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8
第一章「他者與臺灣」的臺灣建築史研究
1.1 前言
日本近代建築史家藤森照信指出,日本建築近代化發展的最早期,在不熟悉西洋(歐美)建築的情況下,日人一心想模仿、學習西洋建築,但在當時卻還建造不了正規的西洋建築,他賦予了這個階段所興建,擬似的西洋建築一個專有名詞,稱之為「擬洋風建築」。在撰寫本書的過程中,曾一度想轉借其意,將這本討論日治時期與戰後建築的書,命名為「擬臺灣建築史之臺灣建築史」。然而,儘管這樣的目的是想要激起臺灣建築史學界焦點式討論的些許漣漪,但終究深怕負面作用力太大而作罷。
近二、三十年來,關於日治時期建築史的討論,或許受到歷史文獻收集的現實限制,往往只能蒐尋到殖民政府官方或是日本民間個人的資料,或是因為受到過去歷史學界論述,常以統治者為立場的舊慣限制所致之。此外,存在著借用西方殖民地統治理論或是脫殖民地研究的理論,對日本帝國過去在臺灣所作的建築興造與都市規劃進行批判,企圖建構臺灣主體性的歷史書寫。但是,這方面的研究似乎又省略了第一手資料的爬梳作業,讓研究成果有如建構在沙堆上的幻影一般。
本書也站在以臺灣主體的史觀,面對外來的建築文化,處理了幾個關於二次世界大戰後從中國引進的建築樣式之問題。雖然在1980年代以前,因應世界對於在地歷史古蹟文化資產保存的潮流,在這同時,住居於臺灣的建築史家興起了採用臺灣建築替代無法前往中國大陸現場進行田野調查的風氣,因而推動了臺灣的古蹟保存運動,但不能否認的是,在1990年代以前建築設計的主要課題,還是時常圍繞在中國建築如何現代化的議題上,儘管有臺灣在地文化的討論,但是仍僅止於附屬性的研究而已,終究沒有成為具有主體性的臺灣建築史論述。
共
8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