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語權的世紀角力:從TED、論壇到智庫,公共知識分子及意見領袖面對「思想產業」的理念拉鋸與道德考驗 (電子書)

中文電子書
人文社科
336
5 /5
3位讀者評分
5
67%
4
33%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3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1/05/21
自網路將社會原子化開始,便造就了後真相時代。假訊息流竄、知識缺乏恐慌症、價值體系崩解等,使得人們基於安全感驅使,開始尋求「永恆」的慰藉。有人說理性是人類最強大的力量,但當環境造成感官機能失調時,個人與群體又會做何回應呢?歷史上的每一次危機,總會有人善加開採,轉為獲取資本的礦井。
展開
user-img
4.0
|
2021/02/03
因為好奇如何探討「話語權」而讀了這本書。從話語權的經濟價值構成思想產業,是一個有趣的概念。雖然作者僅著重在政治科學的領域,但藉此思考其他領域的思想產業,也是有幫助的。

思想產業的今昔變革,最顯著的差異是從過往的權威式寡頭壟斷,到現今規模與參加者都大幅增加,當然也包含經濟規模與報酬的提升,卻也可能過熱、泡沫化。

我覺得最有趣的章節是第七章討論克里斯汀生的「破壞式創新」的泡沫現象。以及結論提到思想產業的「永續發展」。

究竟誰是思想產業的參與者?是那些能跨越一定知識門檻的人。隨著資訊發達,人們吸收的知識量大幅提升,即便是一般大眾也越來越有機會跨越特定利基市場的知識門檻。雖然不是知識精英,但我們也能找到自己的話語權,在職場上、生活上成為有定見的人。當思想產業可以這樣擴大參與,才能多極平衡,也才能繁榮。
展開
user-img
5.0
|
2020/12/13
有時候覺得蠻可怕,自己竟然讀這種書會覺得有趣~這是所謂知識分子熱衷的話題嘛XD,難怪會跟普羅大眾脫鉤,幾年前心裡還不明白知識界到底在爭論什麼,盡是討論一些枯燥乏味又神祕難解的議題,當時就很想要搞清楚這種”境界”的感受為何? 現在終於弄清楚了,還可以來記錄一些心得,順便分享幾個自己的觀察。

(1)
我知道這本書是因為讀了《贏家全拿: 史上最划算的交易,以慈善奪取世界的假面菁英》,書中有提及本書,所以就把它加到待讀清單,沒想到這種書台灣也會有中文版,英文版太消耗腦力了,所以一直沒動力閱讀,既然有出版社願意翻譯引介,一定得捧場一下。重點是本書譯者的功力高超,如此艱深的內文竟然可以翻譯得如此流暢!! 這是一本高品質的翻譯,雖然有一些錯別字,但整體的閱讀體驗非常爽快!

(2)
如果多讀幾本類似主題的書,你會發現很多書會互相引用,可以串在一起。例如《贏家全拿》算是商業書籍,它也有出現在《開拓者:企業的力量是改變世界最好的平台》這本書裡,連科技大拿都在讀。我感覺國外的閱讀浪潮也是一陣一陣,每一段時間就會有幾本書引起大家的討論,連Goodreads上面的讀者也是跟隨同樣的潮流。

我在Goodreads有追蹤一個網友叫Marks54,我感覺他可能是某間商學院的教授,讀的書是那種最頂級有深度的著作,他選的書根本西方知識界閱讀的隱性指標,我因為追蹤他寫的書評,發現了許多優秀的書獎或書單,如果你有在用Goodreads可以去查一下這位老兄~而且他也是那種會”延伸閱讀”的人,例如這本《話語權的世紀角力》,他也是因為《贏家全拿》提到它,從那本書延伸閱讀過來。每一本書末的Further Reading其實都值得瀏覽一下,文本是一張不斷擴充的網,附錄就像一個節點,可以幫助自己把閱讀的視角望得更遠。

(3)
牛津大學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簡稱OUP)的出版品非常有影響力,不愧是世界級的學術機構,連出版部門都可以影響全球閱讀的品味,我第一次點進去他們的網站探索,就是因為研究所要寫報告,一路探索下來,驚嘆人類的智慧結晶,也懾服於OUP出版物的深度與廣度。如果你喜歡知識上的成長,可以去認識一下他們出版的Very Short Introductions書系,這一套作品應該是全世界最有系統性、最完整的初學者指南(不過雖然說是entry level,讀起來還是很像在讀學術論文啦O_O)。

OUP在香港也有分部,他們連中文出版品都是如此的有”質感”,一般人應該不會主動從書架拿下來的那種文學書(例如:董橋先生的書),這種智識上的享受的確是很高的境界,但也有點象牙塔裡自high的錯覺…除了自我陶醉,我還沒有辦法在現實生活裡找到可以分享這種感受的人。

提到OUP是因為這一本《話語權的世紀角力》也是他們家出版的書籍,這一兩年逛書店,我覺得台灣好像有越來越多出版物都來自OUP(隨便舉例: 《紅心戀歌:20世紀兩場革命中的跨國愛情體驗》),會引入一定代表有人會買,而且會讀的人一定都很有內涵,那為什麼那麼少人分享讀後感呢?! (murmur一下,有蠻多評鑑都是給一顆星,然後留下一句什麼錯字很多、翻譯不好…唉,有中文翻譯版已經很幸福了,就別那麼嚴苛了嘛,你看看香港,以後想看這種書都沒得看了。)

(4)
本書探討的對象為”思想產業”,隨著網路的普及,大眾獲得資訊的管道變多,使得思想產業蓬勃發展。什麼是思想產業呢? 簡而言之即生產、販售知識維生的一群人,媒體、大學、智庫…都能算是其中的一員。資本主義很神奇,將所有人類活動分門別類,劃分為一個一個產業,以獲取金錢為目的,每個產業都有它獨特的供需法則。

人類與動物最大的區別是人類會思考(供給),思考的成果即知識,可是空有知識沒辦法填飽肚子,所以需要有人接收知識(需求),這就是知識產業的基礎。我們心中都明瞭知識的價值,知識代表文明、氣質、涵養...精神生活也是人生的重要組成,不過想歸想,思想家也是需要賺錢過生活,所以如何把這些知識轉換成商品,就變成了一門高深的學問。

舉例來說,高等教育說穿了也是一個”產業”,教授努力產出論文,校方想辦法吸引最好的學生,才有學費支撐高等教育的開銷。當然高等教育也有啟發智識的目的,但純粹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姑且不論那些教育的美談,大學也像一間企業,當政府的教育經費日漸枯萎時,必須想方設法開源節流,才能生存下去。

資本主義運作的邏輯是不帶任何感情的,個人、機構、企業首要的目標就是營利,唯有如此才能生存,才有話語權。這跟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本質上都是一樣的,這個年代有錢就是王道,有錢就能隨心所欲。這已經是當代社會運作的基礎,所以思想產業也必須轉型,讓思想家們能夠從中獲益。

這本書深度分析了當代的思想產業,我覺得作者真厲害,可以把這種很玄的東西探究得如此深入。書中的資訊量很大,我讀得很慢,因為讀完每一段都要停下來思考一下。讀完這本書,你會重新思考”自己思考的模式”,這種感受很微妙,因為本書的內容會刺激你去審視什麼叫做”思考”。

舉一個例子,現在很流行意見領袖,演講時似乎都要引用意見領袖的話語,在一般人的認知裡,你只要引用他們說的話,馬上就會讓自己的演講變得很有份量,大大增添演講的可信度。例如跟行銷有關的演講,一定會播放Simon Sinek的黃金圈法則,或者是Malcolm Gladwell的一些理論。如果你是那種比較愛critical thinking的人,可能會覺得疑惑,他們說的話其實像廢話,可是透過包裝或模型化就變成一種奧妙的定律,聽眾如癡如醉的鼓掌叫好,覺得受到了神諭般的啟示。為了避免讓自己顯得憤世嫉俗,你也必須從眾的點頭稱是,隱藏自己內心的困惑。

其實這種感受很弔詭,你當然也知道意見領袖說的話的確有參考價值,但又覺得受到過度的吹捧了,所以只好反過頭來質疑自己是否太自視甚高? 假如你也曾經有類似上述的感受,讀這本書會給你很多的啟發,它讓你從另一種角度認識思考的本質。三言兩語難以言喻,令自己驚訝的是,我逐漸強迫自己接受一種事實,過去景仰的眾多理論、人物、機構,若務實的放在資本主義的框架下檢視,他們的地位就似乎就沒那麼崇高了,這是一種理想和現實妥協的結果,令人唏噓,但也打開自己思想上的另一扇窗,跳脫了大眾習以為常的認知領域,反而能看到思想上更多元的面貌。

總之,本書是一本發人深省的好書,如果你很喜歡思考,不排斥嚴肅的論述,它應該會給你許多意想不到的知識和啟發。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