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印度,探想:隨筆及短篇小說

印度,探想:隨筆及短篇小說

內容連載 頁數 1/6
印度訪客
 
尚未成熟便摘下的果實對我們毫無用處。我的一生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都在從事印度和中國研究——並非要謀取學者之名,不過是習慣於汲取印度及中國文學創作和虔誠的芬芳。十一年前我曾去印度旅行,在那裡,我看見了棕櫚樹和寺廟,聞到梵香和檀香的味道,吃過略帶酸澀的芒果和軟糯可口的香蕉。可是,在我與這一切之間還隔著一層薄紗,置身於康提的僧眾之間,我依然像先前在歐洲的時候一樣,無法遏制地渴望真正的印度,渴望印度精神,渴望跟它有一次生動活潑的接觸。印度精神還不屬於我,我還沒有找到它,我還在尋找。當時我也正是為此離開了歐洲,因為我的旅行是一種逃避。我逃離歐洲,幾近憎惡,我討厭它毫無品味的審美、喧囂嘈雜的集市、倉促匆忙的焦躁不安,還有粗魯愚蠢的追求享樂。
 
我通往印度和中國的道路並非要搭乘郵輪和火車,我必須獨自找到所有那些神祕的橋梁。我必須停止在那裡尋求救贖、擺脫歐洲,必須停止在心中仇視歐洲,必須在感情和精神上擁有真正的歐洲和真正的東方。這條路持續了一年又一年,歷經多年的痛苦、不安、戰爭和絕望。
 
隨後這個時刻來到了,距離現在還不算久遠,那時我已不再嚮往錫蘭的棕櫚海灘和貝拿勒斯(瓦拉納西)寺廟林立的街道,不再希望自己是佛教徒或者道士並且得到一位聖人和法師的教導。這些全都變得不重要了,可敬的東方和病苦的西方之間、亞洲和歐洲之間最大的區別對我而言同樣不再重要。我認為,盡可能多地研究東方智慧和宗教祭禮已不再重要,我發現,當今無數老子的崇拜者對道的了解還不如歌德,而歌德從沒有聽說過「道」這個詞。
 
我知道,歐洲跟亞洲一樣,存在一個隱祕而永恆的價值和精神的世界,這個世界既不會因發明了機車而更加美好,也不會因俾斯麥而毀滅,生活在這個永恆的世界裡是愉快的、正確的,這是一個平和的精神世界,歐洲和亞洲,《吠陀經》和《聖經》,佛陀和歌德在其中有著相同的比重。這裡開啟了法師對我的教導,學習還在繼續;這裡學無止境。可是我已經不再對印度抱有憧憬,不再寄希望逃離歐洲,現在,佛陀、《法句經》和《道德經》讓我覺得純粹和親切,不再難解困惑。
6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