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時間的擾動

時間的擾動

  • 作者:夏婉雲
  • 出版日期:2018/12/04
內容連載 頁數 1/6
【城堡與白鴿──尹玲詩中的逃逸與抵抗】(節錄)
任何一鄉最後卻只是你我回不去的一個他處──尹玲〈故事故事〉
 
▐ 摘要

 
對越戰前後的越南人而言,「美國是我們的主,法國是我們的神」,心中的神祇不能更換,但至少腳下還有土地。但對有自覺力卻漂泊海外的越南華裔詩人尹玲,卻有無根的茫然。這也衍生了她的逃逸意識和一生漂泊的心態,她有東方的身體、西方的進步思想。只有藉不斷逃逸、跨越,彷彿讓心中沒有著落,才有安定的力量。本文即透過拉康的三域說、梅洛龐蒂的身體-主體說、左右腦的「跨與互動」探討尹玲的詩作的逃逸動力和抵抗精神,並指出尹玲的「無根鄉愁」使她能始終處在追求「過程的」關係之中,而不必一定能產生什麼「結果」。末了並以尹玲的詩作挪用高德曼,找出意涵結構再細緻分析詩的方式,指出閱讀的「延緩」也是使讀詩人走向「過程」、自字詞中重生的方式,宛如為一首詩建構一座「小小城堡」、「一傘的圓」,以顯現出詩之深層意涵和結構之美。
 
關鍵詞:尹玲、城堡、逃逸、意向性、高德曼
 
▐ 一、引言
 
尹玲的身分是複雜的、她的文化認同更是遊移、多元,身分與認同形成了她一生最大的困境。她客家籍的父親兩歲即隨親戚由廣東大埔移居越南,對家鄉大埔的印象當然是模糊的,來自「華族」廣東的這群客家人胼手胝足的生活、教養下一代,這個大埔家鄉乃成了尹玲常常被耳提面命、不能遺忘的原鄉。
 
但她的外婆是越南人,1945年出生在越南美托小鎮的尹玲自然而然至少就有四分之一越南血統,越語、客家語都成了她的母語,「我承繼了兩種血統,也享受兩種幸福,卻也承擔兩種不幸」,一邊「只是書上的圖片」的中國抗戰完是內戰,內戰完是各種階級鬥爭、繼而文化大革命,把人與山河搞得天翻地覆」。一邊是越南在法國人統治多年後,慶幸能夠獨立,卻在中共暗助下開始赤化。這樣複雜又脆弱的越南,宛如環伺的列強用刀槍玩弄的嬰兒,驚慌與恐懼、死亡與炮火成了家常便飯:
 
也許活,也許死,死的陰影散布每一條街道每一角落,一個塑膠炸彈的爆炸,也有冷冷的小粒子彈從暗裡發出,……我們,只關心今天是晴是雨?我們讀一則故事似的讀我們眉宇間半生的浮沉。
6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