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內容連載 頁數 1/2
如何在沉淪中的世界生存、茁壯
 
我在幾年前開始想寫這本書時,心中有三個基本疑問。
 
在這個動盪不安的時代――伊斯蘭國猖狂、貧富懸殊、政治功能失調、制度性衰變、新興市場恐慌,而且全球顯然都在走下坡――為什麼有些國家仍能不斷成長、茁壯?這問題令人費解。
 
其次,其他國家能不能向這些國家學習?換言之,它們的成功祕訣可以輸出嗎?
 
最後,將它們的成功故事整合之後,能不能提供任何較廣的教訓?
 
在開始真正鑽入這些問題之後,它們開始以驚人速度迅速分枝,像電影「魔法師的學徒」(Sorcerer’s Apprentice)中那個「魔法掃帚」一樣。但雖說數目不斷增加――先是增加到後來成了這本書十章主題的十篇故事,之後每一篇故事又衍生更多情節――我總想辦法專心盯著答案。
 
這種全神貫注、只探討問題怎麼解決的做法,終於為這本書定了型。有關國際事務的眾多著作讓我看得心灰意冷,也是我寫這本書的一大動機。到今天,我已經以記者、編輯與讀者身分在國際事務領域浸淫了二十年,這方面著作偏重問題診斷的現象,讓我愈來愈驚訝。
 
不要誤會我的意思:這些分析有許多都寫得非常好,是極其聰明之士的手筆。而且他們寫的東西很重要。
 
但採取下一步行動、追問我們應該怎麼解決這許多問題也同樣重要。不過依我看來,在大多數情況下,學者專家就算真的為問題尋找答案,找出的答案也總是脫不了兩種形式。其中一種是你會在報紙不署名社論上見到、勇氣可嘉但語焉不詳的告誡,例如「必須採取行動!」另一種是以抽象手法表達、讓你無從做起的建議,像是「公民必須奮起,要求改革!」這兩種答案每每讓我想起那幅經典漫畫:兩位頭髮斑白的數學教授站在黑板前,黑板上草草塗了一個複雜得讓人目眩的算式。其中一名教授指著黑板上寫著「然後奇蹟發生」幾個字的一段文字,對他的同事說,「我覺得你應該在第二步的這個地方說得更清楚一些。」
 
我在閱讀有關國際事務的書時,總渴望在奇蹟如何發生這方面找到一些更明確的細節。我在前述十章裡盡力提供一些這樣的細節。針對我的前兩個基本問題,我想我也找出一些答案。
21 2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