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罪

中文書
文學小說
9折$ 333
3.5 /5
5位讀者評分
5
60%
4
0%
3
4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5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4.5
|
2022/12/24
劇透警告
當你的孩子捲入犯罪案件時,做父母陷入了天人交戰,究竟是違背期望,活下來回來並承受社會輿論壓力比較好;還是符合心中期望,做個善良的孩子卻成為無辜的一方比較好,這問題看似很簡單卻是最困難,這個答案沒有絕對的正確和錯誤,只有能。
故事一開始案件發生時,主角雙親並未深刻的察覺事情的嚴重性,然而伴隨著案件資訊的披露以及網路大眾的反應後,才逐漸意識問題嚴重性,這時一家人的想法也從這產生分歧,每個人所考量的出發點不同,純粹的母愛、升學的未知性、長久累積的成就,種種背景使得這家不再團結。雕刻刀在本作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每次新的發現皆有新的轉變,一步一步刺向讀者的心靈,最終在有了確切答案後也為這個故事刻下了悲劇。
整部情緒上的帶動描寫的不錯,尤其最後當發現雕刻刀時的崩潰感到後面吐實內心話時,讓人為之動容,那撕心裂肺的描寫、那已挽回不了的事實再再衝擊讀者心靈。「規士拯救了我們的未來」這是一句多麼諷刺的話,我想沒有一個父母會樂意見到會是以這種方式來拯救來呈現,我想父母親都是自私的,期盼自己孩子能平安回來,即便這是以換取他人悲劇為代價,但這個代價正是這個家所共同面對並度過。有趣的是,讀完後自己才發現倘若今天自己也遇到這樣的事時我想道德法律什麼在我眼前都不重要了,重要的只是親人能平安回來,我不是聖人終究只是個自私的凡人。
題外話,故事的推進有的冗長,尤其是前面鋪成的部分導致讀者到後面才比較進入故事裡,這點稍嫌可惜,不過創作的出發點著實有趣。
展開
user-img
4.5
|
2022/10/04
希望是有罪的嗎?兩種希望,加害人或被害人,哪一種想法是更無罪的呢?身為最親近的家人,一登與妻子貴代美就這樣彼此無法繼續溝通,卻又必須禮貌上與外界保持連絡的狀態下,每收到一則傳言或每看見一則新聞,內心就跟著反覆思量一次,兒子到底怎麼了?

兒子若是被害人,他們家將受到同情且不會因此被兒子的犯罪牽連,但這就表示相信兒子已經死了,兒子死去,對這個家庭的打擊有多大呢?相對的想法是,兒子是加害人,往好處想,即便全家人會因為是犯罪者家屬而受到歧視,但至少兒子還能活命。對於最親近的家人而言,只能選擇是與否任一絕對的想法去思考時,哪一個希望又比另一個希望更「好」呢?

雫井 脩介細膩的筆觸,直視人心最脆弱之處的深入探討,讀者會隨著三位家人的每一次想法變更而在天平兩端擺盪,每次的轉折都寫入尋常人心。擁有不同的「希望」會是人的原罪嗎?

且進來雫井 脩介《希望之罪》的世界裡體會各種不同的心情。你將會不由得思考各種可能的希望與絕望。何種狀況是天堂?何種狀況是地獄呢?
展開
user-img
4.5
|
2021/11/20
我覺得很棒的一本書,
這本書並非所謂的本格推理,
會讓有這種期待的讀者覺得情節太慢,線索太少跟毫無推展的感覺,
跟推理燒腦或是抽絲剝繭這些期待感有失落,
但這並不是作品的原罪,
作品的書名跟封面,
其實已相對帶出本書走向,
書中貫穿主軸的是家屬跟親情,
甚至父母與孩子間的相處跟信任,
也是最近台日電視劇很常用的家屬面題材,
作者功力很厲害,
在一開始的時候其實並沒有透露過多細節讓讀者去判斷事實是偏向哪邊,
而在過程中藉由家人之間的想法去營造兩造的思緒,
安排些微的串場跟人物去動搖讀者,
但因為這種二分法,加上會有不少讀者其實一開始就已經潛意識選定立場往下閱讀,
所以會被視為拖戲,
但我覺得精彩得反而是結尾,
描寫的重點是心境而非事實,
作者刻意強調的拯救卻一直忽視事件中心人物的拯救
(抱歉,我必須用這種迂迴字眼因為我討厭洩露情節),
或許才是作者想表達自己隱藏的那份偏袒
展開
user-img
3.0
|
2021/11/15
書中大部分的篇幅都在討論究竟是加害人的家屬或是被害人的家屬,
或許作者想要強調家屬心態的轉變、差異之大,
但真的花了太多篇幅

真的結局的時候令人感到「啊,終於寫到這裡了,等好久」
然後我就草草結束閱讀本書。
展開
user-img
3.0
|
2021/11/08
本書無推理解謎要素,結局也如預期般地進行,當成推理小說的讀者會失望。

書中因孩子失蹤而且可能捲入殺人案件,呈現許多身為父母的主角內心的焦慮與不安感受,但在閱讀體驗上會讓人感到緩慢且不適(或許這也是作者想讓讀者感同身受的方法),敘事情境也完全是「石川」一家的所見所聞,雖然主題明確,但說不上有趣。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