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誰,比你做什麼更重要:英國管理大師韓第寫給你的21封信 (電子書)

中文電子書
商業理財
88折$ 264
5 /5
9位讀者評分
5
78%
4
22%
3
0%
2
0%
1
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9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2/03/02
管理大師給讀者的21封信
看起來像長者的溫暖叮嚀
但卻富含人生的真義

作者雖以管理理論見長
但在此書中,花更多篇幅探討的,卻是人生意義的問題。如核心的概念:你是誰,比你做什麼更重要

讓我們先靜下來好好感受一切的存在,不要被忙碌的工作所淹,想清楚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它往往不是金錢,工作,而可能是無法用物質衡量的親情、熱忱、善良等等。

作者也主張我們自己的人生需要有第二曲線,畢竟現在的社會瞬息萬變,沒有公司可以保證你一輩子有工作,所以趁自己快達巔峰時開啓第二專長或人生,是必要且不能迴避的

畢竟現在的退休年齡愈來愈晚,如果在人生最後的1/2~1/4,有機會從事自己充滿熱情的工作,而不是只為錢工作,那是多有意義的人生。

作者也提倡要努力關心社會,不要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背後的“他們”(政府機關),畢竟這群人也是我們票選出來,所以我們有責任讓社會變得更好。

最後,真的不要把自己當成人力資源,任由公司的安排或指使,為了一點點加薪而失去更多的時間自主權。他也期許管理階層多用領導而非管理。

讀完此書,充分感受韓第的人文關懷和管理專業,這也是他令人長久尊敬的原因。
展開
user-img
4.5
|
2022/02/20
1. 這是一本很多人生建議組合而來的書,印象深刻的是,韓第非常反對大企業,他認為大企業十分沒有人性,沒有把人當人的方式在管理。他也很排斥管理、人力資源這些詞。他認為小規模的工作、或是自由工作者,更能發揮一個人的潛能,過上亞里斯多德所言的幸福人生。

2. 幸福人生是亞里斯多德的12道德性的執行。找到自己的黃金種子(潛能)並在生活中實踐中庸之道。

3. 因為時代變化太快,所以每個人應該會度過第一人生(工作)、第二人生、第三人生,而每次的轉換都是支出大於產出,應該在每一個新人生開始時,也同步培育下一個新人生。而婚姻也是,情勢、人生都在改變,與自己結婚的人也是變了很多次,兩個人也會經歷不同階段的婚姻,如同和不同人結婚,但其實是同一個人。

更長的(3000字)讀書筆記還是放在部落格~
有興趣的人可以再來看看,也歡迎與我交流喔 ^^
展開
user-img
5.0
|
2021/10/29
非常推薦每個人讀一讀,裡面富含的人生哲學智慧,非同小可。尤其是他的思考承接傳統思維,卻又顛覆傳統思維,因此他能夠理解現在人的困境,而他也能夠給予具體明確的建議,不是那種單純心靈雞湯的書,是一本能夠提升智慧與思維的書籍。
展開
user-img
4.0
|
2021/09/02
劇透警告
唯一肯定的是
世界正在不斷改變
沒有所謂的鐵飯碗
居安思危
尋求改變
提高競爭力
因為無法計算的
往往比可以計算的重要得多
過程盡力後
用「差點制度」享受人生😃

我們每個人都會犯錯
只需盡己所能
人生只為了體驗
但要挺身捍衛自已的夢想與信念
別留下遺憾🤧

你是獨一無二的
找到你人生的核心
並努力令它發光發亮
人生是一場自我發現的旅程~✨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3/28
從工作的第四年開始,對工作、對自我,開始感到迷茫,對於自己未來要做什麼?想怎麼活?突然間沒有了方向,做什麼都不對勁。

就這樣開始了一條長達兩年多的自我探索之路,做過很多次職涯諮商、履歷檢查、換了工作、又回到原本的工作,始終沒有找到我要的答案。在倒數第二場的職涯諮商後,發展師推薦給我這本書,我開始思考,我是誰?

這本書分了很多篇章,但始終圍繞著幾件事情再說:我是誰?我想完成什麼?我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對我來說,重要的是什麼?當然還有如何克服難關,以及作者的一些忠告。

最觸動我的一句話是「除非我想辦法,不然什麼事都不會發生」

是啊!你想在人生中體驗的、發生的一切,除非你想辦法,並且行動起來,不然什麼是也不會發生。當然,你要的人生也不會平白無故地出現在你面前、你想寫的書也不會自己完成......等族繁不及備載的願望。

嗯...所以...「你打算,拿這瘋狂而寶貴的人生怎麼辦」
關於我是誰,作者說人要自己創造意義,去找那些你感到非做不可的事情,然後盡己所能的、發揮所長。

如果真的想不到,你也可以「從觀察別人如何在生活和工作中,找到不同的人生典範」

想好了這層意義之後,便可落於實際面,去思考:當你完成了什麼、活出怎樣的人生,才算是「成為了你心目中最好的你」

我記得我當時腦海中蹦出的第一個想法是,我要寫一本武俠小說(笑)

你對自己的人生故事懷抱那些希望,如何看待十年後的自己,屆時會做什麼,住在哪裡,還有和誰在一起,如果你曉得怎麼過你的人生,就不會太過於擔心數字,直到數字誘導你犯錯。

書中「組合式」的觀念,讓我想通了很多,人生無法事事完美,所以我們要有所取捨,將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情,不斷精簡、提煉,然後組合起來,那就是你獨一無二的人生。

舉例來說,你的正職工作養活了你和家庭,但不會占掉所有時間,甚至和你喜歡寫作的興趣還有一些關聯,同時你也努力創作投稿、培養工作技能,為自己的下一個發展作打算。這就是一個很成功的案例。你要在工作、興趣及進修之間,努力尋找這樣的關聯,每一次都在第一條曲線上去發展第二條曲線。

假如你知道你自己要的是什麼,你就應該開始想方設法,經常創造一些可能的機會,不管事和相關人士見面、閱讀相關文件、參加研討會,或是瀏覽網站都好。千萬不要除了眼前的工作,對一切都缺乏好奇心。不將一切視為理所當然、以史為鑑,勇於提出質疑,在人生的路上,懷著好奇心去遊歷。

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只有你才能決定你的目標,展開自己的馬拉松。

如果你想破了腦袋,還是想不到你人生的意義,不妨思考看看,怎麼做「能帶給世界多一分美好,明白到只因你曾經活過,至少有一條生命活得更歡喜自在,這就是成功」

最後的最後,我好喜歡這段可愛的話: 「有事可忙,有人可愛,懷抱希望,就是幸福」
展開
user-img
5.0
|
2020/10/26
比起"管理大師",我認為"人生哲學先生"更適合韓第先生;我沒想到我會在2,3天內看完這本書(可能以前看書的方法不同...);書中充滿著韓第先生的人生智慧,一種哲學,不是方法而是方向;或許有人讀過後會覺得書中的內容太過樂觀了,人生面臨到的問題不是別人三言兩語或是一本書可以解決的,我不能同意更多了,特別是工作, 人際, 家庭, 財務... ...(越列越多... ...);不過,人生會遇到的不只有這些問題,也會有讓人感到快樂的時候;這本書宛若一位長者在你人生各個階段適時的提出建議,當然,最後作出決定&面對人生的還是我們自己(實際上也是如此);真心推薦找時間去看這本書,說不定帶給你的會比你想像的還多。
展開
user-img
5.0
|
2020/08/20
劇透警告
《你是誰,比你做什麼更重要》讀後心得:斜槓人生與一人公司

還好,在35歲就有幸閱讀到此書

作者Charles Handy是著名的英國思想大師,創辦了英國第一所管理學院:倫敦商學院,在組織及未來工作型態等領域引領管理學界的先驅,也真正落實自己著作《大象與跳蚤》及《第二曲線》中的理念,放棄了穩定優渥的職業生涯,成為一位自由作家、演說家、顧問等多職,過上所謂組合式工作者的典範。該書在作者86歲時出版,一共有21封信,作為留給孫兒的人生經驗指引。書中沒有特別燒腦的理論,用字遣詞也不難,就好像一位長輩在回憶他的過往,跟晚輩提醒一些事情的感覺。筆者僅花了兩個晚上就閱讀完這200多頁內容,讀完後的第一句話就是"還好,在35歲就能閱讀到此書",解答了自己內心難解的疑惑,也警醒自己該注意的地方。

告訴我,你打算拿這瘋狂又寶貴的人生怎麼辦?

作者引用了美國詩人Mary Oliver的詩詞,對讀者提出了大哉問,並期待藉由自己人生的反省,有機會幫助讀者回答這個問題。
筆者出身於台灣農村,雖然家裡經濟條件不差,自有印象以來,父母總是為了生活及我們的教育奔波忙碌,也沒有跟我們聊過人生應該怎麼過?試想筆者的(外)祖父母也沒教過我的父母親吧,但後來發現一路走來我們總是在複製父母親的行為模式,尤其是在有了小孩之後,年僅一歲的孩子,居然就可以鏡像的反饋自己的情緒及行為,讓筆者很是震撼。如同Handy第七封信所言:"人生最重要的三個角色:政治家、管理者及父母,都不需要認證,也缺乏正式訓練。其中父母的角色最重要,我們有辦法擺脫惡劣的政客、彆腳的主管,卻無法脫離糟糕的父母"。
筆者在第二個小孩到來後,多了許多時間與內人及兩位小孩互動,其中發現自己或多或少正複製一些過往父母不見得正確的行為模式,想想如果要改變自己,透過自我察覺、閱讀學習及做出改變,或許是一種好的方式。又如Handy在第二封信裡所言"人生問題的解答都在書裡",透過閱讀史書、偉大的文學作品及偉人傳記,就可以解答人生的許多疑慮,因為大部分的問題及處境,過去的人都曾經面對過。我們或許沒有辦法像偉人般活的如此"偉大",但試著提升自己的情緒、行為,及態度,隨時反問自己:"這樣做是否對子女是一個好的榜樣?"或許很多問題也就沒這麼難了。

工作的解答?斜槓人生!

每天一早睜開眼睛,我們所面對各式各樣的挑戰,如前可口可樂CEO Brian Dyson曾提到的人生的五顆球:家庭、健康、工作、朋友及靈魂,雖然工作是這五顆球中唯一掉下去不會破的球,然Handy點出如果想要尋找人生的意義,就必須要有一份保持不變的支薪工作,而如何系統性安排組合,才是解答"工作"這課題正確的方向。在世界快速變化,帶來工作型態的轉變,除了自己快速跟上變化外,組織也會越來越像酢醬草組織,由此三片葉子組成:核心員工、外包人員、專業人士/顧問,第二、第三片葉子這種契約型態的工作,將會越來越多,期待鐵飯碗的年代已不復往。(韓第在1989年出版的《The Age of Unreason》(繁中譯:《非理性的年代》)提出此概念,而日本於1986年實施《勞動派遣法》係為亞洲最完整體系的國家,也是派遣員工最盛行社會之一。)
人類的進步帶來了這樣趨勢,或是一種危機?或是一種機會?Handy提出用"工作組合"及"組合式人生"來解答這個問題,用「三階段式工作組合」將金錢、樂趣及自我實現融合成一個組合,去嘗試有些工作是為了付帳單而做,有些工作即便沒有收入或收入很少,為了理想或興趣而做,也是非常值得的,享受工作的樂趣遠比享受賺錢的樂趣重要,別為金錢奮戰來傷害自己的靈魂。這個概念在2001年出版的《The Elephant and the Flea》(中譯:《大象與跳蚤》)闡述,竟與目前流行的斜槓人生一詞的概念卻不謀而合!
試想21世紀出生的人們,他們要面對已非全球化的競爭,而是與機器人AI間的競爭,原本穩定機械化的工作,很有可能在一夕間消失不見,而機器人無法取代的卻是人性與創造力,利用科技幫助可以加速實現工作組合/斜槓青年的概念,如當今火紅的各種網路影音平台(Youtube, IG, 抖音等),大多數的創作者都從兼職開始,後面做出特色後,變成全職內容生產者。筆者喜愛追蹤的許多專業頻道經營者還兼寫書出版、演講等工作,就是一種很好的工作組合典範。
有些讀者或許讀到此,會想丟出辭呈,離開那個令人煩厭的職場,來實現自己的興趣吧?筆者勸你先等等,Handy跟《一人公司》皆提到要變成真正自由的工作者,重點在於你的能力是不是具有市場性。身處於具有一定制度跟系統的中大型以上的公司,或許不太有人性,但卻是一個很好的研究所,讓你有機會進修專業能力,甚至養成領導力。筆者相信在職業生涯初期,有機會找到具一定規模與制度,又肯給年輕人磨練機會的公司,會是你一輩子的資產。另外,《一人公司》更殘酷的點出:真正的熱情是用心投入工作一段時間後才會發現的,而不是膚淺的興趣。Handy年近半百才真正退出職場變成自由的跳蚤型工作者,此時他已相對財務無虞,如果是年輕人,不妨採取組合式工作,利用下班後零碎的時間,來發展第二個業餘的工作吧!

你與組織的關係:一人公司或許是一種好的方案?

Handy對於組織與社會學著墨甚深,與《反脆弱》一書的作者Nassim皆認為傳統大型的企業組織是一種違反人性的存在。如同筆者在《反脆弱》讀後心得 分享一般,組織越大,員工越像機器人,越依賴監控機制,如果沒有不定期的變革將越發脆弱。或猶如《一人公司》所言,除了建立小而美的組織外,大型公司內讓員工變成一人公司,也是一種極好的方法!如Google讓員工有20%時間可以做自己想做的專案,如果成功了,也一樣有利潤分成機制回饋給員工,或是許多美國科技公司已採用ROWE(只看結果的工作環境),沒有打卡,沒有時間表,沒有辦公室,只要完成工作,你要週間下午三點去遛狗,早上陪伴小孩看書都沒問題!這種工作型態改變,將大量解放人類的創造力及生產力,傳統的"管理",將漸漸式微。
Handy更強調,別把自己當成"人力資源",當你變成公司的一種資源,換言之,你將跟公司財務報表上的生財工具、設備等無異,你不過是一個機器。當有機會成為經理人時,也必須特別注意管理與領導的差異,管理的對象為事及物,而領導則是一種對人的啟發,是一種對等的關係,而非從屬。很多人以為有MBA學位,就一定很會當經理人,事實上不然,MBA的教育是學習金字塔原理,學習如何學習的基礎,它並不會給你完整的"說明手冊",教你一步一步如何當好經理人。如同Handy在第12封信提及,殼牌公司如此訓練未來領導人:把年輕人還不會游泳時,就把他們丟到水裡,他們不會對組織造成多大傷害,卻可能帶來改變,且從中學習到很多。
這讓筆者想起28歲時,自告奮勇地選擇了越南建廠的專案工作,擔任區域的財務長,所負責的是數千萬美金的投資。起初的三個月,越南語不懂、會計不熟(筆者非為會計專業出身)、團隊成員僅有四位且年紀偏大等壓力,幾乎讓我沒辦法好好睡覺,靠著密集的技能學習、放開心胸去接納越南文化及每兩個月一次返台與老闆述職對話的學習,讓筆者順利的完成階段任務,也讓自己成長頗多。在往後的日子,當部門的同事在抱怨工作量或新工作難度時,即便筆者的百寶箱內早已有多年累積的SOP或解決方案,我還是傾向引導他們自主學習,自己想辦法突破困難,必要時提供他們一些閱讀與學習的方向或書單,後續再視情況調整工作或決定新的職務安排。新一代的領導者,或許需要更像是僕人式領導,或導師/教練式的領導,傳統權威式領導,將越不能適應一人公司式的組織。
若小而美的組織是一種趨勢,那現有的許多優秀公司,規模都已不小了,那該如何是好?Handy也明知此事,他特別推崇聯邦制的權力結構,把權力作逆向授權,大部分的權力都地方,唯有在地方覺得中央能做的更好時,才把權力授予中央來處理。在公司法架構下,或許只有把母公司對子公司的持股降低,僅有參股投資沒有控制權,才可能做到這一點,否則會計及法律的框架,會逼著母公司對子公司強施"控制"。或筆者認為邦聯制,一種類似加盟體系的概念,用認同感串起所有成員的心,母公司或投資少部分參股,作為一個輔導、服務或精神象徵的核心即可,這種模式似乎在對抗世界劇變時,特別能展現韌性。
PS.企業領導人切記:除非有組織外的高人指點,否則這種變革不是一分為二,應是從下而上,深入了解內部的人性結構及權力結構,設計合理的機制,才能有辦法改變。

一人公司的試驗

筆者在2019年初公司年會的一場演講上,主講人莊老師的一張投影片上的一句話:

現在的你,是7年前你的選擇
7年後的你,是你從現在努力的決心
21年後,是否過著你想要的生活,是你不斷累積的結果
一切美好的成就都需要時間的提煉
—莊志忠 2019.01.08,蘇州市

讓當時內人已壞胎9個月,對於未來內心徬徨的我,想著小孩的教養、家庭、事業如何組合兼顧,莊老師的話點醒了我。心理暗下決定結束如浪人一般的海外經理人生涯,回台灣生活,台灣的環境更適合自已養育小孩的理念,不想再受雇的我(一方面台灣市場過小,無法完全顯現勞動價值的差異也是主因之一),或許回家族小事業幫忙是一條路,又或藉家族事業一個行業的平台自己創業,也是另一條路。幾經與家族長輩們交流後,筆者選擇了後者,放棄了安穩的環境,將大部分的積蓄投入,選擇了條沒有回頭的路。不知道對或錯,但筆者相信能夠繼承的不是有形的資產:股份、金錢等,而或許是前兩代的創業家精神:拿祖業田地抵押拼搏,沒日沒夜奮戰,典型台灣中小企業精神,這種無形的資產,才有辦法留下來。
當有機會閱讀到此書時,Handy的組合式生活概念,讓原本回台後因疫情,業務開展緩慢感到困頓的我,瞬間感到豁然開朗。回顧年初開始,筆者有更多時間陪伴孩子,陪伴內人與第二個孩子的到來,雖然失去了穩定且不差的收入來源,不過仍有些許投資收益,偶而也接觸一些需要幫忙的企業,給予一點小建議,最近也開啟閱讀、反思、寫作的工作(沒錯,我把它當成一個工作)。日常支出除了買書外,一切不必要的開銷也變得很低。心情變得更平靜,不浮躁,反省自己過去的無知與傲慢,一點一點地勾勒自己一人公司未來的樣貌。這樣的試煉正要開始,期待七年後的我,會用什麼樣的評語定義自己。

本文主要參考書中第1,2,7,10,11封信(全文發表於方格子2020/8/6)
展開
user-img
3.5
|
2020/07/22
劇透警告
這部的風格跟寫作方式都很類似,
作者其實有個優點就是都會寫特別的題材,
同時也相當用心去研究跟捕捉,
例如這次的假新聞議題,
不過也導致作者常加了很多不影響故事的文字進去,
個人覺得很可惜
展開
user-img
5.0
|
2020/07/17
劇透警告
比起書名,我更喜歡『告訴我,你打算拿這瘋狂而寶貴的人生怎麼辦?』


本身就很喜歡韓第,特別是《你拿甚麼定義自己?》。我心目中的韓第是個有著哲學家的靈魂、組織行為的研究精神與跨國企業經理人的實務經驗,高齡88歲的傳教士,孜孜不倦地埋首寫書,透過寫作把經驗與個人觀點,用文字的方式傳遞與影響他人。


這本書,是獻給韓第的孫兒們,以21封信的方式闡述21個主題。在後疫情時代,閱讀這本書,特別有感。或許我們都需要停下來思考我們的工作、人生,還有我們對待他人與地球的方式。有些基本原則是恆古不變的。


我挑選了五封信的簡單摘要,與大家分享之:

1. 第三封信:人生大哉問→適當的自私,才能證明人生的價值

2. 第四封信:信仰與理性→亞里斯多德的12個輔助性美德

3. 第八封信: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你終究得跟自己賽跑

4. 第十一封信:你不是人力資源→沒有人喜歡被當資源管理

5. 第十六封信:「我們」總是能打敗「我」→有夥伴,是莫大幸福



[第三封信]人生大哉問

存在主義哲學家的信條是『存在先於本質』,也就是說,每個人都獨一無二、各不相同,可以決定為何要活著,以及如何過我們的人生。這非常誘人,但終究也很困難。之所以誘人,是因為可以讓你擺脫社會上所有的規範與教條、自由做自己。



適當的自私。我認為每個人自然而然會關照自己的需求和慾望,這沒甚麼不對,也很適當;因為你必須先自我感覺良好,才能對別人有所助益。但如果你只是拼命取悅自己,不但對自己沒什麼用,到頭來也不會令你感到自豪。另一方面,假如你從一開始就不投資自己,對別人也同樣沒什麼用處。



我發現,真正的滿足來自於看到關愛的人心滿意足。邱吉爾曾說:一個人藉由獲取來維持生活,透過付出來證明人生的價值。



[第四封信]信仰與理性

你相信上帝嗎?或你是否信仰某尊神明,或其他任何神祉?有些私人問題唯有自己才能回答,這個問題正是其中之一。牽涉到超乎我們理解範圍的事情,千萬不要聽別人說該信什麼。這純屬信仰,而信仰從來不是能靠推理解決的事情。的確,信仰始於理性耗盡之時。



或許,我們可以參考亞里斯多德的12個輔助性美德

1.勇氣:勇敢,願意挺身捍衛你認為對的事情。

2.節制:自我控制和克制。

3.寬厚:仁慈、慈善、慷慨。

4.美好:容光煥發,享受生活樂趣。

5.自豪:滿足於自己的成就。

6.光榮:尊敬、敬佩、推崇。

7.性情好:冷靜沉著。

8.和善:友好、合群。

9.誠實:直接了當,坦承直率。

10.機智:幽默感。

11.友誼:同志情誼、友情。

12.正義:不偏不倚、公平公正。



但也要注意中庸之道(The golden mean),避免過與不及。太勇敢會變成傲慢、缺乏勇氣變成怯弱;缺乏自豪會變成自我貶抑……要記住幸福,是符合美德的自我實踐。



[第八封信]人生是一場馬拉松

人生是否就是一連串的競爭,如果是的話,我是否該選擇更艱難的跑道,雖然表現較差,但或許會學到更多東西;還是我應該參加輕鬆一點的比賽,因此更容易勝出?到頭來,這些好勝心究竟有何意義? 如果贏了,我會受到激勵,想要贏更多嗎?如果輸了,我會努力求進步,還是乾脆放棄,承認失敗?



這是競爭帶來的問題,不僅在學校裡,還會出現在人生各個層面。



人生漫長正如馬拉松,唯有自己才會不斷考驗自己。但只要跑到終點,每個人都是贏家。起步維艱,我得採取新的策略。除非我想辦法,不然什麼事都不會發生,沒有人會替我寫我想寫的書,甚至沒有人會問我要不要寫書,這是我為自己設定的任務,而且我發現我自己是個嚴厲的監工。我正在跑自己的馬拉松。真正的馬拉松選手都會承認,跑馬拉松已經變成強迫性行為,但因為跑馬拉松是出於自己的選擇,他們總是跑得很愉快。



[第十一封信] 你不是人力資源

想想看,會將優秀人才或技術人才視為重要資產的組織(例如大學、劇院、法律事務所、教會等),都不會用「管理者」這個詞來形容組織負責人,他們會稱之為院長、資深合夥人、主教、主任或是團隊領導人。



管理者的頭銜只會用在管理事物(而非管理人)的人身上,這些人負責管理組織中偏物質、無生物的部分,例如運輸、資訊系統、建築物等。更糟的是,你把人當物件看待,他們就會表現得像個物件,只做非做不可的事,以履行合約。



『有趣的是,我發現只要一開始就選對人,而且他們很清楚自己該做什麼,他們就會自動自發,根本不需要任何查核,也不用你操心。』我稱之為領導。希望你記住,組織、領導和管理是三種不同的活動,必須運用得當,因為我真的相信,一昧管理而不領導是錯誤的做法,許多組織因此機能失調,員工也不快樂。你不只是人字資源而已。



[第十六封信] 「我們」總是能打敗「我」

希望你運氣夠好,這輩子說「我們」的時候比說「我」還多。有人為伴,可以分享希望、分憂解惑,這非常重要。不過,別人不會告訴你的是,不管是合夥關係、親密友人或工作小組,在任何關係中,如果想要充分享受到「我們」的真正好處,你必須先投資,才會有收穫。在真正的親密關係中,沒有免費的便車可以搭



唯有當你關心別人甚於自己,才會懂得給予。



仁慈寬容是友誼的黏著劑。只要你心存善念,尊重別人和你意見相左的權力,那麼即使和朋友爭辯,不同意他們的政治或宗教觀點都沒關係。朋友之間,真理會越辯越明。愛爾蘭人說:『我怎麼知道自己是怎麼想的,直到聽到我說出的話。』



珍惜身邊這群特別的朋友,一旦失去他們,你將會無比懷念。



我很幸運,在人生的各個階段都有「我們」陪我一起度過低潮與難關。也很清楚,人生的賽道上,他們是最佳的應援團,但還是得靠自己不停地往前奔跑邁向終點;希望自己能時時關注亞里斯多德的12美德清單,還有在組織中如何發揮人力資源的真正價值,做到適當的自私,好好投資自己,才能對他人有所貢獻。



在後疫情時代,或許我們都該適度的停下來來反思一下,有哪些事情做對?有哪些事情可以採取不同的做法。如果缺乏這樣的省思,我們永遠不會改變或進步。期許大家都能盡己所能,充分發揮,找到符合美德的自我實踐。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