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內容連載 頁數 1/2
民國38年(1949),漫漫長路、顛簸艱辛,徐氏伉儷一家四口,總算渡過臺灣海峽,在臺北團聚安頓,這年徐炎之51歲,張善薌則是41歲。徐氏伉儷的後半生都在臺北,這裡是他們崑曲活動的新據點,張善薌耕耘了30年,徐炎之努力了40年,張善薌即使在病榻上,還向朱惠良口述〈琴挑〉身段,徐炎之生平的最後一個活動,則是銘傳商專崑曲社難得的彩妝演出。
 
相較於民國38年來臺的居民,有的借住在學校、寺廟,或者在城牆邊、古建築裡克難搭出一間房子,徐氏伉儷是幸運的,徐炎之任職於臺灣省鐵路局,張善薌擔任臺灣電力公司管理員,不但工作很快穩定下來,還有宿舍,這是位於和平西路二段26號的一幢日式房子,地處市區,來往交通便捷,直到徐炎之晚年,才搬到附近潮州街的公寓。
 
徐炎之在臺北安定下來後,又想著崑曲活動了!但是,上海、南京、重慶熟悉的曲友,多數沒來臺灣,現在要上哪裡找人一起唱崑曲?除了互相詢問,還可在報紙刊登啟事,過不了多久,徐炎之就與陳霆銳、周雞晨共同發起曲會,第一次的聚會,是民國38年(1949)9月4日在臺北陳霆銳律師公館舉行,當天到場的還有李宗黃伉儷、陳永福等,雖然只有十多位,拍板唱曲,也著實熱鬧了一個下午,此後定期聚會(每週,或者隔週),以清唱為主,偶有演出,這個團體,名為「臺北市崑曲同期」(習稱大同期、大曲會)。來臺的曲友,後來又成立的一個曲會團體:民國42年(1953)夏煥新、焦承允等發起的小集,於民國51年(1962)正式署名「蓬瀛曲集」(習稱小同期、小曲會),後來焦承允手抄曲譜出版,也稱《蓬瀛曲集》。這兩個曲會,至今依舊在週日下午以曲會友,但錯開週次,以利曲友參加。
 
徐炎之不僅是大曲會的發起人、主持同期長達40年,更是綰結曲會的重要力量,如:民國45年(1956)曲會七週年的餐敘,由狄君武、俞良濟、徐炎之、張振鵬等四人聯名具柬,徐炎之是主人之一;若暑假徐炎之到美國探望兒孫,曲會甚至歇夏。尋常而令人印象深刻的場景則是:徐炎之早早到了曲會,拿著簽名簿,協助主人招呼客人唱曲,如果客人簽了名,不寫要唱的曲目,他就追著問,有的曲友想提早離開,說「不唱了吧!」他就說:「那你先來唱!」
21 2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