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老的國度:古埃及文化史(修訂版) (電子書)

中文電子書
人文社科
245
3.5 /5
1位讀者評分
5
0%
4
10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1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3.5
|
2021/10/19
劇透警告
印度,中國,埃及,以及巴比倫均為文明古國,但是由於中國與印度的地緣較近,所以至少佛教文化的論述不少,但是埃及就不同了,不僅是路途遙遠,同時由於埃及古文明早已亡逸,而本地人對於考古也不熱中,所以有關埃及的知識均為二手傳播,而蒲博士為台灣唯一的埃及學博士,由於僅能只用國外考古資料,期刊與其他研討會論文,故而在研究上稍嫌吃力,畢竟有關埃及學的發言權,往往為英法等國所主導,即便是美國,也只是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積極參與埃及學的研究,同時埃及當地的學者也開始爭取埃及歷史的詮釋地位,如此之下身為一個第三世界的埃及學研究者,博士此本書,只能算是以資料的收集編輯為主,極不可能有相當公信力的創見,本書可以算是博士畢生研究的結晶,雖然說相當簡約,不可能算是學術論文集,但是對於一般大眾而言,已經很深入的瞭解古代的埃及人民生活情況。起碼在心中可以描繪出大概輪廓。

隨者全球化的到來,越來越多影像出現在我們前面,埃及的異國情趣更被使用在更多好萊塢出產的影片中,呈現出越來越多的埃及風貌,但是那是真的嗎?

這本書,由作者自己開始,談到文明的關係與埃及學的開展,這些不但是歷史更是歷史學重要的演進,為了要承繼正統,為了要光耀國力,為了要說明自己民族的優越性,隨者不同帝國主義的殖民史學觀,到被殖民地開始發展民族史學,不同的詮釋也代表不同的意義,讀史者不得不注意,這也是作者以身為局外人的地位,不斷的提醒我們小心歷史背後的史觀。

參見目錄,作者由埃及學的起源,次第介紹埃及的地理環境,很顯然的埃及與尼羅河的命運相關,因為有了河,造就了上古的文明,也因為它,天文與農業十分發達,但也吸引了外族入侵。

接者是各代王朝,由古王國,最著名的就是古夫金字塔。然後是中王國,新王國。很明顯的宗教與王權密不可分,所以的王均為神子,如同中國的皇帝稱為天子,利用神道設教,是古文明的特徵之一,也是宗教與人文治國的最大分野。所有的神均為各城池的保護神,而神話的流變正好顯示各城池之間爭取文化主導地位。

連帝王的名字都與神有關,不管是兩神共和或單神之子,名字是否表示各地勢力的消長。由古王朝以來,地方的勢力漸漸抬頭,是否這也反映在神話上?

由於我們對埃及的印象多半來自金字塔與木乃伊,至少在初步印象上埃及人民與宗教密不可分,不管是死者之書或墓葬的雕刻與陪葬品,生活是準備死亡,他們相信卡(靈魂)必然會復生,死而復活是很多民族共同的想法。

由於本書企圖在各方面介紹埃及的生活,所以他提到了很多契約,家訓,道德格言,誓言與各種通俗的文書,由這些文書的資料,可以顯現埃及的普通人民生活。同時我們也經由一些傳奇故事,找到聖經的一些影子,這也是文化交流的必然結果。

由於文化的強盛,內部必然也不少其他民族,例如黑人,兩河流域的猶太人,其他民族,那麼什麼是埃及對外的基本態度,什麼是他們的策略,如何對待外邦。基本上很多外交文書與寺廟上的圖畫,可以解釋埃及王的心態,幾乎都是以天朝自居,鄙視其他外族人。

隨者朝代更替,埃及國勢日漸壯大,對外征戰不少,也走到了新王國,法老多以氣勢壯大的神廟替自己創造功績,但是隨者宗教的勢力漸漸巨大,也不斷了削弱國力,很多神廟擁地自重,國王也不一定可以徵收足夠的米糧等物資。

所以當兩河流域的武力帝國興起,埃及不斷的被入侵,也不斷的再度復興,但是入侵者是否改變了埃及的文化?漸漸的埃及的文字以希臘文為主,只剩下廟宇的僧侶懂得象形文字,文化是否會衰敗,或者轉型,根本沒有消失的文化,只有文化轉型,這也是作者留給我們的最後一個問題。

無用之用,班雅明不斷的強調無用之用,任何看來與日常生計無關的事物,可能都可以轉化成其他目的,或以自己本身為目的,懂得其他古國的文化,也可以不斷的反省自己,欣賞一個其他的世界的文化,這也是世界觀,畢竟世界只有一種人不會很孤單,生物要有多樣性,同樣的文化亦如是。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