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內容連載 頁數 1/3
前言
 
自古以來,幾乎所有基督徒都承認他們相信尼西亞信經所說的「獨一神聖大公使徒的教會」。在信經編撰完成的時候,大家對教會的定義沒有什麼爭議,而此後數百年也幾乎沒有任何人認真思考其意義。儘管教會內部有其紛爭,而且有些紛爭相當棘手甚至導致永遠分裂,大多數人依舊認為只要各方心存善意,就能彌補各種歧見,進而重現古代教會合一的情景。直到十六世紀宗教改革興起,這種想法才面臨嚴峻考驗,儘管如此,連當時的改教家都依舊表示,信經的文字所表達的就是他們對教會的理解,並盼望他們的提議能夠重新恢復每個人都渴望的合一與純淨。
 
然而,不論改教家自己是否明白,他們腦海中各種關於教會的構想,其實與當時一般人的想法並不一樣。他們所關心的不只是清理整頓傳統體制裡面各種腐敗以及濫權的情形。他們嚮往的是一種按照他們所認識的新約原則(他們深信這已經隨著時光流轉而被捨棄與遺忘)建立的教會架構。當時的英格蘭出現一股企圖把對聖經的新理解與傳統的教會模式融合在一起的潮流,那些鼓吹這種結合的人認為,這種做法能夠讓他們兼得魚與熊掌。不幸的是,他們隨即發現傳統派並不接受他們的理念,而那些比較偏激的改教家則憤慨的認為,應該徹底排斥所有以往的遺跡。其結果就是爆發一場導致各種不同教會觀互相競逐的內戰。到最後,只能恢復起初的妥協,但已不能再獨自尊大,於是英語世界就此成為彼此對立的基督徒團體各自發展他們的教會論(ecclesiologies),也就是我們目前所謂的「宗派」(denominations)。
 
不論如何,這些宗派一直延續到今日,而其結果就是信徒雖然對信經裡面其他信條的看法都一致,但是對其中與教會相關部分的解釋,卻因為承襲各自所屬的後改教(post- Reformation)派系而各不相同。這種影響波及整個基督教世界,相較於通常只有一個主流教會或傳統的國家,那些受到英國改教運動直接影響的國家,其信徒的日常生活也最可能會受到教會論議題的影響。「聖公會」、「長老會」和「公理會」等等通常用來辦別不同教派的稱呼並非毫無意義;因它們彼此間的差異主要在於禮儀而不是教義。對於「浸信會」來說更是如此,因為就拒絕為嬰兒施洗來說,這不但表達他們對教會本質的認知,也反映出他們對新生兒在上帝心中地位的認知。
31 2 3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