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莊子文學及思想研究

莊子文學及思想研究

內容連載 頁數 1/7
至人、神人、聖人是莊子所極力推崇的「逍遙遊」者的典範。既然同為進入了最高人生境界的逍遙遊者,為什麼莊子又將其分別稱為至人、神人、聖人,而不統稱為「逍遙遊者」?至人、神人、聖人這三者之間究竟存在著何種關係?「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中的「無己」、「無功」、「無名」的內涵又指的是什麼?自魏晉以來,以上問題就逐漸引起了學者的注意,然而大多數《莊子》研究者往往局限於詞語的詮釋,很少展開深入的闡述。我們認為,這些問題不僅關係到對莊子所倡導的人格精神、所創建的人生境界的理解,而且直接涉及莊子政治觀、社會觀及其處世哲學的內容。從某種意義上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實際支撐起了莊子理想人世社會結構的基本框架。在此,我們僅以《莊子》內篇為主要依據,對至人、神人、聖人加以梳理、辨析,以尋找對上述問題的解答。
 
一、關於至人、神人、聖人的爭議
 
《莊子》內篇中,「至人」見於五篇8次,「神人」兩篇4次,「聖人」六篇28次。對至人、神人、聖人的內涵最早加以解說的,一般治《莊子》者認為是《莊子‧天下》中的一段話:
 
不離於宗,謂之天人。不離於精,謂之神人。不離於真,謂之至人。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於變化,謂之聖人。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薰然慈仁,謂之君子。
 
〈天下〉雖列於《莊子》第三十三篇,但非莊子所作已成定論。按照〈天下〉篇由「宗」到「精」再到「真」的排列,天人、神人、至人顯然代表了由高而低的三個層次。「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於變化」,說的是聖人對「道術」的具體實施方法而非對道術的認識;「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薰然慈仁」,則是指君子的修養以及待人的原則。而其中所謂「不離於宗」、「不離於精」、「不離於真」均指的是天人、神人、至人對「道術」理解的程度。
7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