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教養展_短波66
內容連載 頁數 1/7
現代博雅教育、書院教育與大學教育的主要差異
 
所有的「學」都得基於主動,基於學生自己的「選擇」。我們可以輔導,可以激勵,但是必須尊重。尊重學生的選擇權,是大學教育中的一個核心精神,但必須要先幫助學生擁有選擇的內涵與能力。
 
書院教育必須和一般的大學教育有明顯的區隔。過去的教育證明,大學教育對於未來需要人才的培育是不足的,如果足夠,就不會有書院的出現。書院的存在正指出了過往大學教育的盲點─過於強調專業化。宏通的部分僅由一些缺乏結構設計的通識課程,讓學生隨意選擇,來滿足畢業要求。整個教育的過程充滿了「教」的思維。我們再三強調,「學」才是培育人才的關鍵,尤其是培養「宏通人才」的唯一方法。所以如果把書院通識化,也就是書院教育只有知識的強化。我們只不過是用原有的方法解決原有的問題,而問題的根本並未解決。從二○○八年國內三所大學(東海、政治、清華)開始推動書院教育以來,十年過去,「博雅」一詞逐漸通泛化,缺乏清楚的定義與評量方式。現在中國內陸的大學也風起雲湧地推動「書院教育」,從一個小的書院,到全校覆蓋的推動都有。
 
當「書院教育」成了一個普通名詞時,博雅教育的認定就浮現極大的差異。我們都知道,當教育變得「商品化」時,教育的品質與理想性就產生危機。一旦危機成為常態,這種教育就失敗了。
 
以現在的狀況來看,一般大學推動博雅教育可能有三個層級。第一個層級是最普遍與基本的「通識課程」。有的學校會往上推到第二個層級,比較大規模的推動一些有別於通識課程的整合型計畫,如東海大學的「α leaders」;少數學校會推到比較精緻的上層─培育菁英計畫,如東海大學的「博雅書院」。
 
我常舉一個爬山的圖像為例,高中畢業生剛進大學時,如同在山腳平原上行走;四年後,學生畢業時,我們期待他至少能有爬到一千公尺的能力。如果他畢業時,還是只能在平原行走,那就是教育的效能不彰。藉由第二層的教育,有的學生在畢業時,有爬到三千公尺的能力。至於第三層的教育,就希望學生畢業時有能夠爬到五千公尺的能力。這是他在大學教育裡所培育的品格與能力,他可以在畢業後發展的方向上善加運用。
7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