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管理展
傅佩榮宗教哲學十四講

傅佩榮宗教哲學十四講

  • 作者:傅佩榮
  • 出版日期:2018/09/05
內容連載 頁數 1/8
第一講 宗教與宗教哲學簡介
 
宗教是人類社會普遍的現象,我們隨處可見廟宇、教堂等宗教場所,特定的宗教服裝,與宗教有關的經典或詩歌,以及人在生病或死亡時舉行的宗教儀式等。哲學則是一門專業的訓練,在探討宗教哲學之前,要先說明「哲學」是什麼?
 
哲學是什麼?
 
最早使用「哲學」這個名詞,而且有具體的內容,是在古希臘時代。紀元前六世紀左右,希臘出現一些學者,他們從觀察自然界開始,希望找出自然界背後更根本的元素,所以,哲學是一種思考的方法,在希臘文的原意是「愛智」(Philosophy)。人活在世上只能夠愛好智慧、追求智慧,而不可能擁有智慧,因為智慧是屬靈的(Spiritual)。「屬靈的」一詞在宗教界比較常見,代表身、心之上的另一個層次。智慧是屬靈的,只有神才能擁有,人因為無法免於身體的干擾,只能努力接近智慧。人的認知活動,必須經由感覺,感覺需要以感官為工具,每個人的感官條件不一,因而也帶來限制。人活在世界上,永遠都有追求,但也常困惑於自己的追求,總是無法滿意與滿足。哲學作為「愛好智慧」,在西方開展出許多具體的內容。我們比較熟悉的哲學家有蘇格拉底(Socrates, 469-399 B.C.)、柏拉圖(Plato, 427-347 B.C.)、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中世紀以後,近代西方哲學家更是人才輩出。任何文化都有它的哲學,中國當然也有,如何理解「哲學」而不受限於古希臘的發展,成為一個普遍的問題。
 
哲學的運作:澄清概念,設定判準,建構系統
 
哲學在運作的時候,表現出三點特色:第一,澄清概念。我們與人交往時,要使用概念來表達和思考。同一個概念會因為人的教育背景、文化差異而產生歧義。譬如,中國人用「龍」來代表帝王、天子,西方人卻用它代表惡魔。西方當代研究語言哲學的學派認為,人的問題來自語言含混,當概念得到澄清時,就能減少爭論。不過,我們無法澄清所有的語言,只能盡最大的力量。哲學訓練的第一個特色就是澄清概念。譬如,我們要談「宗教」,就要說清楚宗教是什麼?
8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