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發生過什麼事:【Amazon及紐約時報暢銷第1名!】關於創傷如何影響大腦與行為,以及我們能如何療癒自己

中文書
心理勵志
79折$ 379
4.5 /5
15位讀者評分
5
73%
4
20%
3
0%
2
0%
1
7%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15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1.0
|
2023/07/03
看過一些類似主題的書,覺得這本書內容很鬆散且冗長,對個案的描寫也模糊不清,對於其療癒過程只是草草帶過。且對於過去事件的解釋,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形塑我們的也不只是過去所受的傷,更有本身的天性跟環境交互作用的影響,如果是依自助書籍的功用來評價此書,只覺得此書容易使人陷入受害者心態,去檢討環境檢討父母等等,而非以自我覺察來發現自己的盲點、積極地面對人生,對於自我療癒並無太大幫助。
展開
user-img
4.0
|
2023/02/06
本書用腦精神科學的角度討論童年早期創傷對身心造成的影響。許多研究顯示,人在六歲之前受到的忽視、暴力、惡劣環境,在在影響未來人格養成與自我價值塑造;所幸,了解大腦神經可塑性,可以幫我們找回復原力,讓受創的心靈自我療癒,找回心理韌性。

我在這本書學到最重要的,不僅是學習詢問「你發生過什麼事」,還有了解對應腦幹到皮質的四個腦部層級,所發展出的療癒途徑:調節→連結→理性。尤其調節和連結是現代社會最容易忽視的。以節奏性的活動, 如呼吸、散步、跳舞、音樂、按摩調節情緒,再對外尋求情感的連結(人或大自然);如此才能讓皮質區發揮最好的運作,做正確思考、述說故事、賦予意義、建立信念。

另外,也學到人面對壓力,除了戰逃模式,還有另一種解離模式。解離並非全然負面;控制良好的解離可以是非凡的力量,有助於反省性認知。覺察自己是否有過度迴避、順從等輕度解離的徵兆,並且使用調節與連結的技巧,避免過度敏感的解離反應。

這是一本簡單易讀,但收穫豐盛的好書;兩人對談的形式雖比較缺少系統性學術探討架構,但清晰的圖表給了讀者很大的幫助。
展開
user-img
5.0
|
2023/01/28
這本書讓我之前不管是宗教面的療癒或是實際面的大腦科學連結起來,讓自己能夠更了解自己也會對別人體諒一點,畢竟生活了一輩子的學歷金錢等價值觀能夠慢慢不變成中心的思考模式,才能讓生活有所變化及提升
展開
user-img
3.5
|
2022/09/12
劇透警告
【Oprah ➕ Bruce D.:《光是了解到事出有因,便足以帶來療癒的契機。》】

知名脫口秀主持人歐普拉與培里醫生用對談的方式,將自己的親身經歷,藉由本書分享給讀者,期待大家能用更多的同理心去對待與我們不同的人。
-

讀這本書的時候,一直想到阿德勒的一句話:「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我們總以為,「長大成人」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但其實每一個成長階段,大腦應該受到怎麼樣的「正面」刺激,時間點是非常重要的。

大腦成長的黃金階段在1-3歲的時期,這個時期所成形的大腦,有很大一部份受到主要照顧者的影響,照顧者給予怎麼樣的教養,關乎到孩子往後情緒調節以及處理壓力的能力。

基礎如果沒打好,將會影響一輩子。

書中提到「羅馬尼亞孤兒」的案例,在獨裁者西奧塞谷統治期間,有超過五十萬名孤兒在國家經營的孤兒院中度過人生早期的部分時間。

在孤兒院裡,通常一個大房間裡面會有40-60名的孤兒,由兩位工作人員輪流照顧,每次值班12個小時。

這些孩子長期缺乏刺激、營養不良、遭受虐待。即使之後離開孤兒院,長大之後的他們仍然有許多缺陷。有些智商過低,有些難以行走,且大部分的人都難以建立並維持人際關係。

回顧雍正皇帝與達文西的童年,都有缺乏被愛的經驗,雖然以他們的成就來說,這件事好像沒有對他們造成嚴重的影響。但我認為他們終身無法與人發展出正常的親密關係,這就是最主要的原因。
-

然而,受過創傷的大腦還有機會在未來透過治療的方式修復嗎?答案是肯定的。

書中分享美國職業軍人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故事,軍人們在戰爭結束回到美國之後,仍然覺得自己總是處在高度警戒的狀態,受到一點驚嚇就想要全力反擊,甚至聽到煙火的聲音就會驚恐到喘不過氣。

這些症狀都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表現,嚴重影響他們與人建立親密關係。

培里醫生表示:這些創傷在透過家人的關愛、社會組織的協助以及社群的包容體諒下,是可以慢慢得到緩解跟修復的。

然而書中也提到,人類是一種非常容易受到別人情緒感染的動物,當我們察覺到身邊有人情緒低潮的時候,我們就會下意識的想讓對方心情趕快好起來,因為我們非常害怕自己的情緒也被對方帶壞。

於是大部分的關懷與關心總是集中在創傷發生後的前幾個月,在那段時間裡,創傷者的大腦與生理仍然處於混亂狀態,加上身邊總有許多前來安慰自己的人,情緒會在短期內得到不小的撫慰。

等到關懷者們的熱情散去,受創傷者的情緒浪潮才會到達最高點,通常是在創傷發生後的六個月。缺乏支持系統的力量,大部分的人會在此時陷入無盡的低潮期。

培里醫生分享,面對心理受創傷的人,親友們所給予的關懷不能斷。而所謂的關懷並不一定要是噓寒問暖,僅僅是簡單的陪伴都能發揮難以想像的效果。
-

有很多時候,總會覺得自己共感的能力很低,常常對於自己沒有過的經驗以及不相干的事物產生不了情緒上的共鳴,甚至還會因此而感到抱歉。

但是這本書告訴我,這是大腦的自我保護機制,而這種大腦自我解離的現象是正常的。

閱讀的樂趣之一,就是能夠透過文字打破內在的成見。讓我了解到,It’s okay to be not okay 。
-

從以前就偏愛閱讀心理以及探討人性的書籍,閱讀它的過程中給了我很多的啟發跟樂趣。雖然這本書不薄,但是作者使用交談的方式呈現,讓人更能夠輕鬆閱讀,推薦給大家自己去挖掘。
展開
user-img
5.0
|
2022/07/17
劇透警告
平時在我們眼裡看似毫不起眼的小事,都有可能為自己內心深處留下無可抹滅的疤痕。
這本書更是提到了許許多多創傷後會造成的影響,看完這本書,或許可以讓你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所有你認為不正常、行為舉止奇特的人,甚至放下自己的成見去好好理解TA。
展開
user-img
5.0
|
2022/04/29
劇透警告
每個人在長大階段,一定經歷過很多大大小小的事,甚至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我們未來對事情的看法。
這本書的內文講述許多故事,雖然我沒有親身經歷過,但我越看就想出了小時候發生的事情,甚至還會突然覺得,啊!我過去那麼在乎的事,現在回想起來反而已經釋懷了,也慢慢改變對事情的看法,總之是一本仔細閱讀的書。
展開
user-img
5.0
|
2022/04/17
劇透警告
很喜歡後記裡的一段話:「倘若我們繼續緊抓著過去的痛苦,那就無法往前走。」

我們活在可以透過閱讀梳理自己創傷的時代,曾經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有機會轉化成創傷後的智慧,希望這股智慧能引領我們走出過去,勇敢走上未來的道路。
展開
user-img
5.0
|
2022/03/23
這本書解開很多關於創傷如何影響生命的盲點
讀起來似乎將過去讀過的這類書籍有架構地貫穿起來
以前一知半解的部分透過兩位作者的對談更加有脈絡 真的很喜歡這本書
展開
user-img
4.5
|
2022/03/08
我很喜歡這本書的前言,讓我跟著歐普拉一起歷經她小時的創傷。跟著她一起回看照顧者殘忍苛刻的言語,而那其實不陌生。也許我們很多人小時候都曾被這樣對待過,或是聽過同樣的教導言詞。或是也曾被掌摑,被打罵,被要求不准哭,得好好擺出合宜的表情,與感激恩惠的態度。

從前言踏進書中展開的世界,描述就已讓我驚醒。原來無論文化膚色的迥異,都還是有如此相同的教育方式。而這樣的教育方式養出多少個受傷的成人。我們長大,花了更多的精力與時間去發現自己,去解開自己為何有討好他人的模式,無論在職場或是生活的各種關卡。光是鬆綁那些防衛、自責自虐、無價值感的枷鎖,就可能耗費我們一半的精力,或翻倍的力氣。

也許我們曾靠著廣讀應用心理書籍去幫助自己,或是上了大大小小的工作坊,線上課程,舒壓手作,心靈療癒的商品。但這一本書卻是用「大腦」運作機制的方式,告訴我們,幫我們解答創傷後,人的大腦會是走著怎樣的流程與步驟影響我們。如此清晰呈現的解說,用案例故事一步步告訴我們。這本書,提供給我們,多一個路徑,去更了解與安撫自己受傷的內在。
展開
user-img
5.0
|
2022/03/06
劇透警告
根據統計,有75%的人經歷過童年創傷。

每個人身上都曾經發生過許多大大小小的傷痛,有些人比較幸運,很早就學會了如何適應接納與這些傷痛在一起,有些人卻沒有機會遇到這樣的幸運,因此讓我們所謂的命運引領我們的一生,在這過程中,會發生許多我們百思不解的情境與情緒,像是為何我的愛情總是所遇非人,為何工作職場上,我如此盡心盡力為何昇遷的人永遠不是我? 為何我的人際關係一直無法與人交心,總是遇到背叛自己的人,對於成功總是就差那一步,為什麼我的人生總是如此不順利?

在這些問題顯現時,我們總是想要快速解決這些問題,我們總是說:「可不可以不要再發生一樣的事件了,如何改善這個問題。」而不是去思考這些問題產生的背後是什麼,問題的成因為何,我們是否可以更具有洞察力的去問:「發生了什麼事?是什麼造成這個事件或問題的發生?」

從小開始我就一直有不自信的困擾,對人的信任有著恐懼,很多事情不敢嚐試,腦子裡有許多災難化的思考,總是將事情想的很嚴重,對人的情緒很敏感,是高敏感族群的人,常常感覺莫名的孤獨感以及惶惶不安的恐懼,這些特質一直讓我在面對人際關係,情感關係以及工作常常感覺非常吃力,直到我經歷了一場靈魂的幽暗時期,那時的我非常討厭自己,於是我問了自己,既然我如此討厭我自己,那麼要長成如何的自己,我才會喜歡自己呢? 我問那個我討厭的自己,「妳發生過什麼事?是什麼讓妳活成了妳討厭的自己?」

我探索了我的童年逆境,父母的教養,家族遺傳疾病,還有家族裡所存在的不良信念,當然還有我個人生命裡所經歷的各種重大創傷,那些我不願意面對承認接納的負面經驗,藏著我對自己以及生命的無力感,一度以為自己就要這樣被命運的束縛給牽制一生,用社會的道德,世俗的眼光將自己淹沒,以為自己的高敏感這輩子都是缺陷,直到我聽到樊登老師的說書,『我們都曾受過傷卻有了更好的人生』,才明白其實我所遭遇的那些童年逆境其實可以變成我的天賦,就像高敏感族的我很會讀人的表情與情緒,在現實中我就很適合做服務業,因為我能比常人還要快一步感受到客人的喜悅或是不悅,因此總是能馬上做現場狀況的處理,想到這裡,反而會讓我覺得我所經歷的這些似乎不再是悲慘的詛咒,反而是上帝恩賜的禮物。

經過多方閱讀以及身心靈的學習,調整了許多認知與信念上的不良思考,更學會了自我覺察的技巧,養成時刻覺察自己情緒的習慣,釋放自己的負面情緒,療癒了內心過去種種的創傷,更明白每次的負面情緒的產生,是因為大腦為了讓我記取曾經學習過的經驗,自動與我過去負面的經驗做連結。

我自己有意識的透過自我對話去調整想法,讓大腦產生新的神經迴路,給自己提供新的想法與做法,創造正面經驗取代過去負面經驗,當我增加越來越多正面的經驗也就越來越相信自己是一個有能力的人,而那不自信的自己也慢慢轉而從內而外的成長茁壯,無形中散發出自信,當然這些都是需要很長的一段自我成長的生命歷程,所有一切的自我改變與療癒都在於當下那一刻的念頭與意志,改變過去,扭轉未來,且安然當下。

我很喜歡一句話:「盡量善待自己,以及自己邂逅的人,或許你邂逅的每一個人,都在打一場艱苦的生命之戰,我們現在都知道了,很多人其實都是如此。」

你發生過什麼事? 是什麼讓你成為現在的自己?你喜歡現在的自己嗎?你想成為如何的自己呢?
展開
user-img
5.0
|
2022/03/01
劇透警告
理工背景的我對於心理治療一直有個疑問,為什麼心理治療喜歡探究過去發生什麼事? 過去的事已經是鐵板一塊無法改變,為什麼不把重心放在現在? 思考要如何解決問題呢?殊不知探究過去發生什麼事就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

試讀本中有三個真實故事
1.知名脫口秀主持人歐普拉
年幼時遭受體罰,被外婆要求不准哭甚至被迫要笑,導致歐普拉大半輩子都在拼命討好別人。

2.退役軍人麥克
退伍後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麥克某次跟女友出門,走在路上時突然趴在地上,躲到兩台車中間,只因為有輛機車回火發出聲響,讓麥克誤以為有人開槍,即使韓戰已經過去30年,戰爭的創傷依舊深深地影響他。

3.住宿式治療中心的男孩山謬
14歲住在
在寄宿中心的男孩山謬,新學期新老師的出現導致他出現三次大爆發,其中兩次都是針對老師,事後探究原因才發現只因為老師使用跟父親( 7歲前對他施加暴力)用同個品牌的止汗劑,聞到熟悉的味道,讓他忍不住向老師發飆。

如果你有時會有情緒不穩定的狀況,請將「我有什麼毛病?」改為「我發生過什麼事?」。這個關鍵問題是把鑰匙,能幫助我們重新塑造自己的人生。
展開
user-img
4.0
|
2022/02/28
劇透警告
以下為參與試讀活動心得:

當我們鼓起勇氣表露自己的脆弱,或者說是表現那些「有點怪怪的地方」時,身邊的人對我們的回應如果是「你發生過什麼事?」而不是「你是不是有什麼毛病?」感覺一定好多了,對吧?
這本書帶我們探索「受傷的人們」發生了什麼事,不是責怪他們「抗壓性太低」、不是要他們「勇敢一點」,而是很單純地探問「你發生了什麼事?」以及帶領讀者透過「腦神經科學」的角度,找到可能的答案。
其中有個案例是經歷過韓戰的成年人,戰爭發生在他24歲時,即使他「已經」是個成年人了,戰爭對他而言仍然是件很可怕的事(對誰不是呢?),後來他倖存了,也離開了隨時會有人喪命的環境,然而回歸日常的他,當和戰爭相似的聲音線索出現時,就會啟動他的壓力反應,讓他恐慌、尖叫。
原來,過去讓我們「成功適應」創傷事件的大腦路徑,可能變成我們在日常生活「適應不良(由於壓力反應系統過度敏感)」的原因。了解這個連鎖反應,也幫助了我了解了某部分的自己。
如果你也想更認識「自己怎麼了」或者「對方究竟怎麼了」,不妨翻開這本書尋找答案,也給這段關係一點機會與時間吧!
展開
user-img
5.0
|
2022/02/24
《你發生過什麼事?》
這句話,讓我想起某個時刻。

那天我曾跟某個朋友說,「嘿…你的悲傷去哪了?」

跟她聊了好幾次,才發現她曾發生過生命中難以承受之事,而她仍像第三者在說著那段故事,就像她凍結在生命的那一刻,投石至一萬公尺的深淵,多年後才可能聽見那深淵不可承受的回應,在回應前,她已活得像《海邊的曼徹斯特》的 Lee Chandler 或《在車上》的家福,一種無盡的止盡裡。

她是公司主管,生活看似平穩有節奏,穩定的工作,固定運動的習慣與休閒活動,但她仍對周遭一切事物感到冷漠,也對自己感到冷漠,就好像她的身體活在現在,而她的心魂仍活在過去那一刻。

因此,我們說好一起努力嘗試在身體的節奏裡,透過感官,喚起她的心魂,讓她的節奏長出感受,即時這感受帶來偌大痛苦,也能讓她的麻木有了缺口,有了流動的空間。

就如同這本書所說的<調節>,讓遊走在背側迷走神經的麻木,來到腹側迷走神經的流動,只是在這段路程中,會遭遇充滿荊棘的交感神經。

而她隨時會再掉進那深淵裡,但相信,最後她找到調節的方法,讓她能靠自己的力量看見灑下的陽光,回到那個不完美但又感到平衡的自己。
展開
user-img
4.5
|
2022/02/24
本書是歐普拉脫口秀的主持人Oprah Winfrey與兒童創傷專業的精神科醫師Bruce D. Perry共同的著作。關注創傷議題的兩人,以對談的方式討論關於創傷、復原及療癒的主題。

透過自身經驗與臨床案例,解釋創傷對於一個人可能帶來的影響。在大腦尚處於迅速發展的時期,我們接收到的早期經驗,便會讓我們開始形成某種反應環境的因應方式,而這個歷程小至個人與主要照顧者的關係,大致社會環境、文化脈絡與價值觀,都有可能在甚至尚未有意識的情況下,就讓人們對於某些經驗形成連結,而這些連結又會對於我們後續的行為造成影響。

Perry從過去的臨床經驗了解,人們對於訊息的感官接收(例如聽見、聞到某些事物等等),會先從大腦中基礎反應的部位開始輸入,產生行動與感受,才能進入理性規劃與思考的層次中。然而,對於經歷創傷的人而言,經驗長時間或高度警戒的狀態,會造成心理與情緒產生相當大的負擔,也因此難以進入理性與平靜的狀態之中。

若不知道這樣的歷程,我們很可能會無法理解為何對於受傷的人而言,有些行動如此困難,甚至可能會覺得某些孩童的行為是故意找麻煩,也可能對於自己身上到底發生什麼事情感到無助與不解。其實過去的連結形塑出來的,可能是那個當下需要的因應方式,只是隨著環境與時間的變化,它也變得不再有用了。

當遇到困難時,人們容易將目光先聚焦在我們出了什麼問題,但很少關注我們發生了什麼事情。本書的書名正是一個重要的提醒,當我們理解自己或他人的過程從「你有什麼問題?」的焦點移動至「你發生過什麼事情?」時,我們就開啟一個新的可能,了解過去的經驗如何塑造了我們,也產生不同觀點看見傷口的機會。

很期待這本2021年才在美國剛出版的書,會添增什麼樣的新資訊,且會如何貼近現代的脈絡。透過Oprah與Bruce兩人的交流,讓我覺得這本書想訴說的概念讀起來是平易近人的,相信會是一本讓人了解創傷的好書。目前試讀的範圍涉略前言至第二章間的部分片段,還沒機會看到後面章節討論對於偏見、現代社會及創傷療癒的部分,期待後續上市後能再完讀這本書。
展開
user-img
5.0
|
2022/02/20
劇透警告
曾看過一句話是這麼描述童年對人生的影響:幸運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人生的早期經驗諸如:童年、家庭,校園生活,無一不影響著我們多年後的人格以及價值觀,正如書中提到的負面童年經驗,潛移默化下對自我形塑以及腦部發展有極大的影響,創傷後產生出的信念與行為將會持續影響一生。

「沉重人生」是一部由 TLC 製作的紀錄片,許多過胖者(250kg以上)體重失控到不良於行甚至無法生活自理的地步,原因往往與家庭失能、身心虐待、校園霸凌有關,無能為力的孩子只能靠食物來釋放壓力或是逃避現況,導致成年後的他們大腦已養成藉由暴飲暴食,來面對生活中的種種痛苦、壓力。

「你有什麼問題?」問的是果,「你發生過什麼事?」問的是因,常謂因果、因果,解構脈絡後才能明白行為背後的原因,找到原因、改變後才能帶我們走向更圓滿的人生。

特別喜歡書中培里醫生的一段話「你的個人歷史--你生命中的人與地--會影響你的腦部發展。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大腦,也因此我們觀察、理解世界的方式也各自不同。」那些旁人無法理解的固執、偏執或許都來自於此。

回顧成長經驗,會發現原來是那些點點痛苦、無法釋懷的負面經驗,導致自己不自信、期待被肯定的個性,很努力卻很害怕被丟棄,在職場或是人際關係上都有濫好人的影子,我也不喜歡這樣的我,意識到了問題卻不得其門而入,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便有個巨大強烈的聲音打自心底吶喊著「這就是你要的答案!」。

很高興能參與搶先試讀活動,書中從大腦的角度出發並以神經科學理論為基礎,試圖探究人類行為的背後成因,並以感性的文字療癒成人的創傷,希望能有幸閱讀後續完整內容,我想本書是2022年最佳的自我成長、療癒讀物。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