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公告:反詐騙!不碰ATM、網銀、不說信用卡,認證藍勾勾FB粉絲頁詳情

Lv.1
user-img
書籍光影—蝦那的閱讀྾攝影日常

3則書評

3本書評分

0位追蹤者

2次有幫助

全部書評 | 共3本書評分

主題分類(可複選)
展開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我深愛的國家:俄國女孩的真實告白
讀者評分
5.0
|
2024/02/16
「愛使人充滿希望……但危險也在於,正是這份希望使我們盲目,給予我們近乎生物本能的樂觀情緒。不知怎麼地,你覺得一切都會好起來,我自己就是這樣覺得。然後,俄羅斯開始全面入侵烏克蘭。」

約莫2023年底,一則新聞說道,俄羅斯政府特赦名為哈德茲庫爾班諾夫(Sergei G. Khadzhikurbanov)的囚犯,並將他與其他囚犯一同送往烏克蘭前線打仗。
用鮮血贖罪?
不,是逃避罪責,然後殺更多無辜的人。

於是我們問,哈德茲庫爾班諾夫是誰?2006年,他是被指控殺害《新報》著名記者安娜.波利特科夫斯卡婭(Anna Politkovskaya)的兇手之一,2014年被判處20年有期徒刑,而他殺害的《新報》記者安娜,曾揭發俄軍在車臣戰爭的戰爭罪行,因為多次批評俄羅斯總統普丁,被克里姆林宮視為眼中釘。

這位記者安娜,是《我深愛的國家》作者伊蓮娜.科斯秋琴科(Elena Kostyuchenko)成為記者的啟明星,記者安娜的報導,打碎了當時年方荳蔻的女孩長久以來對國家繁榮美好的想像,意識到政府長久以來向人民展演的「電視裡的國家」,至此她立志成為《新報》記者,17歲便以《新報》實習記者身分開始,走進了莫斯科以外的俄羅斯。

-

在閱讀這本書以前,俄羅斯對我來說太遙遠了,遙遠到我對它的認識幾乎只由文字與電視上華麗的莫斯科構築而成,甚至是更遙遠模糊的蘇聯時代,都比現在的俄羅斯還要透明些。

在書中,每個章節都以兩個篇章搭配—代表伊蓮娜的「主觀之眼」與「第三視角」的客觀新聞事實。前者感情豐沛,後者客觀以對,倆倆形成難以忽視的對比,炙熱個人情感,與讓人不安無力的冰冷社會環境。

「主觀之眼」,是伊蓮娜自己的成長歷程,包括童年葉爾欽時代的社會樣態、成年就業後對莫斯科人的疏離,《新報》同事間革命般深厚情感,還有沉浸蘇聯榮景的母親,彼此在各自政治立場的爭執,以及身為女同志在俄羅斯社會的愛與痛苦等。

「第三視角」,帶著我們透過伊蓮娜的採訪報導,看見俄羅斯的不被人所看見的角落—高速鐵路「遊隼號」沿途的窮困、腐敗的警政單位、為謀生而從事性工作的女子、俄羅斯一起同志謀殺案、恩迦納桑人等少數民族受現代社會的衝擊,包含酒精釀成的一切悲劇,與諾鎳公司對其生態資源的劇烈衝擊。還有2004年被政府隱匿實情的貝斯蘭恐怖攻擊、被剝奪人權的精神病院院民、一場場以反恐行動、維和任務為名,或沒有名字的「真實戰爭」。

■ 俄羅斯人的國家之愛

普丁執政以來,約有500萬人離開俄羅斯,如今烏俄戰爭又讓更多人離開。

戰爭開打以來俄羅斯在國際社會備受批評,面臨政治與社會氛圍的壓迫,多數俄羅斯人陸續離開自己「深愛」的國家。《報導者》採訪2022年3月20日一場俄羅斯反戰活動,人民高舉「我是俄羅斯人,我恨普丁!」的標語,受訪者說:「離開是因為這已經不是我的國家了,是普丁的。(暫時的,這只是暫時的)」。

這讓人不免想起提摩希.史奈德在《暴政》寫道「我們的總統是國家主義者,但國家主義者並不等於愛國者,國家主義者鼓勵我們露出最壞的一面,然後說我們是最優秀的民族。」離開俄羅斯的人,都對俄羅斯深懷著愛意,但這份愛並不指向普丁版本的俄羅斯。他們都比普丁更愛這個國家。



那麼,伊蓮娜愛自己那個備受爭議的的國家—俄羅斯嗎?

伊蓮娜用文字描摹充滿愛的家鄉,老家農村和緩流過的河流、蜂蜜的甜香、一捆又一捆的乾草堆,田野路徑蹦跳的的小鳥引著歸鄉人。

政體與政策的驟變,又隨時代更迭,某個人半生打拼的心血落了漫天塵埃,村落凋零而田野荒廢,森林覆蓋舊人的生活痕跡。下一代人仔細傾聽著上一代人的描述,小心在老照片旁寫下所有細節標示,避免永遠的遺忘。

伊蓮娜於2018年在紐約市立大學新聞學院修課,學期結束向老敘利亞老師表達感謝,她邀請老師有機會造訪莫斯科,那瞬間老師的臉變得蒼白,「她俯身靠近我,悄悄聲地說:『我永遠不會去莫斯科,你們的軍人正在屠殺我愛的人。』」

伊蓮娜深愛的國家,但這個國家並非政府呈現給人民的和平樣貌,它同時佈滿瘡疤,由獨裁者的貪婪與別過眼的國民共構。
對伊蓮娜來說,真正的愛,就是以嚴厲的目光直視並批判它。

■ 文字有力量帶來改變嗎

我想多數志在新聞產業的朋友,多渴望能以文字揭發不公,當個拯救世界的英雄人物吧。而文字真的能改變世界嗎?當時就是因為這句話,讓我急切地想要翻開這本書,看看伊蓮娜的答案。


更多心得可以參考我的IG:@novel_photographer
展開
私人圖書館員:貝兒與摩根大通
讀者評分
4.0
|
2024/02/16
我們希望《私人圖書館員》探討的不只是貝兒.達科斯塔.格林驚奇的一生和成就,還有非裔美國人因為渴望平等而遭受的可怕對待、所承受的犧牲和苦痛—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皆是如此。

-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是什麼樣子的? 放大這段時光切片的一截,來到了1900年南北戰爭後,馬克‧吐溫充滿諷刺意味的指稱「鍍金時代」,往後持續受惠於經濟繁榮,較為人熟知的五彩繽紛的「咆哮的二十年代」出現在腦海中,最具代表的是The Great Gatsby夜夜笙歌的派對,那繁華喧騰的上流社會日常,有著頭戴羽飾的仕女輕聲交談、談論名貴畫作與各式珍品的紳士、商業巨擘。

這段時間孕育了獨特的藝文面貌,多彩而奢華,充滿活力與慾望。

而新舊體制交集之處,產生的衝突往往還有「誰有資格成為公民」、「誰又能擁有投票權」。種族與性別往往是拿來劃分人群位階與權力的政治手段。

強勢資本主義與殖民主義思維,造就無止境的掠奪,加劇有色人種的迫害與貧困循環。除了種族歧視,性別的對立也壓縮了女性的各項法律權益——這時女性能選擇的職業少的可憐,最好的出路幾乎就是成為教師。

《私人圖書館員》女主角Belle,則靠著自己的毅力與能力,成為美國當時少數擁有超高收入的女性。
建構在真實人物與歷史背景的創作小說,兩位作者對主角Belle的一生進行了想像與描摹。Belle生長於美國內戰重建期後,那時黑人男性雖有投票權,但如吉姆‧克勞法等歧視性法案如影隨形、美國3K黨恐怖私刑存在於日常,威脅著有色人種的人權與性命。


■ 義式華麗圖書館:摩根圖書館與博物館

位於美國紐約曼哈頓中城,光看照片就能感受其建築空間的雄偉氣勢與精緻華麗。最初為知名商業金融大佬J.P. 摩根的私人圖書館,1924年由小摩根開放予學術研究使用。這位金融鉅子是個瘋狂收藏家,收藏之物包括講述文字印刷技術演變歷史的重量級聖經,如鎮館之寶1455年的《古騰堡聖經》、泥金裝飾手抄古本,還有莫札特、貝多芬、德布西等音樂大師手稿。

■ 主角Belle da Costa Greene是誰?

在看到書籍最後兩位作者列出的超長書單,可以了解到Belle本人與其身邊人物,都是當代著名的人士,包括主角之一的金融巨擘J.P. Morgan、Belle父親Richard Theodore Greener、還有文藝復興藝術評鑑家Bernard Berenson。

Belle這位傳奇女性,靠著獨樹一格的藝術品味,成為J.P. Morgan私人圖書館館員,替J.P. Morgan物色並收購高收藏價值物品,以驚人的學習毅力、社交手腕,結識諸多上流社會名流,並讓「 Belle da Costa Greene」這個姓名,成為當時美國甚至歐洲藝術圈中,最為知名的職業白人女性代表人物。在她逝世後,才被世人發現她的有色人種身分。

■ 隱瞞黑人身分有那麼重要嗎?

「黑人必須時時刻刻睜著兩雙眼睛,看著截然不同的兩種視野,因為他們必須留心看待自己的方式,這可能和世界看待他們的方式完全不同。所以,就像在走平衡木一樣。」

Belle的父母是擁有較為白皙膚色的黑人,母親稱其為「上帝的禮物」,為了孩子未來擁有更好的發展機會,選擇讓自己的孩子冒用葡萄牙姓氏,以白人的身分生活。這也使得身為種族平權倡議者的父親Richard憤而離開貝兒一家。

此處作者借用自己的祖母當年使用白人身分生活的經歷,套用在貝兒一生避談自己族裔問題的過往。故事裡的貝兒面對活在兩個世界的割裂感總是感到擔憂與茫然,曾想以真實身分過活,然而現實卻是——坦承將讓貝兒一輩子的成就灰飛煙滅。

「種族主義實則奴隸制的另一個名字,私刑是擁戴者的武器之一,若我們在這個國家的每個地方都以有色人種的身分過日子,就得接受隔離並遭受私刑的威脅。」


■ 感想

作者撰寫當時的人文風情與時代特徵很細緻,讓人能迅速抓住該時代的面貌,也非常用心刻劃該時代人物語言習慣與行為模式。

在事業方面有種看著弱小主角逐漸成長並滿裝升到大佬玩家的感覺,感情方面對我而言篇幅有點太大,中間有一段看得緩慢煩躁。

另外,這本書最為重要的種族議題寫得讓人揪心,可以理解到為何這個年代黑人必須冒充著白人過活的社會氛圍,以及貝兒父母在當年各自對於自身身分的期許——貌似白人的父親,認為白皙膚色是白人對自己祖先的暴力罪證,更不斷以行為證明自己的族裔認同;母親某種程度預言了黑人的平等永遠不會來到自己看得見的未來。而遺憾的是,貝兒母親是對的。

平權故事的結局對處在21世紀的我們而言不陌生,不斷重演種族衝突造成的悲劇,眼前是一片朦朧白霧,更何況是身處當年更為極端的社會之中。

那個平等的未來還要多遠?至少這部歷史小說又開啟了對話。

-

「信紙燒焦的一角從火舌中飛進了壁爐裡。……保留這些信件並不能讓其中紀念的人們起死回生。不能讓任何事情玷汙了我的成就。」
何其有幸,我們有機會閱讀一名職業女性在不友善的年代之中,活出了不朽的傳奇經歷。又能深感敬佩與傳頌這位圖書館管理員,是一名叫作Belle da Costa Greene的黑人女性,而她的本名其實是Belle Marion Greener。


更多我的心得歡迎至我的IG:@novel_photographer
展開
Stay True保持真誠(首屆普立茲自傳文學獎得主)【博客來獨家限量贈品版】
讀者評分
5.0
|
2024/02/16
《Stay True》寫青春(多數人必定感同身受)、寫友誼(從來不知道友誼可以被闡述得這麼動人),更寫一場慢長而無止境的療傷。

人們大多歷經過青春時期的傲與愁,總有段時間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獨特的人,直到後來才發現其實我們大都很平凡,發現的過程是因為歷經的事多了、看過的人多了,經歷過生命的璀璨也被迫接受生命的不完美。而青春期的友誼總是匆匆,生命中有些人成為遺憾先行離去。
阿健在徐華生命中烙下了印,那年青少年們獨具特色的和聲,奏出了慷慨激昂的青春曲調,它本該悠揚至青絲染上白霜,卻驟然止於90年代末的盛夏。

20多年來徐華反覆書寫,將記憶重建、拾起,不斷挖掘內心私密、審視記憶,終於集結成這本關於成長、友誼如何開始、與離世摯友共寫的「歷史」,是一種徐華所說的:愛與責任的記述—「那份真實記敘必然是歡樂的而不是陰鬱的。」

「Stay True」,徐華和摯友阿健(Ken)過去書信結尾的祝福語,祝你「對人生保持真誠,對你自己保持真誠。對你曾經可能成為的那人保持真誠。」


更多心得可至我的IG: @novel_photographer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