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翻譯文學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4
富裕的多元社會
 
冷戰爆發後非但沒有影響美國經濟,反而為國內注入新的活力。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政府借鑑新政的經驗,不斷擴大政府開支,刺激經濟發展。
 
韓戰爆發後,美國政府支出從1950年的700億美金,增長到1960年的1510億美金,主要用於發展國防軍工、投資科學教育、改善基礎設施和建設廉價住房。其中,國防開支在政府開支中的比例將近70%,成為刺激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此外,「馬歇爾計畫」也打破長期存在於西歐各國之間的關稅及貿易壁壘,使受援國成為美國的原料產地、商品市場和投資場所。
 
在政府的各項投資中,最造福百姓的,莫過於建設高速公路。1956年,為了能在戰時快速調動軍隊、疏散平民,國會通過《州際公路法案》。根據該法案,聯邦政府投資260億美金,興建遍及各州的州際高速公路。在聯邦政府的帶動下,州和地方政府也掀起興建公路的熱潮。到1960年,美國高速公路里程達到533萬公里。便利的交通條件使得開車、搭乘計程車成為美國人出行的第一選擇。人們對於汽車的需求量暴增,欣喜若狂的汽車生產商們全力擴大生產規模。一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生產軍用汽車的公司也紛紛轉產小汽車和卡車。結果,美國的汽車生產量與占有量迅速提高。1955年,美國的民用汽車達到800萬輛。到1967年,每1000名美國人就擁有505輛汽車,是為世界之最。
 
交通設施的改善和汽車的普及,空前改變美國人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多人搬離都市,前往郊區購買小別墅定居。高樓林立的都市中心逐漸被多個小郊區的別墅所包圍。隨著人口向郊區的遷徙,原本位於都市中心的企業、服務業也遷往郊區。不過,市中心與郊區仍有著高度的社會、經濟聯繫。在地理學家看來,這兩者構成一個新的地理單位:大都市。大都市一產生就表現出旺盛的生命力。
 
1910年,美國政府剛開始統計大都市區數量及其人口的時候,美國只有19個大都市,在大都市生活的人口只占美國總人口的28.3%。到1950年,一半以上的美國人已經成為大都市的居民。圖41-1反映當時美國人口最多的21個大都市區。
4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