愛」,他先是批評當代的人不認為「愛」需要學習(此書最早出版於1956年),只顧著讓自己變得可愛、有吸引力,讓自己變成資本市場中炙手可熱的商品,最後再經由市場媒合找到跟自己同等價值的商品。佛洛姆認為,即便這樣的結合成立,這些人也對自己的另一半完全不了解。

佛洛姆進一步解釋人們為什麼需要愛:每個人出生的時候都被拋擲到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中,進而發覺自己是與他人分離的個體、認知到自己是孤獨的,而愛(主動、積極、有創造性的)便是能讓人們克服分離狀態最有效也最持久的方法。

至於要如何愛一個人,佛洛姆說,首先我們必須有「照顧」對方的渴望,並主動承擔這份「責任」,以上都必須在「尊重」他人獨特個體性的前提下進行,唯有如此,我們才有可能「了解」對方。

稍微簡單陳述了一下書中提到的部分論點,目的還是希望推薦大家去完整地讀書。即使經過半個世紀以上的時間,佛洛姆對愛的洞見還是絲毫不過時,甚至在資本主義乃至網際網路、速食主義越加發達的現在,更加貼近普羅大眾的心靈需求。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9/27
劇透警告
這是一本歷久彌新經得起考驗的心理書籍,書中甚至講到人們對神的愛,也就是宗教、亞洲和西方在宗教上寬容與終極真理極端的不同也很有趣,推薦大家閱讀這愛的經典讀物。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9/27
在此次新版譯本之前我沒有讀過《愛的藝術》。論述愛或愛情的書籍影視是我平時會迴避的題材,初次認識依附關係理論時也毫不意外地確認自己就是逃避型依戀。因緣際會接觸此書的緣由是,和自己性格特質相似的好朋友剛讀完舊版譯本並且在社群寫下長文心得分享,讓我對這本書好奇,正好新譯本上市在即。

《愛的藝術》藉抽絲剝繭般的「愛的理論」,由「愛」本身出發探討愛同時作為被人接納的名詞和人主動給予的動詞。在本書之前,我應對所有焦慮和恐懼的方式是彷彿本能似的迴避所有和愛有關的議題,既然接觸愛於我而言是引發焦慮的源頭,那少接觸就少引發情緒,轉而向其他身心靈理論或活動尋求解答,其實理論上幾乎是殊途同歸,我們終將回到愛本身。心理學科學方法理所當然地教育我們,可能的原因可以由童年開始爬梳。我對愛的理解也很直觀地認為:你如何收穫愛,便會如何去愛。儘管不理解,我還是試圖把「在愛另一個人中愛全人類,愛所有活物」放入日常裡提醒自己。在《愛的藝術》中再次讀到這句話,卻因為弗洛姆的導論,心中迷霧逐漸開始散開。

我不再和文字理論對話卻始終不得其門而入,我的自我開始和破碎匱乏的愛對話,和出於愛的本能對話。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9/21
或許所有在台灣受過公民教育的人,都聽過佛洛伊德及其「三個我」的理論,不過,在精神分析領域同樣有重要地位的佛洛姆,在台灣的知名度,卻相對乏善可陳。

跟「愛」有關的歌曲,永遠有著最吸引人的旋律;關於「愛」的故事,總是雋永而讓人難以忘懷。《愛的藝術》是佛洛姆最廣為人知的著作之一,他站在佛洛伊德的肩膀上,在「愛」這個主題上,做了更多的探討,也提出更多洞見。在這個被稱之為科技冷漠的今日,我們有著更便利的管道去獲取一切的知識,不過,層出不窮的爭執、自殺悲劇、以及人際關係的破裂,卻在在顯示,許多人對愛的陌生。

很多人以為,愛是天生的,是本能,只要遇到對的對象,擦碰出火花,愛就對了,可是佛洛姆的見解恰恰相反。他認為,了解愛意味著需要具備「愛的能力」,同時,愛需要去學習、理解、以及實踐。當你具備主動的愛人能力,而不被外在的情緒驅使,才有辦法從內在體會到「愛」。

愛可以驅散我們生來懼怕的分離感和孤獨感,它能讓我們既保持自身的完整,又能同時體現自己與友人/愛人/親人結合在一起時的所感受到的一體感;它來自於人對自己的理解,來自於成長歷程中,從母親與父親身上所獲得的愛,來自於一個人對於自己和他人的照顧、責任、尊重與了解。

這本書的定位,打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心理學家為了大眾所撰寫的,因此,論述的過程中,盡量減少了學院派的理論和生澀的專業術語,儘管書中提到的邏輯與哲學,仍然要花費腦筋思考,但多虧了佛洛姆完整述明脈絡,讀者對於不同種類的愛,才能理解的更加全面。

很高興能翻開這本書,對我而言,「愛」是一個難以輕易啟齒的話題,一個不小心在茶餘飯後談起來,可能讓其他人認為我像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化外人士,自顧自地唱高調,因此,可以藉由這本書,認真思考「愛」,是一件難能可貴的經驗。能夠一再改版、再版,擺在書店醒目處陳列的著作,絕對有其亙古不變的價值,它的主張能夠超越時間,即便物是人非,其傳達的理念,仍然能在滄海桑田後,觸發人們的共鳴。

希望這本書,能在不同的時代,被更多人翻開閱讀,讓更多人了解佛洛伊德之外,其他知名且重要的學術思想。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