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7
記憶失誤發生的原因
過了一天,就只記得三成
第一個要談的是「記憶失誤」,而問題就出在「記憶」本身。
「忘了上司的指示」、「忘了文件放在哪兒」、「忘了對方的姓名」等,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失誤。
但為什麼記憶會有失誤呢?
當然沒有人會故意犯錯。記憶失誤源自對記憶的「期待」和「現實」之間的差距。原因在於雖然你以為「確實記住了」、「應該不會忘」,可是大腦和你想的不一樣,其實早就忘了。
下一頁的圖是「艾賓豪斯的遺忘曲線」。這可說是記憶相關研究的基礎。
教人讀書的書籍等常引用這條曲線,做為證明「反覆做」的重要性,以及有效復習時機的理論根據,所以各位對它應該不陌生。
這張圖的縱軸是「節約率」,也就是比起第一次記憶時所花的工夫(時間、次數),重新記憶時可以節省多少工夫。換言之就是記憶的保持率,再換個角度來看,也可以說是遺忘率。
特別要請大家注意的是,一旦記得之後,遺忘曲線就會迅速往下掉。二十分鐘後已經遺忘四十二%,一個小時後就忘了五十六%,一天後就忘了七十四%。
這個實驗是以「無意義的單字」為實驗內容,如果是日常接觸到的有意義資訊或知識,曲線可能比較平緩。不過人類自以為「記住了」,其實大多很快就忘了,這種大腦的特性並不會有所改變。
看到這個實驗結果,驚訝於「這麼快就會忘」的人,可能一直對自己的記憶力有過多的期待。
就算自以為「記住了」,其實大腦的遺忘速度這麼快,還請大家務必將這一點牢記在心中。
記憶失誤的主因就是「工作記憶」
最近隨著記憶研究的進展,已經找到記憶後立刻會快速遺忘的原因。原因就在於所謂的「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其實這也是引起記憶失誤的主因。
工作記憶被比喻成「大腦的筆記本」,也有人翻成「運作記憶」、「作業記憶」等。不同於長期儲存資訊的「長期記憶」,工作記憶的特徵就是它是為了某種目的,而「暫時」儲存資訊的領域。
以電腦來比喻,「長期記憶」就相當於HDD(硬碟),而工作記憶則是RAM(記憶體)。
HDD是長期儲存資料的場所,RAM則是因應軟體和應用程式運作,暫存資料的「作業領域」。軟體反應變慢或當機時,大多是因為RAM滿了。
共
7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