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8
第一堂課 符應理論與批判教育社會學的起源
一、符應原則與學校的再生產功能
跟世界各地的資本主義體制一樣,美國經濟生產的最重要目的是追求利潤。因為利潤源自對工人的剝削,以利潤為主的生產從來不會顧及工人的利益,資本家與勞動者本質上是敵對的。因此,支配階級必須設法穩定經濟生產不對稱的社會關係,令工人階級繼續參與這場有損他們自身利益的遊戲。鮑爾斯與堅提士認為教育體制在再生產資本主義社會關係的作用十分重要,因為學校可以透過表面看似公平的方法把下一代分配到不同的分工及層級位置,讓不平等的階級社會得以合理化;教育體系還能將不同出身背景的年輕人培養成具備不一樣的個性、習慣及意識,預備他們日後在經濟分工中扮演不同角色;學校又生產超過就業市場所需的勞動力,迫使工人在失業威脅下變得馴服。鮑爾斯及堅提士認為美國深受進步自由主義(progressive liberalism)影響的改革者根本無法瞭解教育的再生產功能。
進步自由主義者把資本主義的問題視為偶發的個別現象,而不是經濟權力不平等必然導致的矛盾;他們相信可以通過社會改革——教育改革是其中重要一環——把資本主義社會變得更完善。進步自由主義者認為學校教育有三大功能,包括①整合功能,意指把年輕人融入社會,在經濟及政治體系扮演應扮演的角色;②平等功能,目的是保障下一代有公平機會爭取優越的社會位置;③發展功能,指的是幫助年輕人發揮潛能、發展健康的心理及人格。鮑爾斯與堅提士認為進步自由主義者忽略了學校與所處的資本主義經濟的關係,誤以為教育改革可以讓學校能夠同時發揮上述三種功能。
進步自由主義者的教育理念深受「技術績效主義觀」(technological-meritocratic view)影響。他們相信經濟生產無可避免會出現層級性分工;不同位階生產者的地位、權力及待遇都不一樣,因為各工作崗位所需的技術及認知技能水準有所差別。「技術績效主義觀」又強調因為個人天賦資質的差異,公平合理的社會應該讓人們都有平等的機會學習技術能力,然後依照各人的表現安排最適當位置;教育改革——例如提供免費的就學機會及補償式教育等——就是要掃除人們能公平爭取向上流動的阻礙。進步自由主義者相信隨著現代化及教育普及,社會也必然會朝向績效主義發展。
共
8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