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3
放好行李後,距離報到還有點時間,遂在聖心女中美麗的校園內散步。
天空中飄著細細的雨絲。與其說是走在雨裡,感覺更像是步入霧中。冰涼的空氣喚醒了記憶中的倫敦。二○○五年秋天,我寄宿於倫敦西區的麥克法蘭家。當時,最叫我驚豔的除了紅瓦屋頂上煙囪的奇特形狀之外,就是「馬路上的磨菇」。秋天的倫敦霧重雨水多,街頭巷尾處處可見生意盎然的菌菇。有些攀附著樹幹,有些由行道樹下的小土堆裡冒出頭來,有些竟然就大辣辣地長在電線桿旁……真可蔚為奇觀。莫怪托爾金筆下的哈比人嗜啖磨菇如命,在如此豐沛的雨露灌溉下,英國的菇菌的確堪稱珍饈。
我選了一條鋪滿落葉的小徑,走進樹林中。
林子裡滿是聲音。
站在溼漉漉的草地上,閉眼,聽見耳邊有風呼呼地吹,像在傾述甚麼。那感覺相當奇妙,好像除了我一人之外,所有的受造物都在吱吱喳喳地說個不停:風在說話,樹在說話,雨在說話,鳥在說話,小蟲子在說話,就連花草也在說話……。一切的一切都在說話,卻在奇妙的靜謐中發言。因此,雖然四處充滿了聲音,卻不覺吵雜,反而造就了難以言喻的安靜。
多麼奇妙。
站在寧靜的林子裡,我赫然發現,唯一發出「巨響」的存在竟是自己。
在這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中,我的心還在漂浮,尚未脫離旅途上的歡樂交談,也還沒從習以為常的喧嚷聲中沉澱。我雖然閉著口,卻「靜」而不「默」;即使不說話,不靠言語發出的聲響卻大得叫人難以忽視。
大自然發出聲音,卻是安靜的。
人即使不發出聲響,卻是吵雜的。
因此,並非「不出聲」就是真正的靜默。
那麼,真正的靜默是甚麼?
第一天的晚餐桌上是可以交談的。由於那是所有參加者共享的第一餐,神父特別准許我們談話,卻要求盡可能壓低音量,以保持情緒的平穩,好能漸漸進入靜默的氣圍。
我坐在桌邊,將飯菜一口口地往嘴裡送,忍俊不住地以全身感覺空氣中特異的緊繃感。華人世界的餐桌難以跳脫歡樂、喜氣洋洋、熱鬧吵雜的既有印象。然而,一旦用餐者刻意壓抑自己的聲音,反而顯得噪音大作、效果音連連。
「砰!」有人不小心甩了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