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翻譯文學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7
雲岡曇曜五窟圖像組合分析
 
王友奎 敦煌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摘要
 
雲岡曇曜五窟圖像可分為主體圖像和輔助圖像兩部分。主體圖像為三世佛,源自犍陀羅以並列多佛組合表現佛法傳承的圖像傳統。曇曜五窟中套用這種三佛形式,既強調佛法的三世傳承,亦體現佛法傳承與皇位繼承之間的比擬關係。通過分析各窟營建過程,可知曇曜五窟中存在大量帶有原初設計意圖的輔助圖像。這些圖像題材主要有二佛並坐、千佛及七佛等。第19窟千佛與「羅?羅因緣」圖像組合,表現值遇諸佛及佛法傳承意涵;第18、20、17窟二佛並坐與主體圖像三佛組合,表現三世諸佛演說一乘教法;第17窟南壁窟門上方七佛一彌勒、二佛並坐與主尊彌勒菩薩共同表現彌勒上生、下生信仰。由此可知,曇曜五窟中主體圖像與輔助圖像實為相互聯繫的有機整體。
 
關鍵詞:雲岡石窟、曇曜五窟、三世佛、《法華經》
 
一、前言
 
雲岡石窟第16至20窟(圖一),均為橢圓形平面、穹窿頂的大像窟,集中分布於雲岡崖面西段,習稱曇曜五窟。曇曜五窟造像,是十六國以來北方民族融合與佛教文化交流的結晶,揭開了北魏時代開窟造像熱潮的序幕。作為國家經營的大型窟群,其雕刻藝術和圖像思想組織應代表當時北方最高水平。
 
雲岡石窟研究歷經百年,學界已就曇曜五窟開鑿時間、營建次第等問題大體達成共識。但是,以往研究大多聚焦於各窟大像即主體圖像,對主體造像以外龕像缺少必要關注。由此導致各窟主尊尊格無法明確界定,洞窟整體圖像意涵也無從談起。事實上,曇曜五窟之中存在相當數量雕刻時間與主體造像相近的龕像。這些龕像或由開窟時預留的石坯雕刻而成,或布局呈現整體性配置規律,明顯帶有原初設計意圖,是對主體造像內容的必要補充,可視為輔助圖像。
 
本稿將曇曜五窟造像內容分為主體圖像與輔助圖像兩部分。對於各窟主體三佛圖像,在前輩學者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追溯其圖像來源,揭示其表述意涵。對於輔助圖像,則立足於各窟營建過程之討論,分析龕像間的層位關係及布局,釐清各窟原初設計規畫。進而在討論輔助圖像來源及內涵的基礎上,分析其與主體圖像的組合關係。希望通過上述分析,就曇曜五窟圖像思想形成更明確的整體性認識。
7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