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怒症:掌控飢餓,擺脫煩躁,終結瞎吃的45個最強飲食法則

中文書
醫療保健
79折$ 331
5 /5
1位讀者評分
5
100%
4
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1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3/10/31
劇透警告
我們先試著回想一下「飢餓」帶給自己什麼樣的感覺?

接下來再思考一下當我們感到「飢餓」的時候會採取什麼樣的行動?

過去我們在新聞報導上看過多起因為用餐或外帶食物(飲料)而引發的衝突,無論是等候餐點太久,抑或是拿到的餐點與點餐的內容不符,都很容易讓人引發怒氣而喪失理智,這正是所謂的「餓怒症」,故名思義就是由飢餓所引發的憤怒。

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曾經有過因為過於飢餓而導致脾氣變得暴躁的經驗,如果當下身旁有人的話,還可能會遷怒而影響人際關係,若是需要做重大決策的當下而被飢餓所擾,更是容易讓決策失準,就如同《餓怒症》這本書中提到曾經做過一個實驗是當法官在飢餓的時候會變得不近人情,進而影響到判決,所以這也代表了當我們血糖值低的時候會無法靜下心來做出明智的決策,所以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及行動來解決飢餓對我們的影響就變得非常重要了。

我覺得比較值得關注的是當我們因為飢餓而吃得過多之後所引發的憤怒也包含在內,比如吃得太脹而導致身體不舒服,或是吃下原本就不是很想吃的東西而感到悔恨,當然也存在擔心肥胖的憤怒感,所以我們應該關注的是到底該吃哪些食物可以幫助我們保持心情愉悅,而且同時還不會造成飽足感幻覺,畢竟在進食沒多久又感到飢餓的經驗實在是太糟,也很容易會引發焦慮與愧疚感。

書中把餓怒分成四種類型,分別是「身體覺得餓了」、「大腦覺得餓了」、「心裡覺得餓了」、「手覺得餓了」。我們可以先檢視一下自己最常發生的狀況是哪一種?並且正視「食慾」其實與「飢餓」並不能畫上等號,比如當我們經過香氣四溢的麵包店門口時,會突然引發食慾的感受並不一定代表我們當下身體是感到飢餓的,反而有更多的可能是因為嗅覺所引發的食慾。

當然,我們並不一定要嚴格控制自己不能因為有食慾而進食,只是去檢視促使我們進食的真正原因是什麼?若有大多數的時刻並非是身體感到飢餓,那就有必要做一些調整,這不僅僅是為了健康著想,也為了讓我們在食物面前保有良好的情緒,並且在嚥下食物後所感受到的是平靜滿足而非充滿罪惡感。

這本書以健康醫學、心理學與科學的觀點來解析關於飢餓如何形成,以及該如何擺脫煩躁並且建立正確的飲食觀,我個人的想法是當我們不把「飢餓」當成是一件痛苦的事,反而把想法轉化為「飢餓」其實是能提升記憶力及健全免疫能力,更能讓自己有機會去傾聽自己的身體,那就不至於在飢餓感來襲的時候馬上行動去搜尋食物並且不假思索地吃下肚,而是先思考到底此刻的飢餓是否真的是身體的感受使然,抑或是受到其他因素的慫恿誘惑?

我們每天都在飲食抉擇中度過,擺脫無意識的飲食習慣是重塑生活的第一步,我知道這一切不容易做到,不如就先從覺察開始做起吧!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