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轟炸:人道與人性的交戰,造就二戰最漫長的一夜(含21幅珍貴歷史圖片) (電子書)

中文電子書
人文社科
88折$ 258
4 /5
9位讀者評分
5
33%
4
56%
3
0%
2
11%
1
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9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4/02/25
一開始看到這本書,會以為是在講述二次大戰的轟炸戰術發展的歷史,譬如德國、日本、美國、英國,洋洋灑灑的介紹轟炸機發展、轟炸哪個城市、戰術、結果分析等等

但是翻閱起來,與我想像的完全不是那一回事: 它像是撰寫小說一樣的手法,讓人不知道葫蘆裡賣什麼藥的章節與標題,讓人不禁得全部讀完才能一探究竟
就我所閱讀到的內容,原來在當時的轟炸概念分成精準轟炸與區域轟炸兩派,前者認為那是人道且有效率的戰爭方式,後者認為能消滅對方戰爭動員能力而獲勝。

書本提供這樣的故事,希望讓讀者去反思戰爭之中,轟炸的意義與選擇。但是我會認為在戰爭之中,這兩種轟炸的概念是交錯著運用的,看我們面對甚麼樣的武裝衝突、我們面對甚麼樣民族性的敵人。譬如,現在上演的烏俄戰爭與以色列戰爭,可以觀察出在什麼階段,會用什麼樣的方式來獲得戰果(我把無人機、砲擊與飛彈都納入轟炸的概念)。

換做我們台灣,面對中國可能的軍事入侵,台灣讀者有必要去思考這個問題,當戰爭開打時,撐過幾波來自中國的攻擊後,我們的反擊力量要用在哪裡? 反擊的規模如何?
我們採用精準轟炸的方式斬首敵人高層、重要軍事設施,還是對充滿中國人的大都市,實施地毯式轟炸的報復行動? 我認為是讀完這本書之後,亟需要思考的事情,我們其實離戰爭不遠。

這本書內容生動有趣,不會死板的講解戰爭與歷史,還有穿插武器發明的故事來說明理念發展的努力,書中也有不少歷史照片圖說,因此我會想推薦這本書。
展開
user-img
1.5
|
2023/04/15
如果「精準轟炸」可以減少無辜平民的傷亡;「無差別轟炸」卻可以使敵軍更快棄甲投降,我們會選擇讓戰爭更人道的科技,或是敵不過想求勝的人性?

上面這道題目很好. 讓我很快就決定不需要看. 無病呻吟."如果無差別轟炸可以使敵軍更快棄甲投降",他根本無法驗證是否有這回事就開始掰嗎? 還是書本內容講的不是在回答這個問題?
展開
user-img
4.0
|
2023/01/29
二戰為背景,講述在雷達技術尚未問世時,美國有一位空軍指揮官堅持採用「精準轟炸」方式,為了將不相干民眾損傷降為最低且快速達到終止敵軍行動能力,已結束戰爭。

這戰爭方式在現今我們會覺得:「不就是這樣嗎!」,但在當時執行的成功率是微乎其微,作者用了不少實例講述「精準轟炸」在當時的難度(這些例子都相當令人難以置信且執行起來就覺得非常誇張!有興趣可參閱書本)。因苦無功績,不久後這位長官就被替換了。

新上任的指揮官是一位破除萬難,遇到問題就想辦法解決的個性,一開始沿用前指揮官策略,執行幾次發現成功率幾乎為,於是他改變策略使用「無差別轟炸」。從人道觀點來看,或許會覺得這位指揮官毫無人性,但最後也因他的無差別轟炸,讓日本開口投降,免除日本像韓國被瓜分的命運,最後日本還頒勳章給這位指揮官。

是一本開放式結局的故事,最後沒有探討「精準轟炸」或「無差別轟炸」的差異。
在戰爭中,做任何決策都是極為困難的,要考量因素太多,但大家最終目的就是趕快結束戰爭。
展開
🛩「如果我們可以從三萬英尺的高度乍到一個醃酸黃瓜的木桶,那我們就不需要軍隊,不需要送年輕人去戰場上犧牲,也不用任由一座偉大的城市變成一片片廢墟了。」

靠著轟炸機的「精準轟炸」來針對痛點出擊,癱瘓敵軍以贏得戰爭,並減少對無辜平民及自身軍隊的傷害,這無疑是一個非常美好及正確的想法。海伍德.漢賽爾准將始終堅持著這樣的想法,最後卻因為總是失了準頭而被長官替換掉了,而新上任的柯蒂斯.李梅少將正是日後以「區域轟炸」贏得戰爭的指揮官。

作者即以海伍德.漢賽爾及柯蒂斯.李梅的這一小段歷史故事,並引用一些本人或其共事者的書籍或口述歷史等,在本書探討為何「精準轟炸」的完美想法會失敗?看似缺乏道德的「區域轟炸」為何贏得戰爭?柯蒂斯.李梅為何選擇不特別設定目標的亂轟亂炸?難道他就如此草菅人命、如此冷血嗎?


對於二戰前後的時期來說,科技尚未發展到能夠實現「精準轟炸」這樣的構想,即使使用了當時最新被發明的「諾登轟炸瞄準器」,也會受到太多不確定因素所影響。

不僅是當時,我在《戰爭裡的孩子們都怎麼了?》一書也讀到,定點轟炸的失敗率為百分之十五,也就是每發射一千枚飛彈,就會有約150枚飛彈偏離目標。由此可知,「精準轟炸」的難度不僅在過去難以實現,若不以特殊飛彈(無人機等)作為主要武器,就連現在也並不容易實現。


這本書總共分成兩部,第一部是寫二戰時期,第二部是寫東京大轟炸事件,兩部同樣是以兩位代表人物及兩個「轟炸法」作為重點。除了一開始要進入狀況的地方之外,整本書都非常易讀,即使對戰爭、軍事沒有特別興趣的讀者也能夠當成故事閱讀!

雖然是以一段歷史故事作為敘事背景,但這本書是被分類在社會科學而非歷史。若將此書當成歷史書來閱讀,確實會覺得史料比較少一些,但若先了解這本書大概的分類及方向,閱讀起來也會容易許多。


我滿喜歡這本書的,對於像我這樣喜歡閱讀易讀作品的讀者,是很不錯的一本書!一本書的知識豐富度或許重要,但它的觀念若能被吸收、被記住更多,甚至可以讓讀者說給他人聽懂(也就是輸出?),那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啊。

我也很佩服作者說故事的功力,強烈建議他下一本可以出歷史小說!(是說如果也把這本書寫成歷史小說也是個好主意耶!)

推薦給麥爾坎.葛拉威爾的書迷,和對戰爭歷史有點興趣又怕看不下去,以及喜愛閱讀社會科學類型書籍的讀者!
展開
劇透警告
「弟兄們,辛苦了,這任務真的有難度。但我以你們為榮,我們對得起這份工作。」
「我不覺得你們得對得起自己的工作,還有這項任務。狀況繼續這樣下去…這次作戰將以失敗作收。」海伍德・漢賽爾說。

二戰時期有一群人,以海伍德・漢賽爾為首,他們內心有一份憧憬,他們渴望找到一種方式能打一場乾淨的戰爭,他們相信#轟炸 重要標的能阻斷敵軍資源補給導致敵軍投降戰爭結束,他們稱之為#精準轟炸,這是他們的信仰。他們發展轟炸瞄準器,堅信他們的瞄準鏡可以從六英里的高度炸掉一個醃酸黃瓜木桶。
然而,現實的是,二戰的科技技術一腳雖跨在20世紀,一腳仍跨在19世紀,轟炸瞄準器在前期雖然完美發揮其效果,然而隨著戰爭期間時間的限制、未知變數的增加,供不應求的劣質轟炸瞄準器被送上戰場,無疑是趕鴨子上架,最終還是失靈了。
此時出現另一群人開始發展凝固汽油彈,也就是所謂的燒夷彈,使用的是一種膠狀燃劑的黏稠劑成份,能大規模的進行火攻。由於海伍德・漢賽爾的精準轟炸遇到重重困境,由柯蒂斯・李梅接任指揮官,正式開始對日本數十個城市進行火攻轟炸,日本頓時成為人間煉獄。
如果是你,你仍會堅持你的#道德原則,
還是,接受誘惑,選擇進行#無差別轟炸?

海伍德・漢賽爾選擇堅守道德底線,堅持最小化戰爭帶來的人命損失。
柯蒂斯・李梅相信的是,要最小化戰爭帶來的損害,最直接的方式便是#速戰速決,如果能把兩年的戰爭縮短成一年,這便是降低損害。
一個堅守人道,一個遵從人性,此時我們就該下定論誰的決定才是對的嗎?
李梅的速戰速決戰術造成日本六十個以上的城市遭火攻肆虐,據戰後美國戰略轟炸調查團的結論,李梅的火攻戰術在六小時內東京地區在大火中喪命的人數已破人類史上的紀錄,但據一名日本歷史學家表示,若沒有當時的美國快攻,日本不會那麼快投降,這樣的結果可能導致日本飢荒,甚至最終日本會被美俄瓜分。
然而歷史沒有如果,誰知道呢?

若看過任何與戰爭有關的照片、文學作品或影視作品,便能多多少少體會戰爭是多麼殘酷,以堪稱最大絞肉機的1916年的索姆河戰役為例,開戰第一天就造成6萬名英國士兵傷亡,一星期1500門大砲發射了150萬發砲彈。
如之前讀的《戰爭》所寫:「戰爭往往使人變得盲目。」
指揮官有各自的理念,而根據這些理念所下達的命令都左右著一個個的人命。然而,無論是哪一種信念,人類總會有一套說法讓自己信服 (也只有當連自己都信服時,才有辦法讓士兵信服願意奉上性命),這部分葛拉威爾在書中安排了一個有趣的分析(關於邪教),蠻有趣的。

這次的新書,與以往葛拉威爾的作品風格大不同,但或許因為出現二戰二字,許多讀者將之歸類為歷史類的書籍,又見到作者是多倫多大學歷史系畢業,自然予以更高的期望。
若以對歷史類書籍的既定印象(鉅細靡遺的事件描述、精確的時間點、詳盡的史料等)去評價之,我想必然會失望。然而《失控的轟炸》畢竟歸類在社會科學類,我將它定位為葛拉威爾為他「著迷」的這件事寫的一部書,而這件事剛好是發生在二戰這個期間,僅此而已,看起來有一點點任性,有一點固執,卻也看出他的確深深著迷。
必須說,在這本書之前我並無讀過他之前的作品,但葛拉威爾以他擅長的故事敘述技巧,成功吸引我。拋開對歷史類書籍的既定要求,葛拉威爾在本書透過大量他人敘述的內容,從海伍德・漢賽爾本人的口述,從同袍、從現代歷史學家的口述中,讓我感覺彷彿我也生在同一個時空下,與海伍德・漢賽爾一同掙扎,在人道與人性之間掙扎著。

本書的最後葛拉威爾寫下
「柯蒂斯・李梅贏得了戰役。海伍德・漢賽爾贏得了戰爭。」
耐人尋味。
展開
user-img
5.0
|
2022/05/17
劇透警告
「精準轟炸」可以針對敵軍的重要建築攻擊,使其無法運作,進而贏得勝利。

以現代來說,只要輸入座標,炸彈就會精準地去到你指定的點,包括搜尋不到的地址。
但在那個年代,精準轟炸一點也不精準,考慮了飛機的速度和高度還不夠,還得算進雲層和強風,更別說他們身處陌生的領土,面對的是完全陌生的環境和條件。

海伍德・漢塞爾到最後都堅守這個信念,因此在面對長官提出和自己理念不同的想法時遭到替換。

「區域轟炸」則是無差別攻擊,完全不需要考慮任何因素

但攻擊的目標,會從重要建築變成整座城市,包含無辜百姓老弱婦孺。

被換上的柯蒂斯・李梅正是用區域轟炸贏得了勝利。

-

在看《失控的轟炸》前,看到很多書友都已經分享這本書,其中都會問到:你會選擇精準轟炸,還是無差別轟炸?

原本以為我看完書後絕對會選擇精準轟炸,結果看完根本選不出來,我一直在想我究竟會成為堅守信念的漢塞爾還是想要盡快結束並贏得戰爭的李梅,即使知道精準轟炸能減少傷亡,但帶入當時頻頻失敗的情景,我真的不能保證我可以大聲的說:不!這不是我要的!
-

順帶一提,作者葛拉威爾真的很會說故事,怪不得每本書都這麼紅,如果原本只看小說,但突然想來點知識(?),蠻推薦從葛拉威爾的作品入手的,這段歷史如果我來寫大概只會寫個無聊的兩句話就結束了(笑)

歡迎到instagram:23._.reading看更多
展開
這本書給我的啟發是「面對兩難的抉擇,如何堅守道德底線?」,堪稱戰爭版《仁慈》,《失控的轟炸》背景是二戰期間,美軍與日軍對戰過程,美方空戰的策略背後隱含的人道與人性的躊躇,「精準轟炸」派:訴求減少無辜平民的傷亡,主要轟炸工廠、橋梁或主要交通幹道使該國運作癱瘓為目的,缺點是難度很高;而「無差別轟炸」則是想要藉由任意轟炸造成人民恐慌,使敵軍更快棄甲投降,讓戰爭盡快結束。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想展現仁慈的精準轟炸卻未必能順利執行,是否反而因此拉長戰線,造成更多的生靈塗炭,除了無差別轟炸這樣的必要之惡,是否有其他更好的解法?

若想瞭解更多,IG搜尋【 閱讀先生】
已替你用圖文方式解構這本書的重點精華^^
展開
user-img
4.0
|
2022/04/30
劇透警告
去年的五月下旬,撰稿人麥爾坎‧葛拉威爾跟一位體育作家克里斯‧查韋斯正面對決 1600 公尺田徑場競賽。葛拉威爾的年齡 (57) 是查韋斯年齡兩倍 (27) 還有剩,雖說是拳怕少壯,但葛拉威爾仍以經驗勝過了前者。他以 5 分 15 秒 38 的時間跑完一英里 (1600公尺)。如果你想知道的話,麥爾坎‧葛拉威爾曾經是加拿大有名的中長跑運動員。

會提這件事,因為不久前的四月份,葛拉威爾才出版了新書《The Bomber Mafia》。一年過後,在 2022 年四月正式由時報出版《失控的轟炸:人道與人性的交戰,造就二戰最漫長的一夜》。只是翻了翻封面簡介,心底就想:麥可‧路易士肯定會喜歡這本書。果然在書中就看見他的推薦好評。

相較於葛拉威爾過去書寫有關行為與決策的作品《引爆趨勢》、《決斷2秒間》,談論陌生人的《解密陌生人》等著作,《失控的轟炸》是獨樹一格,考據歷史的戰爭書。一個好的特稿作家往往是從問號開始的:為什麼這個會流行?為什麼有些人能快速做出決策?為什麼很難臆測陌生人在想甚麼?以及,為什麼二戰同盟國會贏?

#把紙團丟進紙簍看看

如果旁邊有一個垃圾桶,而你手上剛好有一張紙,試試看把紙揉成一團,然後用快速直球、拋物線甚至是用手指彈,把這團紙丟進垃圾桶裡。很簡單吧。那麼把垃圾桶往遠處移一些,或是把風扇打開試試看,要把紙團拋進垃圾桶裡似乎越來越難。在二戰期間,這就是問題所在。

一個轟炸機駕駛,如何在高速移動的同時,把一顆炸彈從幾萬英呎高度往下丟,又能精準地落在預設目標地點上──可能是武器兵工廠,可能是軍營──這在二戰的軍事科技發展之前只能想像,於是,當時轟炸機能做的就是盡可能把炸彈往下扔,這又被稱為『區域轟炸』、『士氣轟炸』,貼近現代用語的說詞是『無差別轟炸』、『地毯式轟炸』。而在諾登瞄準器成為轟炸機的標配時,『精準轟炸』就成為二戰的決勝關鍵之一。

《失控的轟炸》是一本為轟炸機而寫的頌詞,用近三百頁的文字從『區域轟炸』推進到『精準轟炸』,從漢賽爾到柯蒂斯‧李梅,洞悉了戰時所謂的人性。邁可‧桑德爾會很喜歡這樣的論調:戰爭帶來死亡,而死亡數字帶來絕對的勝負,那麼兩顆原子彈快速終結戰爭,到底是必要之惡,抑或是持續用 B-29 轟炸機放燒夷彈空襲東京,是比較好的選項?(補充,自 1945 年 3 月開始的東京大轟炸是歷史上最具破壞性的非核武空襲,比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任何一次軍事行動造成的傷亡都還多。)

#吳鳳與模仿遊戲

《失控的轟炸》一書,老葛被說是基於歷史修正主義角度作書寫,簡單地說:考據了過往被忽略的證據,重新解讀主流的歷史觀點。當從歷史書找到了新證據或新的考據資料時,往往就會產生『過度聚焦效應』,會認為這是關鍵證據。

我喜歡的例子是台灣日治時期的吳鳳故事,在小學課本裡,吳鳳為了革除原住民出草陋習捨生取義,後來據考證,吳鳳之死可能沒有想像中那麼浪漫,於是乎,吳鳳故事就被摘出國小課本之外;另一個例子是『模仿遊戲』,艾倫‧圖靈發明圖靈機之後,破譯了德國密碼系統,英國軍情六處就能掌握德國海軍,直接且間接地幫助盟軍 (後來經科學家計算,圖靈小組的突破,使得盟軍提前至少兩年戰勝了軸心國)。但當時的軍事人員都會告訴你,圖靈確實功不可沒,但不能把打勝戰歸功給他。就像你不能把日軍在二戰時的剽悍表現都歸功於神風特攻隊。

歷史修正主義在論述戰爭的著作中不少見,但在《失控的轟炸》中你不難看見老葛的調研水準,也不得不服,很多人將本書視之為局部放大的微觀二戰史,可這本書確實是結合了戰爭史、社會學及心理學的元素,隨時都能從書中任何一位再往外延伸。你可以把它當成一篇微觀二戰史,或是一本文學作品來讀,相信都能帶來收穫。

#布雷格曼的人慈與弗格森的末日

去年有兩本書很值得讀,一本是羅格.布雷格曼《人慈》,另一本是尼爾‧弗格森《末日》。《人慈》一書以山謬爾上校對馬金戰役的解析:『士兵不願開槍殺敵』作為人性良善的一面。而《末日》則是說出領導層的無能而促使戰事的發生...等等,於是就揉成一個絕對矛盾:人性是良善的,但愚蠢與算計卻會使得我們忘卻良善。

1992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蓋瑞‧貝克 Gary Becker 從自身經歷得出一個『SMORC』(Simple Model of Rational Crime),『理性犯罪的簡單模型』。有一回他駕車前往會議,發現自己快遲到了,由於會場停車位太少,他決定冒著被開單的風險非法停車。事後,貝克回想起自己當下的考量過程,發現最後的決定是取決於把『可能付出的代價』(被開單或吊走)與『可能得到的好處』(準時抵達會場)放在天秤上權衡的結果。而在權衡利弊得失過程的同時,他壓根沒想到這個行為的對錯問題,而是理性的算計可能的正面與負面後果。

當成人看見掉入河水的溺童,不會在意身上穿的是多少錢的衣服,在第一時間救人拉人,這是出於人性良善的一面。而當我們開始算計,期許自己在利弊得失之間絕對要佔便宜、佔據上風,那麼就可能會往末日漸走一步。

回到老葛這本《失控的轟炸》,在封面上寫著『人道與人性的交戰,造就二戰最漫長的一夜』,那麼,人道與人性、算計與疏忽湊成了一鍋:論國與國,戰爭永遠都是最不智的發展。論人與人,紛爭與爭執都會使思緒偏離原本的思考。那願我們閱讀本書,反思人性的光輝與陰暗。

比起過去的作品,老葛寫了一本與過去著作截然不同的書,但無論是精采度與考據調研及文筆,你都不會失望。
展開
user-img
4.0
|
2022/04/30
劇透警告
「只要是戰爭就沒有不荒謬的。千百年來,人類選擇消弭紛爭的做法,就是將彼此趕盡殺絕。」

「我要把他們從世界上...驅逐出去!從這個世界上...一隻不剩地!」、「我要終結這個世界」──艾蓮葉卡

搭配歌曲:【僕の戦争】
喜愛指數:🌟🌟🌟🌟

一本關於二戰航空軍事的書,是暢銷書《異數》、《引爆趨勢》作者─葛拉威爾的最新力作,雖然是以歷史作為題材,但讀來卻完全不生硬,就像聽故事般,補綴我們對二戰的印象。你知道美國對日投下兩顆原子彈前,其實已經對日本六十七個城市,投下數以萬計的燃夷彈嗎? 而除了廣島、長崎這兩座城市外,橫濱、京都、東京也在投放地選單內,起初也不能預料日本能就此投降,還預估要十五顆才行。

而如此的無差別轟炸究竟是人道的淪喪?還是為了盡早結束戰爭的必要震懾手段呢?書中以此為核心主軸,聚焦在「精準轟炸」與「無差別轟炸」上,透過兩位人物──海伍德.漢賽爾和柯蒂斯.李梅來進行交叉描述,前者代表浪漫的人道主義;後者則代表鐵血的屠夫,只想用最快的方式來終結這一切。而孰對孰錯呢?

「建築物還沒被火舌波及,就自行爆出火焰。背上綁著嬰孩在逃命的母親直到停下來喘氣,才發現她們的寶貝已經著火。民眾縱身躍入隅田川分支出的運河,下場卻是因為潮水湧入或被後續跳入的數百人壓住而溺斃,眾人緊攀住鐵橋,直到金屬燙到他們受不了才只好鬆手墜向死亡。」

「你投下炸彈,膠質就會四散。而這膠質不光是自己燃燒殆盡,大坨的,由此火就會一直,膠質會四處紛飛,並附著在每一樣它們接觸到的表面燒,一直燒、一直燒。」

第一波轟炸把人們從黑夜中驚醒,而隨著消防人員聞訊趕來,抓準時機開始第二波轟炸,城市與其說陷入火海,倒不如說是《神曲》底下的煉獄,目光所及都將成為灰燼,火焰亂竄成為暴風,數萬的靈魂升天,在五千公呎高空的轟炸機成員,甚至能聞到瀰漫在機艙內的烤人肉味…那些被活活燒死的人。

因應戰爭的全面升級,在信仰「無差別轟炸」的人眼中,平民也將被視為作戰人員。飛機的轟炸不再只是針對軍事建築、能源工廠或道路橋樑,因為那樣必須得在白天進行,且飛行目標太明確容易被擊落;而無差別轟炸可以在黑夜時進行,不再因「精準轟炸」需要時間而成為活靶,減少己方飛行人員的損失。

他們的目的是製造傷亡、恐慌與壓力,用日以繼夜的轟炸,讓那些「惡魔」永無寧日。

「讓他們所種的是風,所收的是暴風。」

🛑如果「精準轟炸」是一種企圖用最少傷亡來癱瘓對方的浪漫紳士,那「無差別轟炸」就是向魔鬼妥協,選擇了一種最便捷的方式了。作者在此參用了聖經故事。 (馬太福音 4:1-11)。

當時,耶穌被聖靈帶領到曠野,走了四十天,飢渴交織,這時惡魔出現,並引誘耶穌,說道「你若俯伏拜我,我就把這一切都賜給你。」
作者改寫成──
「你可以擁有一切,所有敵人都會對你俯首稱臣。你從這兩萬英尺的高度看下去,目力所及的一切都將成為你的領地與子民。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背棄你原有的信仰而出走。」

像是呼應了去年所出的《人慈》,《失控的轟炸》也同樣討論人性,同樣推崇人性的光輝面。戰爭看似離我們很遠,但其實很近,願世界和平不再只是陳調無梗的願望,而是實在的盼望。本書道出了很多空戰史的軼聞,更有一些社會、心理學的知識,非常好讀,推薦給大家^_^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