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2
壹 歷史緣起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心宅元辰宮是觀靈術之一,又稱心靈風水,源自隋朝末年的北宗神秀大師,距今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神秀大師乃佛教禪宗五祖弘忍的首座弟子,少年出家,曾以「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一偈,表示對佛法的理解,而正是這首偈衍生出我們所熟知的心宅元辰宮。
神秀早年便學習經史,直至五十歲時到弘忍處求法。他從一名雜役做起,每日打柴、挑水,日復一日,如此六年。其師弘忍見他刻苦耐勞,從不埋怨喊苦,日漸器重,稱他為「懸解圓照第一」和「神秀上座」。
據傳弘忍因年事已高,欲擇一弟子傳承衣缽,命弟子們各作一偈以論佛性,神秀便是在這個因緣下寫下了流傳後世的四句偈。弘忍死後,神秀大開禪法,聲名遠播,武則天因久聞其盛名,故召他來長安說法,那時的神秀已是九十餘歲的高齡。直至唐中宗即位,神秀更是備受禮遇,於圓寂後由弟子繼續發揚其宗風,後世稱其法脈為北宗禪。
神秀的禪宗思想以「心體清淨,體與佛同」立說,因此他把「坐禪習定、住心看淨」做為一種觀行方便。我們再從「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這首偈可看出神秀大師是從身與心的角度來闡釋本心般若之性。
本心般若之性即「淨圓覺」也,也就是一定的離身心幻垢,這似乎與佛陀的見解有所出入,神秀大師從「人」的層次看眾生,說明人有生有滅及善惡分別。
「身是菩提樹」即代表有聚有散、有生與滅;「心如明鏡台」可照見各種起心動念,此念有善惡之分,一念天堂或一念地獄;「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表示人的身與心需要經常擦拭,好比身是道場心是佛性,兩者若蒙上污塵又豈能明心見性?神秀大師的四句偈無非是教育人可以從根本打理好自己,把人的本份做好才能再來談論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