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寫作第一課:從閱讀起跑

寫作第一課:從閱讀起跑

內容連載 頁數 1/5
住在工地的日子 / 張曼娟
 
說著精彩的故事,十四歲的我賣掉了自己的第一個家,解決了沉重的經濟壓力,於是,我們準備搬家了。確定了再也無法擁有這個家,真正的離情別緒才洶洶而至。站在陽台上和鄰居同伴們打手語的午後;鑽進鄰居家堆滿課外書的廁所閱讀;樓梯下方小儲藏室是我陰涼的庇護所;後門直接通往廣場,那一排防風林是我們玩家家酒時,想像的城堡。
 
聯考前的一個多月,媽媽把我安置在他們的眠床旁,那裡鋪了一個床墊,放滿了我得努力讀完的參考書與試題,每一天,除了吃飯,我就駐守在那裡。讀到眼睛痠痛,累得再也不能支持,便倒身入睡,睡醒了,洗把臉又繼續讀。臥室的窗簾恆常是降下的,隔絕了炎暑與陽光,也隔絕了我的時間感,就這樣沒日沒夜的,一盞小燈陪著我的最後衝刺。雖然,這樣的衝刺對我的聯考成績並沒有什麼幫助,卻已經考出了有史以來的最高分。因為搬家,我得收拾起這一方聯考戰場的遺跡,不免有些傷感。父母親卻沒有傷感的餘裕,因為有個更結實的難題撲面而來了──在我們與買主訂好交屋時間之後,發覺新房子工程延宕,無法準時交屋了。
 
於是,我看著大人們展開一連串的協商與談判,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因為買主必須準時遷入,我們只好如期遷出,住進毛胚屋的工地裡。
 
我們住進的工地沒有水電,工人幫我們拉了一條電線,夜晚來臨時,便點亮一盞巨型燈泡。而且,那並不是我們的新家,而是新家的隔壁,我們暫時棲身,工人會趕工將新家的工程做完。也許因為父母親都當過難民,他們隨遇而安的韌性夠強,牙一咬,就搬家了。我記得曾有鄰居提議,可以先把家具搬到工地裡去,我們則分住親戚或朋友家。然而愈是在艱難的時刻,家人的情感愈凝聚,我們還是堅持要住在一起。說真的,住在工地這樣有趣又刺激的經歷,誰想放棄啊?
 
住進工地之後,所有的家具都隨意堆放著,沒有客廳也沒有臥房,廚房沒瓦斯,浴室沒有馬桶,我們全家人挑了最大的一塊空間,放上幾張床墊,睡在一起。每天都在施工的噪音與飛揚的灰塵裡過日子;用一個大同電鍋料理所有的食物;要養成按時大小便的習慣,因為一天只有幾次能去另一幢尚未賣出的公寓裡借用洗手間。然而,對我們來說,最大的挑戰卻是沒有門。
5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