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的閃光:揭發美國最致命的政府掩蓋事件!首位報導廣島原爆真相的普立茲得獎記者 × 二十世紀美國新聞史上最偉大的祕密調查。 (電子書)

中文電子書
人文社科
228
4.5 /5
11位讀者評分
5
64%
4
36%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10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4.0
|
2022/08/15
一個《小男孩》和一個《胖子》分別從天而降落到廣島和長崎,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多數的人都沉浸在戰爭結束的歡欣解脫或是戰勝的喜悅振奮裡,畢竟這場戰爭已經帶來太多傷害和失去,而人們要在好一段時間後,才能發現《小男孩》和《胖子》已經給近代戰爭帶來完全不同以往的全新定義了。【無聲的閃光】敘述了在投下兩顆原子彈後美國政府單位刻意淡化了原子彈帶來的實際傷亡及後續因輻射帶來的更多死亡及各種讓人生不如死的後遺症,並運用了各種手段,讓真相無法在報章媒體中如實呈現,記者約翰.赫西在嚴苛環境下成功前後當地並採訪在原爆中倖存的受訪者,最後終於在原子彈投下後,在紐約客雜誌發表了名為廣島的文章,讓世人知道原子彈帶來的毀滅性影響。

書中描述美國政府運用了各種手段去淡化、掩飾原子彈帶來的巨大毀壞和傷害,甚至安排記者團參訪當地、審核報導內容,掌控了資訊的流通;直到在約翰.赫西披露原爆後當地的真實景像,仍然有不同的團隊在試圖引導。
比起過去,如今人們要獲取資訊的方式和速度已經有了突飛猛進的變化,然而資訊的正確和傳遞似和過去一樣,因為各種利益和考量,仍然有不同的力量在操控著方向。
歷史事件在不同的立場有不同的看法和結論,後人只能從現存的各種資料中去了解事件發展的經過和結果,從而反思並引以為鏡。【無聲的閃光】這樣的報導類文學讀來本就不輕鬆,因為事實的真相若沒有經過修飾,往往並不美好,也和我們即有的認知可能有差距;然而正是如此,不同的資訊提供更多的思維,能夠帶來新的反思或改變。
展開
user-img
4.0
|
2022/08/15
人類總是怕自己做太多壞事會死後下地獄,何必怕?人類自己就能創造地獄,而且還自以為是神所做的善舉。或者,能像神一樣,隻手遮天。
『Little Boy』小男孩這代號聽起來多麼天真無害,甚至有點萌,但這顆首枚美國投放到廣島的原子彈卻輕鬆帶走了至少20萬條生命,毀了無數的家庭。而這一切真相本該無人知曉或是被美化成一個偉大能拯救世界和平的舉動。但因為書中主角-普立茲獎得主約翰・赫西John Hersey不畏艱難的精神及保有第四權的良知才能突破重重阻礙讓世人看清真相。本書不是單純描寫赫西揭發真相的過程,同時也探討了政府對人民公布的資訊是否正確,操控輿論的手段等議題。
閱讀此書的讀者要有心理準備,對我來說這不是一次愉快的閱讀經驗,過程中感覺非常沉重,揮之不去的窒息感讓我好幾次中斷閱讀。「痛苦」、「灰暗」、「劇痛」、「悲慘」、「謊言」、「頹廢」、「荒蕪」、「傲慢」….無數個負面的形容詞在腦中浮現,只要一想到這是真實的事件而且難保未來不會再發生,就頭皮發麻,上次給我同樣感覺的是孔枝泳的<熔爐>。
閱讀期間,恰逢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惹得隔壁那個整
天嚷嚷『一點都不能少』動不動就乳滑的口國不開心,對我們發動軍演。於是網路上出現各種聲浪,希望挑起戰爭的好戰份子也不少,真希望那些人能看看這本書。戰爭真的不是動動口那麼輕鬆,所謂的勝敗也從來沒有真正的贏家,付出慘痛代價的是全人類也不會是戰敗國而已。
展開
user-img
4.5
|
2022/08/14
我們常說人類總是善忘歷史的教訓,一次又一次迎面衝擊似曾相識的再發生。當廣島原爆漸漸成為只是歷史記事,偶而還會從新聞報導中傳來,似乎仍有國家毫不忌憚的發展核武的今日。記者萊斯莉.布魯姆「追本溯源」約翰・ 赫西當年讓真相曝光的屢遭橫逆,讓讀者在看見龐大國家機器運作之餘,跟隨著真相之眼與六位倖存者痛心的走過一趟原爆傷痛復原路,也再次提醒所有人,這樣的曾經,不應該不可以也不能再一次。
展開
user-img
4.0
|
2022/08/14
一九四五年的八月六日早上,美國政府在廣島投下第一顆原子彈。這枚原子彈被稱為「小男孩」,這名字乍聽之下可愛,但卻帶來驚人的破壞力。成千上萬的人在一瞬間死去,即使僥倖活下來,也飽受輻射帶來的痛苦折磨,接下來的日子裡,陸續有人民死去。過沒幾天,美國政府又在長崎投下第二枚致命性新式武器,日本終於投降,戰爭終於結束。

由於這是非常新的武器,就連美國政府恐怕也不確定會帶來多大的危害以及後遺症,戰後他們封鎖消息,不讓國民知道廣島與長崎真實的狀況,記者想採訪也必須提出申請,就算留下紀錄,也不一定能順利將所見所聞傳達給美國人民。本書敘述了記者約翰.赫西親赴廣島採訪幾位倖存者,經過一番努力後,終於將真相傳遞出來的過程。為了刊出赫西這篇報導,出版社承受許多壓力,也很擔心會受到政府的壓力,畢竟當時政府並不希望人們知道廣島的真相。為了這篇報導,甚至假裝正在製作另一份假刊物,不畏壓力只為傳達真相的一切使人敬佩。報導果然引起軒然大波,也讓人們正視核武器帶來的巨大影響。

讀到赫西前往廣島訪問倖存者的過程,忍不住想起多年前曾稍微看過《廣島末班列車:一九四五原爆生還者的真實故事》,但由於內容太沉重,可能看了兩三章就宣告放棄,沒辦法繼續讀完。本書也分好幾次才能讀完,不只是讀到原爆之後的痛苦,以及在報導問世後,一連串的問題,都讓人倍感沉重。如書中所說,投下原子彈使得戰爭終於結束,雖然慶幸戰爭結束,但廣島與長崎的民眾卻飽受原子彈帶來的痛苦煎熬。不過若是去問曾遭受日軍暴虐對待的美軍戰俘或是同盟國陣營的人,或許他們也會覺得此舉是結束戰爭必要手段。結束戰爭得以拯救更多人。無法否認在戰爭中有許多的暴行,以及大屠殺帶來的傷亡,但不管是哪個陣營,受害的許多人都是無辜的百姓。

儘管知道在以戰爭結束的前提下,投下原子彈是一種手段,以這樣的傷亡阻止更多的傷亡,但還是覺得人命真不該這樣比較。每一個傷亡數字都是一個真實的生命。不同立場的人所持的意見,也很難說絕對的對錯。唯一確定的是,希望不要再發生戰爭了。
展開
user-img
5.0
|
2022/08/12
1946年,約翰・赫西發表的〈廣島〉,讓世界各地民眾見識到了原子彈其威力對廣島造成的重大傷害。從他的實地訪查及訪談者的口述內容裡得知,當下人們的害怕恐懼,面目全非、斷垣殘壁的家園,親人生離死別的傷痛,暴露於大劑量輻射致命的危害及感染後的致癌,餘生繼續飽受的折磨……,一一呈現在讀者眼前。讀者感同身受之餘,不免質疑美國政府到底做了什麼?批判的聲浪翻湧而至,餘波盪漾。

作者-萊斯莉.布魯姆(Lesley M.M.Blume)在《無聲的閃光》裡,整理了當年約翰・赫西冒著生命危險飛到廣島採訪,並決定發表〈廣島〉,而《紐約客》雜誌編輯更是不怕得罪高層的軍方、政府,頂住壓力,毅然決然發行。沒想到〈廣島〉發刊後的迴響、影響力超乎預期,這無疑間接批判了政府、軍方及研發原子彈的科學家們,政府的公信力與正當性受到質疑,甚至威脅到美蘇冷戰、國家安全……。但不可否認,這篇報導呈現了原爆受害者的記憶,也讓世界各國政府省思發展核子武器的必要和謹慎,遏止了發展核武軍備競賽,避免了人類下一場浩劫,貢獻不可不謂不大。

《無聲的閃光》帶領讀者回顧了1946年約翰・赫西這篇了不起的報導〈廣島〉是如何誕生的,也讓人體會一則新聞,從報導、創作到發表其中過程的艱辛與複雜,如此爭議性的文章得面臨多大的壓力和挑戰。書中詳盡地介紹了促成這篇報導的所有幕後功臣,除了主角-約翰・赫西、《紐約客》的編輯們,還有受訪者等等。原來進入到滿目瘡痍的廣島、長崎採訪是全程被嚴密監控的,連新聞發布都受到軍方掌控,訪問、取材是如此不易,當〈廣島〉發行後,更是受到支持者與反對者之間的論辯舌戰。也讓讀者在閱讀過程,反思我們所熟知的新聞,真的就是事實的真相嗎?人類為何會發明毀滅自己的武器呢?原子彈、核子武器究竟是一層保障,還是必要之惡?怎樣才是對人最好的福祉呢?無論你的論點如何,本書都能觸發讀者心裡底層的感動與省思。

約翰・赫西的堅持與勇氣,秉持著新聞記者的良知,吹哨者對真相的追求,進行了深入調查,並讓讀者正視原子彈、核子武器對人類帶來的種種威脅與無法挽救的傷害。我們不能再容忍戰爭對人民迫害這種事情的發生,但如果不能有所作為,它仍然還會繼續。僅只是最平凡的工作,但它依然能做到自我實現,只要將格局放大,那怕只是記者的一篇報導,亦能對世界和平做出貢獻。《無聲的閃光》讓讀者見識了一位記者的報導的影響,給了世界一記警鐘及希望的象徵,任何人都不該對人類的苦痛麻木與漠視。這絕對是值得一看再看,並深刻反思的報導文學佳作,推薦給各位讀者同好。
展開
user-img
5.0
|
2022/08/10
有沒有想過,戰爭與我們的距離有多遠?
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於8月初率團訪問臺灣,短短不到24小時的行程結束後,中國隨即在臺灣周邊海域進行大規模實彈軍演,儼然進入「第四次台海危機」,引起國際間高度關注。時間拉回到今年2月,俄羅斯派遣軍隊入侵烏克蘭,隨後發展成二戰以來歐洲最大規模的戰爭,期間雖歷經數次談判,但戰火迄今仍未停歇,已造成上萬人死亡,以及約莫百萬的烏克蘭人流離失所。
原來我們與戰爭的距離好近好近。
1945年,美國在廣島與長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彈,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記者約翰.赫西(John Hersey)親赴廣島深入調查,寫出一篇震撼全球的報導〈廣島〉(Hiroshima),他表示:「我認為1945年以來,讓世界免於核彈災難的並非嚇阻,並非對於特定武器的恐懼,而是記憶,對於廣島浩劫的記憶。」轉眼77年過去,這份記憶還能保鮮多久,而今看來不禁令人存疑。
相隔不過3天的2次原爆,共導致10幾萬人當場死亡,其他還有受到大面積灼傷、皮膚潰爛而不治身亡,以及因接觸高劑量輻射、終身抱病甚或罹癌的人,總計下來,造成的傷亡絕對不亞於任何一次戰爭。「人類在竊取上帝的力量,」《紐約客》記者E.B.懷特(E. B. White)說道。即使如此,人們普遍似乎仍不知道自己製造出何等災禍,是以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Harry S. Truman)斷言:「只是一種火砲武器而已。」,負責研發核子武器的曼哈頓計劃(Manhattan Project)負責人亦表示,那是一種「非常愉快的死法」。在官方如此定調下,加之刻意隱瞞並嚴格控管真實消息,許多美國民眾認同對日本採取核武攻擊,進而希望在日本天皇投降之前,美國能投下更多的原子彈。
彼時,戰爭已持續數年,不斷累積的傷亡人數讓大眾逐漸麻痺,而珍珠港事件的恥辱更讓美國對日本憤怒不已,故而原爆帶來的巨大勝利猶如一場及時雨,滋潤美國民眾長期受到壓抑、低迷的人心,更重新鞏固了美國作為世界第一強權的地位。數個月過去,報導寫了原子彈的威力,以及對廣島和長崎兩座城市帶來了破壞,卻沒有多少人關心核爆對人類有何影響,「人」的形象在所有輿論中遭淡化,成了冰冷的統計數字。於是赫西意識到,如若「文明有任何意義,我們就必須承認那些誤入歧途的凶殘敵人也具有人性」,他決定「將上帝的視角拉低,以貼近人類的目光」,撰寫關於那些受害者、關於「人」的故事。畢竟,在成為正義之人或邪惡之人之前,他們都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
赫西在《紐約客》的長篇報導〈廣島〉問世後不久,便以單行本的形式發行,隨後更翻譯至世界各地。知名記者萊斯莉.布魯姆認為,赫西的報導「確實是發自對全體人類未來的關切,而不僅是為了單一國家、種族或政黨的利益著想」,更是「第一個真正有效且受到國際關注的針對核武的警告」。然而布魯姆也表示:「21世紀最大的悲劇可能就是,我們沒能從20世紀最大的悲劇中習取教訓。顯然,每一代人都需要親身經歷災難的震撼教育。」或許因為如此,他寫下《無聲的閃光》一書,除了重現赫西的採訪過程,以及報導刊出後各界的回應之外,同時也在提醒讀者離開安逸的舒適圈,必須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對現實感到麻木與冷漠。
廣島與長崎的人民用自己的生命寫了一部寓言,讓眾多美國民眾在閱讀完〈廣島〉頓時省悟,不再對原子彈抱持愛國至上的態度,「是我們鑄下這場可怕的悲劇,」有讀者回饋道。只是,乾淨的就不是人世間。布魯姆提到,好萊塢在戰時將日本人描述為「黃禍」,如今竟想利用〈廣島〉的成功牟取利益;當然都遭赫西與《紐約客》團隊一口回絕。當初配合政府宣傳的媒體,或是認為廣島核爆已是舊聞的記者,都紛紛為文讚揚赫西與〈廣島〉的成就並尋求轉載。至於政治圈的反應更是十分耐人尋味,赫西揭發的正是美國政府與部分官員亟欲掩蓋的事實,卻在送交戰爭部審核後予以通過。文中推測,負責審核的格羅夫斯將軍認為美國需要擴充自己的核武庫,是故必須讓民眾意識到「在原子彈充斥的世界中所將面臨的真正危險」,藉以尋求廣泛民意的支持,才會在微幅修改後核准文章通過。
文本誕生,作者已死。各方立場的展現與碰撞並非赫西所能預測與掌控,所以他在完成校對後便離開紐約市,前往偏遠山區的小鎮,讓文章自行發聲,如同他一貫拒絕為自己作品宣傳的原則。無論如何,報導中6名廣島核爆倖存者的證言確實為世界上投下一枚震撼彈,並在人們心中留下一些什麼,可能是省思,可能是憂慮,可能是恐懼,但在漫長記者生涯中看盡人性的赫西卻仍保持樂觀的態度。「儘管人類發明了各種可怕的工具毀滅自己。但依我看來,他們愛這個骯髒的世界,更甚於渴望世界終結……我相信,人類是為了存活而來到這個世界,」赫西如是說。
你可以因為赫西的樂觀而感到安心,但別忘了,〈廣島〉敲響的警鐘此刻依舊長鳴。
展開
user-img
5.0
|
2022/08/09
劇透警告
這是一本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被投下兩顆原子彈之後的故事。時隔七十多年,記者兼作家萊斯莉‧布魯姆經過詳細調查後,把當時勇敢揭露事實的記者赫西所做的事寫出來,讓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的我們,也有機會瞭解當時的真實狀況。

二戰時日本到處侵略其他國家,1945年八月美國先後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逼得日本不得不投降,大家都很高興戰爭結束了,但是這重大事件的真正始末更需要大家的關注。

那是美國第一次率先世界各國使用核子武器,連他們自己都不確定威力如何,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但他們還是丟了兩顆原子彈。戰後,美、日都不敢發佈關於原子彈的相關資訊與造成的後遺症,深怕人民反彈,也怕引發蘇聯在核子武器上競爭。美國記者們都想知道事實並報導,但能前往日本報導的都是經過挑選的人,發佈文章前也需要經過審核,所以大家看到的並非事實真相。

曾獲得普立茲獎的記者約翰‧赫西John Hersey低調按捺,等待爆炸一年後對原爆較少關注的時候,終於到了廣島採訪,所見所聞,讓他感到害怕。最終選了六個倖存者的故事,寫了一篇長文,披露原子彈爆炸後的慘況。以前沒想過核爆之後的傷害是如何,當我讀到的時候,覺得非常恐怖!

文章發表後,引發大眾關注,大家從這篇文章瞭解到原子彈的可怕威力,也發現如果世界各國之間產生發展核武的競爭,並且可以自由使用,那麼未來的戰爭很快就會把世界各地夷平,將人類摧毀。世界各國避免不了紛爭,但赫西的文章至少引起了大家對未來使用核子武器的高度警覺心,對於人類發展來說至關重要。

戰爭很可怕,武器的毀滅性也很驚人,但使用武器的是人,最終最可怕的還是人類。如果使用的政客沒有了人性,受害的是一般老百姓,而人類文明也終將被自己毀於一旦。人性決定了一切,為什麼我們就不能好好相處、而要互相傷害呢!慎之,戒之,但願世界和平不只是口號!
展開
user-img
4.5
|
2022/08/09
於追求戰爭與武器發展的國家眼中,歷史,從來都不是前車之鑑,而是拿來繼續研發「必要之惡」的理由和藉口。《無聲的閃光》書中在第一章到第五章以將近170頁的篇幅,書寫記者赫西被譽為「二十世紀美國新聞史上最偉大的祕密調查」的長篇文章<廣島>的事實發展過程。


然而閱讀中最讓我掛心的並非這些記者赫西深入報導的過程與結果,我更在意的閱讀部分是<廣島>公開後,書中第六章的<引爆>與第七章的<餘波>。


當撼動人心的真相公開被揭露時,始作俑者如何回應事件,?身為發射原子彈一方的美國人民如何看待自己國家的行為?而擁有「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能力的政府單位又會發出怎樣的說明?



於是焉,各種不同立場的人開始為自己辯護並展開反擊,雖然<廣島>一文從天而降,炸落到美國人民眼中手中,並非人人閱讀後的認知都與先前作者赫西企圖「揭發美國最致命的政府掩蓋事件」書寫原意那般的自我反省。


書中本意要抨擊軍隊的惡行,卻被更厲害的政客拿來當作負面教材。書寫遭原子彈攻擊後廣島人民的身心受挫,卻被當成具有科學和預防性地教導人民如何面對更新式或更具殺傷力的武器。自認與事無干的的科學家們開始從各種政府極速更新的傷亡資料中,企圖找出更多更具實驗性質的科學論文。原本就敵對的出版社和記者們,紛紛指出引用對方文章的錯誤惡意攻擊抹黑。原本想要做以為深思反省的<廣島>一文,被有意者刻意操弄,人們開始讀不懂或誤解作者赫西書寫報導的原意。


<餘波>反映出人的不同本性; <餘波>讓人們看見政客的醜陋與聰明絕頂; <餘波>告訴人們,每個人讀完相同的文字,卻會因為自身各種因素所故,而產生完全迥異的回應。沒有對錯,人類面對所有事件都能有客自不同的想法。



「儘管人類發明了各種可怕的工具毀滅自己。」他結論道:「 但依我看來,他們愛這個骯髒的世界,更甚於渴望世界終結。人類既恐懼毀滅,又頻頻冒險......我相信,人類是為了存活而來到這個世界。」

那麼,當您讀完一整本萊斯莉.布魯姆 的《無聲的閃光》時,又有怎樣的想法?
展開
user-img
4.5
|
2022/08/07
《無聲的閃光》用一種紀錄的口吻回顧一位記者約翰.赫西在一九四六年如何將廣島的消息帶出日本,並且在《紐約客》雜誌上公布並發行,讓廣島的現況時隔一年後傳遍全世界,藉此讓世人看見事情並不如政府與總統等人說的輕鬆與手段正當。
  時間要倒回到一九四五年八月,美國在廣島投下第一顆原子彈,三天後又在長崎投下第二顆原子彈,如果說第一顆是要逼迫大日本帝國投降,那麼第二顆其實並沒有足夠站得住腳的正當性,甚至可以說是不必要的一次攻擊。直到日本天皇玉音放送宣布投降,美國人沉浸在終戰的喜悅之中,但廣島和長崎人的地獄也在原子彈投下的那日揭開序幕。

  關於廣島和長崎的消息被美國封鎖,政府依舊只允許可流傳予同意的消息致外界,甚至在赫西到訪前,前幾位記者的採訪資料和照片有不翼而飛的狀況出現,要將真實的消息帶出來可說是困難重重。
  費盡千辛萬苦從中國輾轉至東京,再從東京獲得許可搭火車至廣島,赫西對於報導的撰寫角度也有了初步構想──以受害者的視角講述故事。所以赫西採訪了數十位廣島原爆後的倖存者,最後以六人為中心,書寫他們在爆炸當日的經歷與目睹的一切。不管是爆炸造成的倒塌樓房壓傷、受到燒傷的人們皮膚大把大把的溶化剝落、燒燙傷的面容與掙扎、哀號,擠滿醫院的傷患與遍布廢墟之中的屍體……這些怵目驚心的景色簡直是地獄的再現,緊接著還有原爆後令人恐懼與不解的「原子病」,高燒、盜汗、腹瀉、嘔吐、全身虛弱且找不出原因、頭髮大把大把的掉落,這在現在看來是很明顯的輻射傷害,放在當時確是被美國不承認的一種狀況。
  赫西的報導最後可以引發廣大迴響的一點是,他將日本受害者描繪為平凡人,讓人感受到換一個角度有可能是你我的遭遇。研究顯示如果不將人當成人看待,更容易跨越心理上的那道線去傷害對方(這點在戰爭中會是激勵士兵向前衝的一種手段),所以赫西成功引起美國人的共鳴與感受。

  《無聲的閃光》全書紀錄美國針對廣島原爆事件記者的採訪和從中受到的阻礙與多重困境,看完後終於明確意識到現在各國你有核武我有核武的恐怖平衡是多麼危險的一種狀態了。
展開
user-img
3.5
|
2022/07/30
劇透警告
對戰爭的記憶似乎是那麼的遙遠,然而在俄烏持續開打之後,我們這代人才又有了原來侵略和傷害近在咫尺的感受。以為遠方的戰爭不會波及到自己身旁,惡鄰政治、經濟上的打壓和對自由的迫害都讓人鬱悶無奈,可是形勢比人強,在國際間「正義」是最可笑的裝飾,誰都知道國家利益才是所有生存和戰鬥的藉口。
《無聲的閃光》嚴格來說並不「好看」,畢竟讀者無法對於真實發生的災難無動於衷,非虛構的紀實讓人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有限。原來這就是戰爭的邏輯,原來這就是人對於人的傷害,原來當權力的掌控者想要掩蓋些什麼的時候,我們就只能被動的跟著喊著「萬歲」或是「去死」。書中要揭發的是美國政府的邪惡、不正義,可是我想著的是如果是其他的政權,記者可能連活著的機率都異常渺茫。
這本書予人「罪惡感」的呈顯:讀者對於戰爭良知的反思,倖存者「為何不是我」的疑問,採訪者接觸真實景象的震撼,還有多年後仍然受到核災影響的人們、土地無法復原的罪咎。「一九四五年以來,讓世界免於核彈災難的,是對廣島浩劫的記憶。」核彈停止了一場戰爭,但卻打開了更多的傷害,這份止戰的信物,炸開的不只是生命,還有不同陣營的博弈。
或許我們永遠都無法感同身受,在這本書中讀者看到了曾經被訪問六個個案的「餘生」,事件發生之後,遺留的就只是那些讓人痛苦、悲傷、失落、疑問的點點滴滴。只有人才會真正的懂得如何的傷害人,也只有還想要製造科技、生化武器的強權才能把整個世界搞到面目全非。醫生、牧師、神父、平凡的女人和孩子,還有與爭鬥無關的自然山水、田園林牧,那些應該好好長大、老去、死亡的生靈,都在無聲的哀戚中走向另一個端點。
這本書試圖從旁觀側寫揭發真相的一切,還原試圖隱藏真實的強大力量,告訴讀者吹哨人怎麼用盡心力的呈現殘酷的事實。我帶著憤怒的心情看著書中所描述的政權、政客、媒體、報章:在自己人的視野中,掩蓋實情都是對的,為了更深刻的理由,有些事情是必須要被犧牲的。正是這種自以為是的「同情」和「維穩」,相似的罪惡襲擊著從過去到現在的日常!但是我也哀戚的想著,如果我們在那一條時間線上,也許我們也是吶喊著勝利和正義的一員。
戰爭會讓少數人得到他們想要的權力、名利,但卻讓更多人失去了正常的生活空間。我們都應該知道侵略者是錯的,惡意的武器研發是錯的,追求絕對的勝利是錯的。無告者無聲的吶喊和控訴也許會遲到,但終究不會銷聲匿跡。祝願世界和平!真正的和平!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