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內容連載 頁數 1/7
新版序
 
《公東的教堂》出版距今已五年多,這座深受科比意美學影響,臺灣戰後第二座現代建築,昔日只有建築界人士知曉,直到本書問世,才引起社會大眾的注意。
 
仍記得創作此書動機,純為喚起社會關注,讓這座曾因危樓、差點被拆掉的教堂得以修復。然而當這棟建築成了臺東著名景點,吸引無數遊人到訪,甚至被新聞炒作為世界當代建築的臺灣代表時,卻依然沒有任何修復的動靜。極度挫折中,我只好把原本計劃書寫的《海岸山脈的瑞士人》第三部曲──《東海岸的教堂之旅》喊停,而將創作重心轉移了方向,因此有了《臺南‧家》、《野台戲》等更深入本土的創作產生。
 
我曾在舊版序中清楚描述初見公東教堂的震撼與慚愧!而當《山丘上的修道院》主角,由科比意設計位於法國的拉圖雷特修道院及其他相關建築於二○一七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永被保存時,對臺灣具有重要意義的公東教堂仍風燭殘年地佇立在東部的公東校園裡,著實令人汗顏!
 
為此,我更想念錫質平神父那代修道人的胸襟,我曾淘氣臆想:極富英雄氣、勇於任事、作為開路先鋒的錫神父,內心或許也會有人性亟欲征服與表現的虛榮面向,然而從幾個已過耳順之年的老學生在接受我的採訪時,當說起錫神父時數度哽咽、淚眼盈眶的眼神中,我才明白這位三十幾歲就來到臺灣,臨死前無論如何都要趕回臺東、將自己化為這塊土地肥料的修道人,對他們的影響竟是如此之深!也讓這本原為修復教堂募款的小書膨脹成四個章節,而為首的就是原未打算書寫的〈異鄉來的撒種人:錫質平神父〉。
 
雖然我曾在書中第三章鉅細靡遺地描述了公東的教堂,但我卻認為:唯有人的故事才能讓冰冷的建築物變得有溫度、有情感,甚至讓人樂意待在裡面汲取生命的靈感與養分。公東的教堂,恰巧為我們見證與保留一段有關愛、教育,建築與藝術的生命故事,放眼臺灣戰後的其他現代建築可能都沒有像公東這座建築蘊含著如此龐大的意義與能量。
 
年輕時自然喜歡從他人那兒獲得現成的生命靈感與方向,然而當人生不自覺地進入知天命階段時,我不禁駭然,我們能為別人留下的典範又是什麼?
7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