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城

中文書
文學小說
79折$ 252
4 /5
1位讀者評分
5
0%
4
10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1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4.0
|
2022/10/07
劇透警告
持續前進吧──《化城》讀後

書海浩瀚,買書畢竟不同於買咖啡豆,煮完的咖啡渣可以丟掉,看完的書卻要找地方收藏。書櫃再大,空間依舊有限,「多樣化」是我藏書的最高指導原則,蒐集同一作者的著作是特例,劉梓潔是特例之一。

知道劉梓潔是2010年的電影【父後七日】,吳朋奉飾演的道士阿義令人印象深刻,那首「我幹天幹地幹命運幹社會,你又不是阮老爸,你給我管那麼多。」出自吳朋奉寫的詩,再透過他獨特的「氣口」詮釋,成為經典台詞。(見〈本色浮浪:記 朋奉〉一文)電影爆紅,原著散文跟著大賣,我買的是二十四刷的版本,第二本散文集《此時此地》面世已經是兩年後。而我再次遇見劉梓潔的作品,是2014年出版的《遇見》。

跟之前的散文集相比,《化城》顯得輕薄短小,讀來並不費力。小說家楊富閔的推薦文寫得好:「大疫年代,《化城》這本充滿各種『移動』的書寫,無疑就是梓潔『文學的足跡』。淡定從容,不疾不徐。」(頁3)在文學路上,2006年獲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組首獎的〈父後七日〉看似是起點,但其實還有更早前(2003)的文學新人獎,這兩個獎撐住了她,告訴她:「你能寫,你會寫,你要寫,你不能不寫。」(見〈搞不定:文學獎及其他〉)不禁想問:自己搞得定的,跟被搞定的,又是什麼呢?

兩年沒旅行了,無論是國內或國外。大學畢業環島旅行,從此愛上到異地短暫出遊的感覺,不說風景、民情,就連陽光的溫度跟空氣的味道都不一樣。但在遊程結束後,又有著說不出的疲累。讀〈剛仁波齊轉山紀行〉,劉梓潔引用英國旅行文學家施伯龍《走進西藏聖山》裡說的:「旅行不是心理治療。它帶給我們的只是改變的假象,以及習慣把吃苦當作吃補。」(頁42)解開了我多年的疑惑。

作者在〈波卡拉往事〉,想起尼泊爾那些善良的面孔,「機遇盤根錯節,會遇上何人何事是如此不可預期。所有的緣分與善意都不是偶然,……」(頁83)當然,惡意也不是偶然,文中有被當地人欺騙的情節,但作者在結語不願強調。

作者自敘特別喜歡有「古城」的城市,如泰國的清邁。她說,她對古城的歷史並不熟悉,亦不求甚解,「因為『古』城魅力已不在真正的古老,而是因為時間慢慢發酵出來的一種韻味。」(頁93)我想起自己居住的島嶼,在歷經戰地政務解除,開放觀光近三十年後,形成什麼樣的韻味?能否引人流連忘返、一來再來?

劉梓潔寫搭小黃的經驗,上路如入道場,駕駛如共修夥伴。報路被司機問趕時間嗎?但其實只是因為她「不喜歡明明可以很快完成卻慢慢來的感覺,不喜歡明明可以用更聰明的方法卻用笨拙方式去做的感覺,不喜歡明明可以節省力氣卻要白費力氣的感覺。」(頁179~180)這段話勾起我大學社團的回憶,可以用來形容我當時的觀念跟行事作風,如果我跟作者在同一社團擔任幹部,應該會很合拍!但職場工作似乎是另一回事,有些事明明可以很快卻必須慢慢來,不然會一直有新的工作進來;改用更聰明的方法卻遭遇反彈,因為無法沿用舊表單複製貼上;要白費點力氣,好讓老闆覺得有佔到員工的便宜。

《化城》書名出自《妙法蓮華經》第七品〈化城喻品〉,意思是讓眾生於修行途中可以暫時歇息的幻化之城。在各家推薦中,我最喜歡謝凱特的說法:「人生是永恆遷徙,文字是暫住的化城,階段性的答案。」(頁4)感謝一直有好的作家願意持續創作,寫出美好的文字,提供各種階段性的答案,讓我們的身心得以安住。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