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內容連載 頁數 1/5
自序
 
一、跨出學院走入民間,斟酌雅俗四十年
 
宛如追逐天地線的雁子,以飛行證明活著
 
一九八○年代,我在一種偶然的機緣下接觸到民俗藝術,並且靜悄悄地跨出學院派的門限,走入民間、跡近民俗,親自領略另一種學問的趣味。
 
由於永義兄的推薦,我成為許常惠教授創辦的基金會成員之一,共同在民俗藝術園地開疆闢土。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成立於一九七九年,創設宗旨是:「維護民俗藝術,傳承民間藝人之精湛技藝,提高民俗文化的學術價值,充實國人精神生活。」其範疇包括:宗教、傳統建築、傳統表演藝術、傳統工藝美術,以及飲食文化。
 
在教學研究之餘,大家為基金會規劃活動、研究專案、田野調查,無不盡心盡力,而且以高級志工自許。長期以來,我由點而線而面,逐漸建構完整的民俗概念,並深深體會到民俗藝術的繁複與豐美,也繳交不少的研究與田調成果。
 
二○一一年,我任教大學四十年,從彰化師大副校長一職退休;《人間福報》邀我加入「人間百年筆陣」,每月一篇。我決定以「文化詮釋與批判」的視角,發表有關民俗藝術的一些看法,並依其範疇五個面向擬定若干子題,有系統地筆耕,七年來已累積近百篇。「教授四十年,榮退似休止符/猶不能忘情田野,深入民俗/發掘人文資源,例證俗之美。」《詩路》詩句彷彿預告我的人生行旅,真是不可思議。
 
二、民俗是文化的根源
 
也是一切藝術的土壤
 
民俗、文化兩個語彙,糾葛已久,難判分際。為使論述能有所定位,擬先加以釐清。基本上,民俗是指與國民生活有關的傳統,且涵藏特殊意義的習俗,包括歲時節慶與生命禮俗等。文化則指人文化成,《易‧賁卦‧彖辭》云:「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義理結構存在變易,潛運生機,然而人文實乃民俗紋理的符顯,也是民俗的集體性表現。換句話說,民俗來自斯土斯民的傳統社會生活及其倫理秩序觀,因此是文化的根源。
5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